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國際注目 志工力量強化台灣韌性 (自由時報)
2025/10/05 20:37
瀏覽43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文/魏思源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日前潰壩溢流,洪災重創光復鄉,讓許多居民家園被泥流吞沒,農田受損,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在災區滿目瘡痍之際,最先湧入的,並非大型機具或龐大資源,而是一群自發行動的志工。他們揹著鏟子、手套、雨鞋與頭燈,甚至準備簡單乾糧與睡袋,投入現場救援,義無反顧地協助災民。

英國《衛報》報導,這些志工來自各地,畫面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的草根韌性。台媒報導,連外籍人士與移工也加入清掃隊伍,毫不吝惜付出,災後現場呈現志工與災民的互助場景,不只是悲傷的殘破之地。

台灣多災,每一次颱風、地震或洪水都是對體制與人心的考驗。從二〇一八年花蓮地震、二〇二四年強震,到此次洪災,志工主動投入、社會自發協助的景象一次次上演。《台北時報》報導,政府甚至加開火車,方便志工直達災區。人民挺身而出、制度提供後援,正是台灣韌性的真實寫照。

然而,這份韌性只是重建的起點。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表示,一般志工階段任務已完成,接下來更需泥作、水電等專業志工。九二一地震經驗也顯示,重建不只是房舍與校園,更需心理復健。災區兒少面對失去親人與家園的衝擊,可能心生恐懼與不安,除了教育支援,志工與專業協作的陪伴,也能撫平傷痛,使重建更完整。

然《外交家》也提醒,過度依賴志工可能掩蓋體制不足。若要永續,需建立保險、專業訓練、後勤補給、心理照護等完善支援,避免熱情因疲乏而消耗殆盡。

不管是鏟子超人或專業志工,都展現民間充沛能量。未來若能將熱情轉化為制度支持,由政府、學校提供訓練課程,並建立保險與補助等機制,持續匯聚專業志工力量,不僅能加快災後重建,也將真正強化台灣面對未來災害的韌性。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