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抵達中國進行三天國事訪問。日本媒體報導,安倍將在北京正式宣佈,結束40年的對華經濟援助。
政府開發援助(英語: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縮寫為ODA;又稱政府發展援助、官方發展援助)是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一種經濟援助。根據經濟合作組織(OECD)開發援助委員會(DAC)的定義:ODA是已開發國家為開發中國家提供的,用於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贈與水平25%以上的贈款或貸款。
ODA的官方色彩讓其不僅是金錢往來,通常援助國的無形影響力也將藉由援助逐漸進入對象國,從而也是一種政治工具,例如美國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算得上是戰後第一種大型ODA,阿富汗戰爭後各國為卡爾扎伊政府提供捐助也是一種ODA。
OECD國家戰後對外政府對政府援助總額
歐盟 – $866.6億美金
1. 美國 – $315.5億美金
2. 英國 – $178.8 億美金
3. 德國 – $140.6 億美金
4. 日本 – $118 億美金
5. 法國 – $113.8 億美金
6. 瑞典 – $58.3億美金
7. 挪威 – $55.8 億美金
8. 荷蘭 – $54.4 億美金
9. 加拿大 – $49.1 億美金
10. 澳洲 – $48.5 億美金.
日本對華ODA是長期以來爭議較大的議題,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中華民國政府一樣,免除了日本明治維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起戰事的官方戰爭賠償,對此日本部分政經界人士深表感激。而同時中國的發展需要日本的資金、技術,於是有部分人士認為中日政府雙方達成默契,以日本政府發展援助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中國放棄戰爭賠償的經濟損失。
但是迄今為止中日政府均沒有公開正式承認ODA與戰爭賠償有關,如日本慶應大學教授國分良成認為這只是民間一種心理上的詮釋,造成此一概念流傳,此有兩大誤解:
1.如果是「賠償」眾所周知是單方的付出款,無須償還,但ODA是貸款必須償還,2013年底中國歸還總額已超1萬億日元,扣除無償援助的10%的資金,剩餘欠款有1萬6000億日元。
2.賠償無任何附加條件,但ODA前兩筆貸款有附加必須採購日本廠商條件,直到第三筆後才逐漸解除。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始於1979年。截至2006年6月日本政府已累計向中國承諾提供日元貸款協議金額約32078.54億日元,用於242個項目的建設。截至2006年5月底中國實際使用日元貸款約23864.13億日元,使用日本無償援助累計1376億日元(約合12.5億美元),用於136個項目的建設。與其他無償資金援助的比例遠超中國的ODA對象國相比中國年年都按時歸還本金和利息。日本給中國貸款時以美元計算,還款時以日元計算,之間的匯率風險與獲利都由中國接受,2005年起日本對華日元貸款持續減少。
日本對中國的有償資金協助自2008年終止,無償資金協助於2011年終止。
參與第一次對華日元貸款的日方決策關鍵人物,外相大來佐武朗認為這整體政策是雙方各取其利的一種必然:日方利益 中國經濟發展將帶來社會穩定,較不易向外尋求戰爭:日本大平首相曾說「如果中日處於敵對關係,日本的安全保障將成為極其困難的事。從這個角度看,日中和平友好條約以及經濟合作,對於確保日本的安全來說,其價值不下於幾千萬億日元。」
中國快速現代化能源和交通,有利對日出口原物料:從前期利用貸款建立項目來看,的確也主要集中在港口、能源、運輸等領域,日後大慶油田等也開始對日出口。
幫助日大型廠商進入中國市場:ODA前兩筆貸款有附加必須採購日本廠商條件,之後雖放寬但後續依然有限定兩國間採購等條件,間接幫助日本重機具出口。
中方利益條件較優:ODA的利率和償還條件比商業機構和國際機構的貸款要優惠得多,避開了向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賠償有害論:當年中方政治觀點認知戰敗國負巨額戰爭賠償對和平是有害的,從第一次大戰後德國例子來看就很清楚,故不要求賠償。
確實需要日本技術:日本科技不低於美國和歐洲,當時的氣氛下再透過ODA項目合作,日方輸出技術誠意明顯較大。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 is a term coined by the 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 (DAC) of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to measure aid. The DAC first used the term in 1969. It is widely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international aid flow. It includes some loans.
Most ODA comes from the 30 members[1] of the DAC, or about $135 billion in 2013. A further $15.9 billion came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non-DAC countries gave an additional $9.4 billion. Although development aid rose in 2013 to the highest level ever recorded, a trend of a falling share of aid going to the neediest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continued
The full definition of ODA is:
Flows of official financing administered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lfar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the main objective, and which are concessional in character with a grant element of at least 25 percent (using a fixed 10 percent rate of discount). By convention, ODA flows comprise contributions of donor government agencies, at all level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bilateral ODA”) and to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ODA receipts comprise disbursements by bilateral donors and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