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年3月出任總統府秘書兼任發言人,經過一年多「朝五十二晚」的日子,在今年 5月初免兼發言人,仍然在府內擔任總統秘書,在不久後也將轉換跑道。但自由時報連續3日影射公私不分、濫用行政資源,我在5月24日發表聲明指出,該報導已構成名譽傷害,要求自由時報7日內公開道歉,否則將於結束府方工作後,以個人名義提告。
自由時報長期的政治立場如何?社會大眾自有公評;但自由時報新聞報導本身屢次錯誤,非但幾乎不予更正、不道歉,更以「報錯就報錯,你奈我何」傲慢態度,變本加厲擴大不實的攻擊與報導。
我多年參與公共事務以來,一向以尊重、同理心的態度來面對媒體,從未向媒體提告,但此次提告,不只是因為個人名譽受損,更希望讓自由時報這種濫用媒體公器、不斷惡質報導的問題,被社會大眾注意、思考。未來,我也會透過臉書、部落格等網路平台,將自由時報惡質報導的現象,做為公共討論的議題,讓公眾關心與討論。
自由時報報導後,民進黨接著告我貪污,生平第一次被人用「貪污罪」提告,我第一時間聽到這個消息,當場笑出來,我還趕快打電話給老婆說:「老婆,我快跟陳水扁關在一起了耶,因為今天有人告我貪污」。
「大謬則不怒。」對於一件荒謬到一定程度的事情,反而不會感到憤怒,只覺得可笑。民進黨大概是因為執政八年從國家元首到政務務貪污不斷,弊案連連,自己貪污貪習慣了,就以為別人和他一樣貪吧!將這個「笑話」分享給大家,當做茶餘飯後的「笑點」吧!
「大部分的媒體,儘管他們汲汲於滿足大眾知的權利,卻變成了和垃圾郵件沒什麼兩樣的導管。現在他們就像郵局一樣〈另一個延伸面對面的討論並且創立「通訊委員會」的機構〉,大量傳播沒有人要看的、沒有用的、無法消化的資訊,大部分都成了沒有讀過就會扔掉的垃圾。」~~Christopher Lasch《菁英的反叛》
Lasch上面 這段話,讓我很感慨:變成垃圾郵件還不是最嚴重的,最糟糕的是那種「報錯就報錯,你奈我何」的傲慢,以及甘於成為特定政治陣營的傳聲筒,罔顧新聞專業,連事實都不查證,漫天抹黑的政治文宣打手。
這兩天,在臉書上看到很多朋友留言相挺,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穩定總不如不穩定那麼壯觀。而滿足總不像跟不幸奮鬥那麼光輝燦爛,也不像跟誘惑,跟熱情或懷疑來奮鬥那麼精彩生動。快樂永遠不是偉大的。」~~Thomas Henry Huxley《美麗新世界》……與各位朋友共勉。
昨天晚上,「議題小組」的夥伴們幫我辦惜別會。同仁製作一張卡片送我,是一株長了八顆蘋果的蘋果樹,八顆蘋果代表八位小組夥伴。送我卡片的同時,他們問了我一個問題:「議題小組明明是八個人,為什麼自由時報要寫十人小組?」我說,我12職等,這家烏龍報都可以報成14職等,「幫」我升了二階,那麼把八個人報成十個人,也算維持該報一貫烏龍的報風吧。
很感謝這一年多來,議題小組的夥伴的一路相挺,他們都是非常有責任感有熱情的年輕人,和我一樣常常加班到深夜,假日也經常要配合出差,永遠有各種狀況突發狀況要應付,協助處理總統的公務從沒有一聲抱怨。而他們也從不在媒體前面凸顯自己,只是盡責守分的做好工作。謝謝大家,很高興這一段時間的合作奮鬥!
再一次謝謝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
- 2樓. 呆丸哈哈哈2018/05/18 22:33民進黨的雙重標準
2018-04-21 中國時報 主筆室
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日前表示,打算邀請即將就任總統府祕書長的陳菊擔任競選總部主任委員。引起外界一陣錯愕,認為總統府祕書長是公職,擔任政黨選舉職務非常不宜,更何況是擔任地方首長的競選主委。
面對外界質疑此舉是否違反「行政中立」,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要大家「把法律看清楚」,強調:「《行政中立法》只針對文官」,而陳菊是特任官。陳菊則說,政務官助選是天經地義,只要不是在上班時間、不用到行政資源就好。蔡總統也說,在現行制度下,「也有一定的彈性,讓陳菊能有一些政治角色的扮演」。
民進黨如此理所當然的態度,令人想起2011年時任總統府副祕書長的羅智強,當時他奉令調整職務,加入馬英九競選總部。羅當下即辭去總統府職務,擔任馬競選辦公室「台灣加油讚」的副執行長,卻遭到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重炮抨擊他是「領總統府的薪水,卻做輔選的事」,民進黨並向檢方告發他涉嫌貪瀆。為此,羅智強接受檢方近1年的調查,最後確認合法,全案簽結。
如果羅智強曾受民進黨如此嚴格的檢驗,那麼職位比羅智強更高、影響力更大的陳菊是不是也該比照?
民進黨執政近2年來,不斷秀下限、挑戰行政分際、甚至公然違背法令,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做了最壞的示範。陳菊若真的擔任蘇貞昌新北市長競選總部主委,那只能說,民進黨大概真的自認票太多了,所以我行我素、不在乎輿論。就如蘇貞昌大弟子吳秉叡的名言:「不爽可以不投民進黨!」那年底就讓民進黨看看大家有多不爽吧! - 1樓. 呆丸哈哈哈2018/04/21 22:28
自由時報雖然較少政府置入問題,但是公信力、平衡報導與用字中立卻都得分極低。不拿錢(或少拿錢)而立場卻最偏頗,意味著什麼?一個值得追查下去的方向是:自由時報雖然較少直接從政府拿錢,但是他的股東是否有從偏頗的報導而獲得特定執政黨的其他利益?
自由時報從李登輝時代就是所謂「本土政權」的捍衛者,但是他的偏頗程度太嚴重,很難相信這是一份為了公平與正義而辦的報紙。至於本土政權是否有給過這報紙間接的好處,就很值得進一步去查索與推敲了。
---- 2016-02-04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6/0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