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二年多的逐一清查比對,總統府發現民進黨執政時期,自89年5月20日至97年5月19日,包括前總統陳水扁辦公室在內等十七個五長辦公室(總統、副總統、秘書長、二位副秘書長),總計收文共38,924件,其中外交部秘抄25,398件,僅64件歸檔,25,334件不知去向;一般公文13,526件,僅2,568件歸檔,10,958件不知去向。其中外交部秘抄雖與一般公文不盡相同,惟其內容涉及我國重要外交機敏事務,屬機關公物文件,仍應依國家機密保護法規定妥慎保管辦理歸檔或銷毀,不得攜離或外洩其內容。本府往例係由持有人於離職時自行銷毀或歸檔,現行處理方式則為指定專人保管,用畢定期送還外交部集中銷毀。
馬總統獲知此一公文佚失最後報告後震怒,指示依法究辦,對這種破壞國家檔案法制的離譜行徑,感到不可思議。總統府於徵詢法律專家並經內部法制單位研商後,決定將全案送請監察院查辦。
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表示,本案緣起於97年9月25日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搜索陳前總統辦公室,扣押證物44箱,發現其有自總統府攜出之公文或屬公物文件;99年9月15日再度搜索,另扣押證物58箱,均由特偵組偵辦中。總統府發現公文有外流遺失情形,遂針對總統府文書處理程序暨流程進行全面檢討,並就89年5月20日至97年5月19日期間,本府外收發登錄前五長辦公室之收文紀錄與檔案科歸檔編目資料,逐一清點核對。清查終結,竟發現大量公文不知去向、未予歸檔,總歸檔比率竟只有6.76%。
馬總統看過報告後非常憤怒,認為必須依法究辦,總統府即將全案移送監察院調查。
馬總統對此一公文大量佚失未歸檔案非常重視,自特偵組初步清查過濾,確實掌握陳前總統辦公室有自本府攜出之公文或屬公物文件後,總統府立即針對五長辦公室文書管理訂定《總統府長官辦公室文書處理原則》及《總統府長官辦公室機密文書處理原則》。據以修正本府文書處理流程,規定本府各長官辦公室公文收文後,如有未交下分辦公文,由總收發呈報催辦、參事室負責稽催,並由政風處定期稽核,與各業務單位一視同仁,嚴格控管各長官辦公室公文辦理時效,並要求辦畢立即歸檔,嚴謹管制所有公文簽辦流程,同仁離職時並須辦理切結。
換言之,現在總統府已透過制度建立、嚴格稽催,以杜絕民進黨執政時這種公文大量佚失的離譜情形發生。
羅智強表示,公文應確實依法歸檔,這是從事公務者最基本的要求,幾乎是個ABC,而妥善的公文歸檔管理,也是便利事後監察、避免人謀不臧的重要保險。
而且,事實上,在民國97年陳前總統任期即將屆滿前,總統府政風處曾於97年3月28日、5月9日、5月19日,三度函請各單位注意機敏文件資料維護安全與保密規定,並逐項列冊點交,嚴防資料外流,但各該前五長辦公室卻仍發生此一大量公文未歸檔、不知去向的情事。
「發現過失,就應依法究辦」這個案件,已可能違反包括:《檔案法》第13條(公務員職移交或離職時,應將其職務上掌管之檔案辦理移交,並應保持完整,不得隱匿、銷毀或藉故遺失);《國家機密保護法施行細則》第29條(保管國家機密人員調離職務時,應將所保管之國家機密,逐項列冊點交機關首長指定之人員或檔案管理單位主管);《公務人員交代條例》第二條至第六條規定;總統府文書處理手冊等等法律與規定。對這種可能失職,總統府站在民眾利益的一方、站在捍衛國家檔案法制的立場,必須依法究辦,沒有第二種選擇。
本案緣起於97年9月25日最高法院特別偵查組搜索陳前總統辦公室,扣押證物44箱,發現其有自總統府攜出之公文或屬公物文件;99年9月15日再度搜索,另扣押證物58箱,均由特偵組偵辦中。總統府發現公文有外流遺失情形,遂針對總統府文書處理程序暨流程進行全面檢討,並就89年5月20日至97年5月19日期間,本府外收發登錄前五長辦公室之收文紀錄與檔案科歸檔編目資料,逐一清點核對。但因該案時間橫跨八年,前後一共涉及十七個正副首長辦公室,案卷浩繁,加上該等公文並未進入公文系統稽催管理,需以人工逐一比對是否歸檔與機密等級等,比對作業非常耗時費力,且總統府仍需維持正常業務,只能動用3個人力利用公暇空檔進行,且為求資料詳盡,降低誤差,分為初查(98年)與複查(99年)兩年兩階段辦理。故確實需要時間處理。
- 5樓. 大老鷹姐姐2011/04/23 19:57再次感謝馬總統
- 4樓. 大老鷹姐姐2011/04/23 19:45後國光石時代(二)
一直到目前為止,絲毫不見經濟部有任何反省,也因此,又怎麼可能對馬英九所謂「進行通盤檢討,思考如何轉型、向高質化、去瓶頸化發展」抱任何期待?在22號的記者會裡,經濟部長施顏祥甚至放出「四輕更新」的空氣,當年三輕以「更新」為名擴產,把23.5萬噸乙烯年產量硬拉到每年60到80萬噸,未來當然可以把年產量38萬噸的四輕拉到跟國光一樣的120萬噸,甚至240萬噸,而環保署在國光最後階段提出的要國光去取得五輕關廠的370噸碳權的說法,已經隱然在為此鋪路,石化業的擴張沒有停下來,下一個戰場恐怕就在高雄。
在政府長期對農漁業的漠視下,把污染工業丟到重要的農漁生產區,這是「人惡居下流,眾惡歸焉」,逼迫農村接受工業污染的這件事,在農村重獲生養能力前,是不會停止的,今天只是停了一個國光石化,明天還會有別的東西,而政府在停國光之餘,農委會主委陳武雄還是只有他念茲在茲的「農村再生條例」,砸大筆的錢去整修門面這樣的政策。這絲毫看不出踏過溼地的泥土、吃過彰化的蚵仔後的馬英九有任何不一樣的想法。
我們的「後國光時代」
最無聊的人,應該還是行政院長吳敦義了,他所關心的,還是只有國光是「民進黨的政策」,要把責任推給別人,對於政治人物的清算,本來是必要的(今年2月23號,我曾經這樣清算過:「幫蘇貞昌想起國光石化」)但是清算,尤其對現在的掌權者來說,是得和「你跟他有什麼不同」連在一起看的,石化業擴張、對農漁生計的漠視,這些事情,「蘇規張隨、張規劉隨、劉規吳隨」基本沒有改變,民進黨的蘇、蔡起碼都已經承認過去政策的錯誤,說出「環境不同、經濟情勢不同」,而吳敦義只知道以「政府前後施政的一致(我沒有聽到你現在跟以前到底哪裡不一樣啊,那為什麼現在又不用管「施政的一致」了?)」來搪塞,一點也看不出他看到了哪裡「不同」。
基於以上,我們看到,馬這個進步的「外觀」終究只是「外觀」而已,並沒有任何進步的內涵;在國光石化議題,我們看到了馬利用這個其實早已經綁不住民營資本的計劃(參見去年9月26號:「長官不懂廠商的心,那就糟糕了 寫在石化工業政策環評公聽會前」),把蘇、蔡打得趴在地上,這種挾資源與高權的收割,比起民進黨的手段更可怕。
如果將反國光石化運動視為近年來最重要的一場社會運動,我們看到政治人物處理社運技巧的「升級」;社運的成就,不僅僅在於它所爭取目標的達成,或者所反對的東西的終結,而且更在運動能量的累積與持續擴大,以及在運動方向在辯證中日益清晰,如此「後國光時代」的社運,也才可以在這一場偉大行動的遺產裡,獲得滋潤。
- 3樓. 大老鷹姐姐2011/04/23 19:43後國光時代
後國光時代
孫窮理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樓乃潔
總統馬英九宣告國光石化終結,在它還沒有「死透」之前(國光還沒有撤案、到它彰化之前,在雲林的環評也只是「擺著」,並不是沒有了),恐怕關心的人還沒辦法真正放心。不過,政府停止國光計劃,早有徵象,馬政府宣佈停建,也不是什麼意外的結果。好,我承認馬的處理是進步的
就在一週前,4月14號,我曾經這麼設定馬終結國光的三種方式:第一,由總統或者行政院宣佈停止國光的計劃;第二,由環評會議決議「不予開發」;第三,在環評會議「有條件通過」,國光不能接受,宣佈放棄開發。當時我認為,第一種方式,最符合現實、最具有責任政治意涵,變數也最少。
既然已經這樣說過,而馬英九也的確這麼做了,雖然有點不甘願,不過還是得在這裡說,他做了最正確、也最進步的選擇。
理論上,國光是一間民營公司,政府要主動停止計劃,透過官股主導,由國光宣佈停止,這是一個可行的方式(當然,即使是私營資本,國家仍然可以、也應該透過政策與政治的手段,去限制它的行為,不需要這樣繞路);這樣做,比起環評會議來決議「不予開發」,起碼在外觀上,最沒有「政治干預環評」的疑慮,同時,是由真正的決策者,而不是一個假的「專業」形式來決定,由決策者負責。
由事實上不能處理政治上決定的環評會議決議重大的開發,是造成環評「失能」的主因,這是我一向的看法,在去年8月19號,「散政治煙霧、斬『法治』祭旗 評馬英九對中科案的談話」我是這麼說的:
環評制度本身的問題是一回事,但如果我們一定要把環評處理不了的事情,都丟到環評去處理,那麼環評制度的問題,就永遠解決不了。我們不假設環評制度中專業的「失能」,但,當它要負擔那麼多與其專業無關的問題時,專業失能就變成一個必然的結局。
政治的?專業的?每一個重大的開發案,都牽涉到經濟、社會、利益分配、產業發展…等等錯綜複雜的問題,而作成決策的思考,必須是整合性的,也就是「政治」的。所以,我可以同意環保署長沈世宏在22號所說「科學不是萬能的,不能給我們所有需要的答案。科學上沒有答案的,就只能由決策者依據價值與利益的判斷來做選擇」,因此,環評只能羅列各種領域、各種觀點的評估,給決策者或者公民做決定。
「專業決定」本是一個現代國家的謊言,對「環評決定」的期待,就是對「政治力干預環評」的期待,而社會運動本是透過倡議、組織群眾,透過社會的施壓,影響決策的一種「政治力量」,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在不當的制度下,環評成為政治角力的場域,環境運動不得不跳進去陪玩,在去年11月13 號「反國光石化偶然成功 環境運動需要 署外決戰」裡,我是這麼看的:
這些年來,環保團體陷於環評的泥淖之中,的確,參與環評,發揮了「以拖待變」的功能,讓環評程序拖長、盡可能嚴謹、加入特定的條件;同時這也讓資訊得以公開,讓社會大眾有機會了解開發案的真相,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圈套」,讓環境運動被關在環保署裏面,無法回到真正可以決勝的「群眾」裡。
這場運動的成功,在「署外決戰」的群眾力量,也就是政治的力量,在台灣,百般無聊的藍綠政治讓人,特別是接觸社運的朋友們,對「政治」倒盡味口,卻沒有意識到,當自己在號召群眾反污染、救生態、護農業的時候,它已經是「政治的」,自己也已經就是「政治人物」了;在沒有這樣的意識之前,反而去召喚已經失效的「專業」的鬼魂,其結果是正好入了政客透過「專業政治」鬼話卸責的邏輯。在釐清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沒有辦法面對不只是「黨不黨、選不選」的「社運政治化」,也因此沒有辦法在既有政治力量的綁架與收割下,找到自己的主體。
石化擴張、農漁凋敝
接著,我想再談談馬政府這個決定的正確、進步是僅止於「外觀上」的,在整個國光石化爭議的過程裡,經濟部始終以「愚民」的方式來說明他們的政策,包括了用廉價的「有石化業就沒有什麼什麼」這種廣告、宣稱240萬噸乙烯年產量的國光石化是在補事實上在三輕更新後,就已經不存在的「五輕關廠漏洞」、逃避石化業產品大比例出口的問題(經濟部不斷以「乙烯不適合運輸」來混淆視聽,事實上,本來就不是乙烯在進出口,而是乙烯的衍生物,詳見去年9月10號:「長官,請成熟一點,好嗎?從工業局石化業廣告談起」),在這種混淆視聽的宣傳下,對石化產品的需求量、經濟效益、產業關聯效果、提供的就業數…等等根本沒有公共討論的基礎;更有甚者,這些不僅僅是媒體宣傳,經濟部還用這些胡扯的資料,提出「石化工業政策環評」,為石化業的擴張背書。
- 2樓. 大老鷹姐姐2011/04/23 10:31謝謝馬英九總統即時阻止國光石化政策
文:潘瀚疆
選在地球日這天,國光石化環評不做決定,改由馬總統來宣佈不支持在彰化興建,再回顧月到彰化參加反國光餐會及大城溼地體驗,自有其政治「眉角」讓評論者茶餘飯後「答嘴鼓」,但也不宜低估地球母親對個人的療癒作用。面對自然之美和底層人民的真誠,很少人會毫無感覺,但官僚與財團綿密的天羅地網,更牽絆總統高位的動能,個人自主性與社會結構束縛之間想必有一番拉扯,馬英九大可依循慣性走向鋪往地獄的坦途,而決策轉向之最後一局的驚險,足見人民的綠色選票尚有待提昇。
回首十幾年前民間反七輕運動護衛台南七股溼地之初,人們對溼地的認識比現在更貧瘠,某次中秋節烤鮮蚵活動,正當民眾還在遲疑是否真要下水體驗這黝黑的軟泥,時任立委的前縣長蘇煥智高呼「潦落去就會有感情」,大人小孩全都快樂玩起來,現在已經有台江國家公園的設立。
美國兒童與自然網絡主席理查.洛夫(Richard Louv)2008年以「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獲得環保的奧杜邦大獎,該書核心概念是,許多孩子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成長,欠缺與自然互動的經驗,這種 「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導致欠缺想像力與創造力。
據說馬英九從小就被栽培要當總統,他的前半生必然是單調無趣,當彰化環保聯盟解說溼地生態,難免感嘆「沒想到六十歲還可以玩泥巴」,這應是他這輩子最有意義的兒童節。而搭乘鐵牛車頂著海風並生吞鮮蚵,也該是他第一次具體瞭解海鮮食物的來源,這場震撼的環境教育,理當立即破除了技術官僚所謂溼地是荒地欠缺經濟產值的神話。因此,環境教育法最當規範的是政府高官和企業高層負責人。
活生生的人和熱血故事,不僅放到決策天平上份量加權,壓過官僚所呈報上來、躺在書面資料裡的冰冷數字,也間接宣告金錢不能作為決策的唯一向度。如果他是個有情義的漢子,又是個有智慧的領導人,就應當從此嚴肅地檢討為何資訊完整度出問題,在權力高峰不勝寒的孤獨者,再也不能倚賴揣摩上意甚至刻意蒙蔽的老面孔。
國家元首老是被推到火線而身陷窘困的境地,被網路鄉民稱為「馬囧統」實在難堪,正因身邊官僚幫他擋子彈的手法愈拙劣,愈是煽起民怨的鼓風爐。幸虧這次總統未全然偏聽,刻意將經濟部長和環保署長排除在決策核心之外,這些老是攜手想方設法突破環評審查關卡,甚至意圖修法廢棄環評制度的官員,此時不換更待何時。
馬英九必定記得四年前的Long Stay所接觸到的溫暖,在民意支持度低迷的此刻,更需要親近寶島山林水土的破繭之旅,才有連任的機會。親身走一趟貢寮和三座核電廠所在的社區,到核廢惡靈所盤據的台東蘭嶼道歉,和即將被核廢公路台二十六線霸凌的阿朗壹古道,是拆解政治未爆彈之前要做的準備功課,既然國光石化都敢面對,原本就訂定於環境基本法的「非核家園」也不必是在野黨的專利。
- 1樓. 又不是傻瓜2011/04/07 15:34又不是傻瓜
傻瓜才會留下證據
又不是傻瓜--
你們執政3年才發現有所作為
國民黨才識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