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再三以謊言矯飾,這就是自由時報的本質?
2011/03/29 13:06
瀏覽436
迴響1
推薦2
引用0

  對於自由時報今日報導「馬登大凍山 相關單位證實動員300特勤與憲警」,來回應總統府的說明。

   轉移焦點、謊言矯飾,難道就是自由時報的本質?我們有以下幾點回應:

 

 一、自由時報在轉移焦點、漫天算數

   讓我們回到3/27日自由時報的報導,自由時報下的標題是「三百人維安,不少山友抱怨妨礙登山」。內文則報導「為了總統登山,出動約三百人的維安特勤,不少山友放棄爬大凍山,抱怨不已」。 

  自由時報顯然在當日的報導中,想要凸顯的是大凍山上的維安佈署人數龐大,對登山民眾造成干擾。」但在今日的「事後圓謊」說明中,卻漫天算數,連高速公路國道警察都拉進來算。

   請問,國道高速公路警察要開上大凍山嗎?新營、學甲指揮交通的警察要上大凍山嗎?這些不在大凍山上單位難道會隔山發功,「影響山友登山,造成抱怨」嗎?更離譜的是,白河分局總共編制警力136人,16個派出所,外勤警力82人,如果自由時報的說法成立,豈不是當天白河分局必須全員出勤讓派出所不留一人,讓所有工作停擺。如果自由時報真那麼會扯,建議把防守總統府的憲兵營都算進去,反正他們也肩負總統的維安工作!

 

二、當天在「大凍山」上的維安人員,就是67人 

  事實是,馬總統當天登山出動的特勤人員加上隨同登山的警力,總共二十五人,不到報導人數的十分之一,就算加計在大凍山上所配置交通崗的員警,總計為六十七人,也不到報導所指的四分之一人數。 

  這67人是在「大凍山」上維安所必要配置的人員,是實際在大凍山上進行維安工作的人員。就以自由時報還想牽拖的憲兵來說,為避免人數過多,增加民眾不便,當天特別要求憲兵不要上大凍山,以減少大凍山上維安人員人數。

 

三、包山包海、努力亂算,加起來的數字也只撐到190多人

   3.27自由時報報導大凍山維安特勤300多人,3/29即便自由時報為了事後圓謊,包山包海的想努力攀算,最後得出的是:白河分局參與維安、路崗和「停休待命」130多人;另外南市刑大10人、交通大隊10人、保安大隊8人、國道八隊8人、新營分局12人、學甲分局7人、南市消防局6人,這些亂攀一通的湊堆數字,加起來是190多人,和3.27報導的300人人數,憑空蒸發100多人。自由時報3.29的報導,狠狠的打了自己3.27的報導。

   至於自由時報想扯進來的憲兵派遣,當天憲兵並沒有上大凍山,甚至特勤中心也沒出動,至於中興警衛室及便衣單位,總共派出15位,與10位當地員警,共25位人員,是實際陪同總統登山的維安人員。 

  犯錯不道歉,犯錯繼續拗,犯錯再圓謊,難道這就是自由時報的報風嗎?就如98年底,自由時報以合成的造假照片,畫出一條不存在的路肩,登在頭版頭題,沒照到總統車隊就乾脆自己剪貼一張車隊照片塞進滿滿車流,以製造總統擾民的印象。這種惡質不實的報導手法,自由時報對得起新聞專業與新聞倫理嗎?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1樓. KOCR
2015/08/23 13:52

2010年12月30日,《聯合報》【黑白集】探討有關政府置入性行銷的議題,內容提到「現今媒體的惡疾,絕不止在置入性行銷」、「真正的媒體醜聞,是用頭條新聞刊登『南線專案』在北一女門口付錢那種惡劣行徑;……這類新聞在形式上不能區隔,在內涵上更是放話造謠;這是媒體之恥、台灣之恥,卻不是『政府置入媒體』、而是『媒體置入政府』」、「這家報紙經常刊出『自由合成』的假照片,甚至連民調也被質疑沒有民調中心;這些,也都不是置入性行銷,卻皆是根本違反了新聞媒體的天條鐵律」,但未點名批判台灣唯一同時擁有上列爭議案件的《自由時報》。但《自由時報》認為,以當初的媒體報導,該文就是在批評該報及該報率先報導南線專案的鄒景雯;《自由時報》與鄒景雯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聯合報》刊登道歉啟事並賠償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

一審判決《自由時報》敗訴,判決指出:南線專案是陳水扁為國務機要費案而捏造,當初《自由時報》獨家報導南線專案,報導中交付金錢及簽收領據核銷時間、地點均有違常理,該報卻逕予刊登,不免令人合理懷疑這是當時總統府提供資訊置入《自由時報》所為的報導;《聯合報》根據法院認定的事實,評論南線專案屬假新聞置入性報導,並非無的放矢。《自由時報》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2012年7月31日,臺灣高等法院二審判決駁回《自由時報》上訴,《聯合報》勝訴。二審判決指出:《自由時報》未盡媒體自律之責,反而企圖以南線專案報導影響檢察官辦案及閱聽人的判斷;《聯合報》在法院確定南線專案是陳水扁捏造後,根據此一確定事實,評論南線專案報導屬假新聞置入性報導,並非毫無所本,更非空穴來風、無的放矢。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