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濁湯不能變清水」?
誰抨擊「淡水河清遙遙無期」?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不斷累積一小點一小點的「成功」,就可以成為「大成功」!「大勝利」!
其實,德國萊因河整治成功的事例,就已經是值得全球借鏡的經驗:
一.要求生產家戶清潔劑(洗衣粉、洗碗精等)的廠商:不得使用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傷害的成分,也限制其他較安全化學物質的含量,讓自然界可以完全分解這些物質。
二.獎勵且強制各類產業裝設減污(污染)、減廢(廢棄物)與節能(節省能源)的設備。
三.保育、復育河川流域生態,讓河流恢復生機。
所以,德國的釣客們,常常以「從萊因河裏釣上大魚」自豪!
現在,台北市也正進行「基隆河畔內湖垃圾山」的清運整治工程,基隆河也少了一個「超級污染源(長年垃圾滲出的污水及被河水沖刷流入河中的廢棄物)」。
遷移垃圾山後,台北市政府除了要整治附近的基隆河河道與沿岸(因垃圾山長期侵佔基隆河道,早已有「山崩」的危機),更打算把整理出來的河岸與空地,搭配目前基隆河沿岸已完工的河濱公園,規劃一個新的河濱公園,並設置親水設施。
孫塋寊建議:台北市政府應該參考土城大漢溪畔垃圾山整治成「人工溼地」的模式,讓這塊「人工濕地」成為:
處理內湖與北汐止地區「家戶生活污水」,最節能的「污水生態處理廠」
「保育生態多樣化的『都會生態島』」
「學子們的『生態環境教育園區』」
「都會民眾親近自然生態的『自然公園』」!
也許,我們還得再等一段時間。但是,從「臭臭的淡水河」變成「清清的淡水河」,不再是一句空話與夢想!
(《聯合報》也曾報導過:台北縣的永和,也有一個成功營造人工濕地,復育生態環境的事例!)
聯合報2007.02.09 03:29 am
垃圾山變濕地 日絨毛蟹現蹤
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土城大漢溪畔原本臭不可聞的垃圾山,環保署投入兩千六百萬元整治成「浮洲人工溼地」,日前溼地工程才結束,工作人員就發現淡水河口消失多年的「日本絨毛蟹」,讓參與濕地工程的人員樂不可支。
環保署表示,過去土城地區的汙水接管率不高,生活汙水都直排入大漢溪,從空照圖總看到一條黑色的水流,像毒瘤一般穿過城市。
環保署後來補助台北縣將位於土城浮洲橋、城林橋之間,佔地十三公頃的垃圾山移除,並整治成「浮洲人工溼地」。
日前濕地完工,不但每天可處理土城一萬一千公噸的生活汙水,而且也化身成北台灣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濕樂園」。
日前環保署官員到現場驗收工程時,負責濕地工程的愛魚公司張文賢,意外在濕地發現久違的「日本絨毛蟹」,環保署官員也大呼不可思議。
張文賢說,日本絨毛蟹只能生長在非常乾淨的水域,是中下游水域的指標性生物。浮洲人工濕地發現日本絨毛蟹,代表水域變乾淨了。
日前環保署檢測浮洲人工濕地中的水質,在開放水域、第一密植區、第二密植區、生態池等四個區域的水質,包括生化需氧量、氨氮、懸浮固體、溶氧等,都顯示水質達到健康程度。
環保署表示,浮洲濕地水質會如此清澈,主要是浮洲濕地有全國獨創的淨水方式,汙水進入濕地前,先經過一座沉澱池,把細砂沉澱下來。
水變清澈了,毛蟹來了、青蛙來了、鳥也來了,茭白筍、白菜、稻穀、蓮藕也全都爭著長出來。張文賢統計,已在濕地找到6種螢火蟲、6種蛙類、12種鳥類、水生植物共49種。
張文賢計畫在現場設立親水遊憩區、教學區,再過幾個月,就可開放民眾導覽申請。
閱報秘書》日本絨毛蟹
俗稱「毛蟹」,主要分布在台灣、廣東、福建、日本及朝鮮半島東岸。
成蟹在河口產卵,小蟹再往中下游河段洄流。
日本絨毛蟹只能生存在非常乾淨的水域,因此被視為中下游河段重要的生物指標。
毛蟹早年廣泛存在台灣西部河川,近年水質汙染嚴重,加上大量撈捕,族群數量遽減,目前只有少數溪流找得到。
- 2樓. 孫塋寊2008/07/08 14:47內湖垃圾山工程涉利益衝突?郝:不排除請檢調偵辦
97.07.08.中華日報/記者姜伯誠/台北報導
由於台北市內湖垃圾山清除工程長期停工,除造成環境污染,也影響台北市的都市發展。
因此,市長郝龍斌昨(7)日下午,親自前往內湖垃圾山巡視,除聽取相關單位清除計劃的簡報外,也實地了解現況及困難問題所在,以為市府評估整體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昨天陪同郝龍斌市長巡視的有:副市長林崇一、環保局長倪世標、台北市議員王浩、闕枚莎及蘆洲里里長陳明霖、產發局、環保局與地政處相關人員。
環保局簡報時表示:
內湖垃圾山從59年啟用,總共占地15公頃,其中3.29公頃為私有地。
地主從85年起,向法院要求:每年支付新台幣2,263萬元的租金。
市議會在馬前市長任內,於94年通過13.8億元清除垃圾山的預算,全部工程預訂於1百年完工。
不過,事後,市議會再決議:有關土方運出,須再送議會審議。因此,所有工程,於去(96)年5月停工至今。
為此,承包商每月向市府索賠新台幣680萬元的損失。
王浩、闕枚莎等議員表示:
市府作事,不必怕一些沒有根據的傳言,「為所當為」,議會會支持市府依意所作出的決定。
所謂傳聞中的弊案,就交給檢調去依法辦理。
郝龍斌市長表示:
內湖垃圾山的土地面積約有15公頃,因為其中只有16.8%屬私有地,其餘都是市有土地。
地政處相關官員也表示:
根據地政處的統計資料,這些土地的過戶,多數是因繼承的原因,而有關買賣的情形非常的少,所以所謂「圖利財團」或「炒地皮」的傳言,根本是「子虛烏有」。
郝龍斌市長在回答媒體詢問:「內湖垃圾山的清除工作,會來1百多億利益」的說法時表示:
如果有利益,那也是全民的利益。
有關炒作圖利的問題,他不排除移請檢調單位主動查辦,有弊端的就送辦!
此外,市府政風、地政相關單位也將介入調查。
郝市長強調:「歡迎民眾有證據,就檢舉!」
- 1樓. 孫塋寊2008/04/18 10:50大漢溪濕地 候鳥變留鳥-2008.04.18.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
大漢溪濕地復育已逐漸形成生態廊道,目前有候鳥高蹺行鳥尚未離去,環保局正密切觀察是否成為留鳥。
台北縣環保局在大漢溪建置人工濕地,已逐漸形成「綠色生態廊道」,不但生物物種、數量明顯增加,還發現應已離開的候鳥高蹺行鳥、花嘴鴨,成群棲身當地,候鳥出現了留鳥的習性,代表大漢溪水質變好、生態逐漸恢復,讓生態保育界振奮。
環保局去年委託東南科技大學、台大,調查大漢溪新海一期、二期、及浮洲等3處沿岸人工濕地的生態變化,報告日前出爐,發現生物物種、數量都明顯增加,環保局人員在大漢溪濕地發現受傷的候鳥花嘴鴨,經治療後野放,目前與同伴尚未離開濕地。
3處濕地光是鳥類物種,就分別增加18科71種、27科86種、21科48種,濕地帶來生物多樣化,甚至還出現不少保育類生物。
其中保育類就有第一級(瀕臨絕種)的黑鳶、遊隼,第二級(珍貴稀有)的鳳頭蒼鷹、紅隼、彩鷸,第三級的紅尾伯勞、喜鵲,甚至境外迷鳥「棉鴨」,也曾現身新海一期、浮洲濕地。
環保局生態員許銘志說,鳥類位居生物圈食物鏈頂端,最能反應當地生物群相,鳥類愈豐富,顯示當地生物物種愈豐富,目前在濕地也發現條背螢等4種螢火蟲,及日本絨毛蟹、台灣草蜥、柴棺龜等保育物種,還有叫聲如狗吠的「貢德氏蛙」;植物部分也出現台灣特有原生的「台灣萍蓬草」,最近正進入花季。
除了生物態樣豐富、數量增加,從水鳥在3處濕地游移,當成棲地,可看出「綠色生態廊道」漸成形,最明顯是原本應已離境的高蹺行鳥,目前至少還有8隻停留,及10隻左右的候鳥花嘴鴨仍聚集在3處濕地。
環保局長鄧家基說,今年將再投入6.5億元建置完成4處濕地、3處礫間,加上水利局施作鹿角溪、湳仔溝、二重疏洪道中央公園等,預計明年全縣共建置完成17處濕地或礫間,占地約300公頃,每天可處理約30萬噸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