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養生方
2012/09/02 06:08
瀏覽2,79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孟子養生方
或曰:孟子言必大是大非,何曾謂養生?
曰:非也,孟子語王道,謂:使民養生喪死無憾。是養民眾之生也!
孟子把一般所謂個人的養生推到國家全面的高度,以養全體民眾之生為念,此是基於其王道仁政的思想。
⋯⋯
或曰:孟子言必大是大非,何曾謂養生?
曰:非也,孟子語王道,謂:使民養生喪死無憾。是養民眾之生也!
孟子把一般所謂個人的養生推到國家全面的高度,以養全體民眾之生
⋯⋯
「仁」孔子講之,孟子亦講之,唯「仁」在內心,是理想,重點是如何行為,如何實踐。基於這點,孟子乃進一步將孔子的「仁」推到「義」上,不只是「內心」,還要是「行為」,不只是「理想」,還要是「實踐」,即「義者踐仁也!為所當為。」
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義」,從「內心」到「行為」,從「理想」到「實踐」..在在都需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和勇氣,見諸《孟子.公孫丑》上篇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即「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精神與勇氣是基於「縮」及「自反」,「縮」是「直」、是「義」、是「為所當為」,「自反」則是「自省」、是「反省」、是「心」的功夫,因此孟子特別重視「養心」。
一般言之,「養心」重在「寡欲」,正如《孟子・盡心》下篇謂「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說: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欲望。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不會失去太多;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還有所保留,那也不會保留太多。這是保留純真善性的基本功夫,不過「寡欲」未必足以養「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心。「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心,除「寡欲」外,還必須做到「不動心」的程度才可以達致。即,需具有既「自反而縮」而能「固守其縮」之「大丈夫」本色。有關於此,孟子對「養心」有以下四項提示:
(一) 知言
孟子公孫丑篇上謂「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又謂「何謂知言?」謂「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即:能從人所發之不正言辭,知其心術之不正。不只善於分析言說,還能精察語意,從言以知人,見微知著。
有此「知言」的功夫,心才能「自反」,也才能「固守其縮」。
(二) 養浩然之氣
承上。
孟子公孫丑篇上又謂「何謂浩然之氣?」且謂「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即:浩然之氣即正大光明之氣概,是人長期實踐仁義道德後所自然散發出來的一種大無畏的氣概。
養成這種「浩然之氣」即可理直、氣壯、俯仰天地而無愧怍,心自然就無畏、無懼了。
(三) 存養平旦夜氣
《孟子‧告子》上篇謂「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 ,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其中「平旦之氣」是指未與物接觸之時清明之氣;「夜氣」是指夜之所息以其晝之所為也,養氣之所必要。一個人在天剛亮時,尚未和外物接觸,因此良心尚清明不昧,到了進入白天的作習,所作所為都難免被周遭事物所汙染,清明的本心乃受蒙塵,到了傍晚已離禽獸不遠了,到夜裡「夜氣」升起,是療愈身心、以復原平旦之氣的最佳時機,因此要「存養平旦夜氣」。
能夠善加「存養平旦夜氣」就能維持人之善心本性,也才能「知言」,才能「養浩然之氣」。
(四) 養性立命
《孟子・盡心》上篇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人皆有心,而心的根本處是「善性」,人有善性即可
依善性而思、而行,成就道德,有道德即可踐仁、行義,
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君子。
而,孟子認為人的善性來自於天」,天有天道、天理,
天道天理是生生不息的,是道德的實體。因此人生於世
上,要做一個真正的人,有別於禽獸的人,就要盡心,
用心去思,不但不要把心被物慾埋葬,還要去踐仁、
行義,這樣就能知性,朗現人一己之善性。
而人之善性,本來自「天」,故「知性」自然就可以
「知天」。而,能存心、養性也便可事天了。
進而,「立命」就是安立生命。此生命並不在肉體生
命的長短、順逆、福禍,而在道德生命,道德生命是
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
有了這種性命觀,人自然就會有不怕生、不畏死之
心,而能固守仁、義、禮、智四種人的本性善端.如
此踐仁、行義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義」,從「內心」到「行為」,從「理想
一般言之,「養心」重在「寡欲」,正如《孟子・盡心》下篇謂「養
(一) 知言
孟子公孫丑篇上謂「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又謂「何謂知言?」謂「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
有此「知言」的功夫,心才能「自反」,也才能「固守其縮」。
(二) 養浩然之氣
承上。
孟子公孫丑篇上又謂「何謂浩然之氣?」且謂「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養成這種「浩然之氣」即可理直、氣壯、俯仰天地而無愧怍,心自然
(三) 存養平旦夜氣
《孟子‧告子》上篇謂「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
能夠善加「存養平旦夜氣」就能維持人之善心本性,也才能「知言」
(四) 養性立命
《孟子・盡心》上篇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人皆有心,而心的根本處是「善性」,人有善性即可
依善性而思、而行,成就道德,有道德即可踐仁、行義,
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君子。
而,孟子認為人的善性來自於天」,天有天道、天理,
天道天理是生生不息的,是道德的實體。因此人生於世
上,要做一個真正的人,有別於禽獸的人,就要盡心,
用心去思,不但不要把心被物慾埋葬,還要去踐仁、
行義,這樣就能知性,朗現人一己之善性。
而人之善性,本來自「天」,故「知性」自然就可以
「知天」。而,能存心、養性也便可事天了。
進而,「立命」就是安立生命。此生命並不在肉體生
命的長短、順逆、福禍,而在道德生命,道德生命是
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
有了這種性命觀,人自然就會有不怕生、不畏死之
心,而能固守仁、義、禮、智四種人的本性善端.如
此踐仁、行義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