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1(不怨人)
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這個道理,後來發現越是怨人,心裡就 越難過,到後來不是生病,就是招禍,這不是苦海又是什麼? 而「管人是地獄」,你管人一分,別人就恨你一分;管人十分,
別人就恨你十分,這不是地獄又是什麼?所以,我們必須反過 來說:「能用德性領導人的,才能了人間債,盡了做人的道 理。」這話印證了!「能渡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就是佛。」
?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 如果你嘴裡不怨,但心裡卻怨得很,越怨心裡就越難過;因為 怨氣本身就有毒,一旦存在心裡,不但難受,還會生病,這就
等於是服下了一劑毒藥。
?人若能反省,找到自己的錯處,自然不會對別人存怨氣。 如果你很有才能,千萬不要去怨那些反應魯鈍又無能的人;如 果你很快的什麼都學會了,也不要去抱怨那些還不會的人。當你明白了對方的道,有了同理心,就不會再去怨人了。現代人大半都是因為別人看不起你,你就不快樂。其實,好就是好,不好就不好,管別人是看的起還是看不起的!只要做到
「不怨人」,你就能成佛。但是現在自稱是精明能幹的人,都是精打細算的,算到最後不 是後悔,就是抱屈,這哪能不生病呢?「不怨人」三個字,實在妙到極點啦!因為不怨人是真修行呢!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2(不生氣 不上火)
我也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氣逆的多吐食」這個道理。如果真 能夠行道、明道,氣火也就全消了。
?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能降伏得了氣跟火的人,才能夠成道。譬如說,有人惹你,你就別生氣,若是生氣,氣就會往下行,變成寒氣;如果有事逼你,你也別著急,若是著急,火就會往上行,變為熱氣。不管是寒氣或熱氣,兩者都會傷人。修行人要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愁,氣火自然不生,這才是
「降龍伏虎」的功夫。能降伏住,它(火)就為我所用;降伏不 住,它(火)就成了妖孽。怒、恨、怨、惱、煩都是稟性,又稱氣稟性,如果稟性用事, 就是鬼來當家。因為生氣上火一定會生病,一旦生病,就是被
鬼給打倒了!正念一生,神就來;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啊!一般人都不肯當神,甘願做鬼!
?火是由心裡生起的,「人心一動」就生火。一著急,火往上升; 一動念,火向外散。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一般不守本份的人,都額外貪求,火就貪妄動。若能把心放
下,不替人著急,就不起火,這該有多輕快啊!會動性耍脾氣,就是火;心裡生氣,才是氣。佛說要有「七處心燈」,我倒是要說:不如掐死一頭-人心。只要人心一 死,道心自然生出,人心一動,道心自滅,這好爭、好食的念
頭,就生出來了。因為好爭會讓人生氣,好貪會讓人上火,一旦氣火攻心,就會 導致整天煩惱不已,縱然富貴一世,也沒啥樂趣!?古人的治心,就是在治人的病,所以我才說,把人心掐死,多麼省事啊!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3(找好處 認不是)
找好處 認不是
很有心想要把自己修好的人很多,但其正能做到的人,又是很 少,這是為什麼呢?這都是因為心裡想的,全是別人的不好, 又怎麼能得到好處呢?找別人的好處是「聚靈」,而盡看人的毛病,就是「收贓」。「聚
靈」就修收陽光,心裡會感到一片溫暖,如此便能養心;而「收 贓」是存陰氣,一旦心裡陰沉,就會傷身。
?每個人都有優點好處,就算是惡人,也有他的優點好處,如果 從正面找不到,就從反面去找。你看,連土匪都道有個「義」 字,如果他們出賣了朋友,義字一倒,一定會落網。所以我
說,找好處是「暖心丸」,會到處都有人緣,永無苦惱。?「找好處,是真金」。要想找人的優點好處,就得立志去找,縱
然在別人沒有私亳的好處裡,也能找出其好處來;在忍無可忍 時,還能思得住,就是「大義參天」。「認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調五味、合五色,隨方就圓。人的 性子如果能練得像水一樣,就一定可以成道了,所以古人才說
「上善若水」。
?人和天地是一體的,要把天下的事都看作是自己份內的事,如 果世界不好,咱們哪能說自己都做得很好、沒有錯呢?你看!錯誤到處都有,不論低頭、抬起頭、睜眼、閉眼,隨時
隨處都會犯到。當你看到妻子的不好時,是因為一直低頭不正視她、不尊重她 所犯下的錯;當你看到老人有錯時,是因為總是喜歡抬頭傲視 一切,瞧不起老人所犯下的錯。你看到別人的不對,是因為老
是睜大眼睛向外去找別人的錯處。如果心裡總是想著別人的不對,是因為連閉著眼睛也會胡思亂 想,妄想別人的缺點、錯處之原故。
?只要對道還有不明白、對事情還有不會做的地方,這都要歸於 自己的不是。人啊,要能找到本份,才會知道自己的不是處! 人就是因為把天理都丟了、道理迷了、情理虧了,才不知道認
自己的不是呢!要是能夠把自己的不是處給視透了,自然會神清氣爽、心平氣和。「認不是」生智慧水,「找好處」生響亮金。「認不是」閉上地獄門,「找好處」開了天堂路。「認不是」勝服清涼散,「找好處」勝用暖心丸。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4(三界)
人是從三界(性、命、身)生出來的,怎麼說呢?上天賦予人的 性,地賦予人的命,而父母生給你這個身體,所以才說三界是
人的來源。要能夠做到: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才 能返本歸根。
?人只知道有個「身我」,不知天上有個「性我」,地府有個「命 我」。
把稟性化掉了,天上的「性我」才能得天爵;道理明白了,地府 的「命我」才能得人爵。所以,每個人都有三身,可惜人都不知 道啊!我所講的「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和佛家的三皈、
道家的三華、儒家的三網是一樣的。
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佛;心存道 理,就是皈依法;身盡情理,就是皈依僧。
道家的三華就是性、心、身。性華開,天理足;心華開,道理 足;身華開,情理足。
儒家的三達德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有仁,心存道理有 智,身盡情理有勇。
三界就是三教,儒家從立命做起,道家從煉身做起,佛家從養 性做起。性存天理要柔和,心存道理要平和,身盡情理要矮和。性要服人,不服人傷性;心要愛人,不愛人傷心;身要讓人,
不讓人傷身。
?性、心、身三界不能太平,是因為三界中有三個賊,那就是: 一是稟性,又名氣稟性,指怒、恨、怨、惱、煩而言;二是私 欲,三是不良嗜好。要想三界太平,就要用天理捉拿性中的
賊,用道理捉拿心中的賊,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賊。
?了『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有人說三皇是上古的三位皇 帝,我說三皇是天皇-玉皇爺,專管人的性,人要是動性耍脾 氣,天就降災;地皇-閻王爺,管人的命,人要是壞了良心,
違背倫常道,地府就降病;人皇-皇王爺,專管人的身,人要 是犯罪,國法就要處罰你。總之,這「三皇」就是管人的性、心、身三界,目的都是為了要 人學好。
?如果心裡總是想著別人的不對,就是得了心病;稟性裡經常發 脾氣,就是得了稟性的病。有了心病,必定會引起稟性上的 病;稟性上的病,也會引起身體上的病,如果能把這種情況反
過來,病就會好了。性界若清,就沒有脾氣;心界若清,就沒有私欲;身界若清, 就沒有不良嗜好。性如果不清,就沒有福;心不清,就沒有 祿;身不清,就沒有壽,所以才說要清三界。
?三界裡的病我全會治,但一定要分開三界、清理三曹才行。就好像身無不良嗜好,身界就沒病;心無私欲,心界就沒病;性 無脾氣,性界就沒病。這些心性上的病,非得要用「道」來治,
否則是不會好的,就算吃藥也是沒效的,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人生的道就是去貪︵貪求)、去爭(計較、執著)、去攪︵混
亂)。貪的人虧天理,欠天上的債;爭的人虧道理,欠人間的情;攪的虧情理,欠陰間的債。倘若這三個字全都犯了,就欠 三界的債,哪能有好結果!貪就是過,爭就是罪,攪就是孽。?好抱屈的人容易傷心,不抱屈的人就能保氣、保命;好後悔的人容易傷性,不隨便後悔的人,就能保性、保福;好怨人的容易傷身,不怨人就會保身、保壽。人能不抱屈、不後悔、不怨人,三界就都不受傷了。
?我也有三件反省的事:第一,反省我性中有沒有脾氣?當有人拂逆我時,我性裡起了什麼作用?第二,反省我心裡知不知足?有沒有偏私?吃虧的時候,心裡是什麼滋味?第三,反省我的行為正不正當?確實會做什麼?這就是我的三件反省的事。
?我也有三綱領,就是: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 我也有八條目,就是:一不貪、二不爭、三不抱屈、四不後 悔、五不怨人:一八不著急、七不上火、八不生氣。這八條目若
能做到,既不花資金錢,又不費力氣,不但成道,還能成佛。 人有三寶,就是性、心、身。性屬水,心屬火,身屬土。水是人的精,土是人的氣,火是人的神。精足有智慧,氣足有發
育,神足有靈。
就像燒磚似的,先用土坯,再用火燒,最後用水澆,才能堅 固。同樣的,大家講性、心、身,只要講幾遍,就等於燒幾把 火,把磚燒成了。你們把三寶講透了,勝於享受百官之富呢!
能忍則性了,知足則心了,勤勞則身了,這才叫做「好了」,不 能了,就好不了。
?人不能得道是由於性、心、身三界未能合一。譬如,身體在做 事,心裡卻想著別的,這是心和身不能合一;遇著逆境受不 了,生氣上火,這是性和心不能合一。必須三界合一,才能得道;要想成佛,還得四大合一,而現在的人只有一念佛,怎能成彿呢?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5(三性)
人有三性:天性、稟性、習性。
天生的性是純善無惡的,孟子所說的「性善」,指的就是這個天 性。人賦的性是稟性,稟性是純惡無善的,荀子所主張的「性惡」, 指的就是這個稟性。
後天的性叫習性,習性是可善可惡的,俗言:「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同於告子所說的「可東可西」,都是指這習性。 以天性用事的人,就會找人家的優點好處;以稟性當家的人,
一定老是看人家的缺點和不對的地方,這就叫「什麼性,招什 麼事」。
天性有源,稟性有根。前生的習性,就是今生的稟性。 能化去稟性,諸如:怒、恨、怨、惱、煩等,天性就圓滿了; 稟性不能化掉,只要遇到事,一觸即發,就像被鬼給迷住似的,所以叫做「五鬼」,會鬧得你家宅不安;又叫做「五毒」,
會令人害病死亡。它的根最深,不易拔除,如果降伏不住它, 就很難當好人啦!這就是佛說的「業力隨身,必至妄動無明」, 是難以成道的!
習性是由於物欲縈繞所造成,而稟性則是人間的煩惱。能在道 德場中盡義務,這身界就算是超脫了;會當人的,是超脫了心 界;稟性化盡了,才能超脫性界,不然又怎能叫做「超出三界
外一呢?
神足即是德,神足就快樂,快樂就可以化稟性,脾氣化盡了, 因果自然了斷。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6(三命)
人有三命:天命、宿命、陰命。
性與「天命」合,道義就是天命;心與「宿命」合,知識、能 力、錢財都是宿命;身與「陰命」合,稟性的怒、恨、怨、惱、 煩就是陰命。
要把這三命研究明白,你如果用好命,你的命準是好的!但不 論命是好或不好,全在乎自己,哪用算命呢!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不知人,不能達彼岸」。 知人的好處,是能夠知天命;而知人的功勞,是能夠知宿命; 知人的稟性,是知陰命。
知命的人才是君子;好動稟性、耍脾氣的人,就會消天命;而 好生怨氣的人,合消宿命;好佔便宜的人,會長陰命。
天命小的,要會長(音掌,長天命就是行道施義、修德性);宿命小的,要會增(求知、長造);陰命大的,要會消(革除怒、
恨、怨、惱、煩等稟性)。命小要會長,命大要會守,這才叫做「天權在手」。
?如果有人來見我,我就會先問他是做什麼的,這樣我就知道他 的天命有多大。再問他的家業和境況,就知道他的宿命有多 大。最後看看他的稟性大小,就知道他的陰命大小。
其實,三命就是三界,只要三界貫通了,還有不知道的事嗎? ?一般人都沒有為眾人著想的心,只知為自己,所以才糟!
我之所以能成為善人,是因為我把為自己的心給開除了,換句 話說,就是把宿命(外在的知識學問、才華能力、錢財富貴)掐
死了。因為宿命是無盡無休的,你只一心護著它,還會有出頭 的日子嗎?
?孟子說:「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可是現在的人啊,一得了 人爵,就不再修天爵啦!
?能修德性,就是長天命;學習技藝、多積錢財,這些都只是長 宿命。善用宿命的人,不但能常知足,又能消陰命;不會善用 宿命的人,就會長陰命。所以,只有長天命的人,才可以消陰命。(有才亦要有德)現今的人,只知用陰命、重宿命(有才無德、習深氣重),不知道長天命,如此又怎能明白天道呢?
?雖是宿命,但能常從事公益,這種人也能長天命;相反地,已經是宿命的人了,又一心只為自己的享受,這樣當然會長陰命了。所以說:「有錢會花的,也可以超三界,有錢不會花的,
就孽倩難逃」,就是這個道理。不說人的不對,是消陰命;能忍,才可以消陰命。若能忍受大 侮辱,便能消許多陰命。
?天命大的人,宿命也小;宿命大的人,陰命就沒辦法了斷。所 以要「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7(四大界)
志、意、心、身是四個境界。一般迷信的人都說,在奈河橋上有三條路:一條是金路、一條是銀路、一條是黃泉路;而我卻要說:用志做人就是金,用意做人就是銀,用身和心做事,就是走上了黃泉路。
?我常說,一個人必須把四大界分別清楚,那究竟怎樣才算是分清呢?
若能本性如如不動,被罵也不動性,被打也不動性,被殺了也不動性,讓世間所有罵人、打人、殺人的愚人都變成大智慧的 人,便是「志界」的人,這算已經達到佛國境了。若能心無一物,常樂無曼,便是「意界」的人,這算已經達到天堂的境界了。若是貪得無厭,多曼多慮,便是「心界」的人,這就是苦海的境界。若是為名為利、貪爭攪擾、花天酒地、流漣忘返、好勇鬥狠,
便是「身界」的人,這是地獄的境界。所以說,志界是佛國,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獄。
?志界的人不需要言說,他是怎樣都好的;意界的人釦足,心界 的人好貪,身界的人好鬥。
不需要言說的叫做「無心人」,知足的叫做「淨心人」,好貪的 叫做「操心人」,好鬥的叫做「糟心人」。
槽心的是鬼,操心的是人,淨心的是神,無心的是佛。
?身界的人只知為自個兒的身子做打算,有己無人,蠻橫不講理,見著東西就想佔為已有,佔不到便宜就生氣打架,總是喜 歡發愁,所以是個鬼。
心界的人貪而無厭,總不知足,滿腦子的妄想,好用機謀巧算,所以是個小人。意界人知足常樂,樂就是神。志界人一切都沒說,看透因果,不找循環,什麼都不必說就是佛。所以,人要想超凡入聖,得會轉移境界。自身界的人會互相揭發短處,心界的人會互相爭理,意界的會互
相容讓,志界的人會互相感恩。佛界的人,不思而得;神界的人,思則得之;魔(心)界的人, 求才能得;鬼(身)界的人,爭才能得。
志有志的性,它是無為無不為的;意有意的性,它是容易相信別人,只要通著好事,就願意讓給別人;心有心的性,它是貪 而無厭,一心只為自己,總想佔別人的便宜;身有身的性,它
是破壞成性的,就算弄到人己兩傷,也不知道要後悔。所以說,絕不可讓心、身兩界做你的主人,只可以叫它聽命就好。
?講佛經的人說,人死之後要入六道輪迥;我說六道輪迥都在我們自己身上,何必向外求!
人的持身行事,用志的便是佛道,用意的便是神道,用心的便是人道,貪取外物、不顧情理的便是物道(措畜牲道),專好上 火的便是妖道,專好生氣的便是鬼道。這六道每天都輪迥在我們身上,哪是等死後才會去的呢?佛說有三千大千世界,我說有四個大世界,得道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誰是哪一界的人:以「身」當人的,不論做到什麼地步,也是個破敗星;以「心」當人的,不論怎麼能幹,也是個操心人;以「意一當人的,不論事情怎麼多,也不果心,是位活神仙;以「志」當人的,不論遇著多麼拂逆的環境,也不會動性,就是一尊佛。
?有所憂息則志倒,有所恐懼則意倒,有所好樂則心不正,有所忿恨則身不正。苦極生志,樂極生意。
真了就是佛,假了就是魔。有病就是地獄,貪心就是苦海。?心中如果仍覺得很累,就代表你的命也很勞累,而事實上也必定有勞累、拖累的事,會在你身邊縈繞。性是本、志是根,是萬事萬物的根。根就像而似的,天雨本來
無心,可是如果是酸梨得了而,必定道是酸的;甘草得了雨也 必定是甜的。志在天地之間,也像那而一樣,它是無心的。死掉人心才能化掉稟性;稟性如果能化了,才能意誠。 意誠而後志誠,這是一定的道理。
?化了稟性就是意,我們如果想要化世界為蓮花邦,輕則要用意,重則要用志。
能夠用志的人,萬世罪孽就能一筆勾消;可是一旦魔來了,你可得定住性才行,否則,稍為一動念,便是種子。要把一切假事都看破,自然能成真。
天堂沒有壞人,地獄沒有好人;苦海沒有真人,佛國沒有假,知果用志來做人,是不假言說的、恆常不變的,縱然有人欺我、罵我,也是在成就我;有人對我虛心假意、壓詐我,也是
在成就我;就是殺了我,仍是在成就我。就像岳飛,他就是泰檜幫他成就的。
?以志來做人,就是「真」,是其實無妄的人。譬如說,如果有一 個老公公被兒媳婦罵了,就應該立志說:「妳要是能罵動我, 就算我當不起公公!」能這樣定住性,你就是佛了!你有佛的境界,當然就會有神來保護。各教聖人,沒有一個不是以『志』為主的。
我曾聽說,孔子在陳絕糧,仍然是坦蕩自如,絃歌不輟;又聽 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又復活去救世人;釋迦佛 當忍辱真人時,被歌利王割截肢體,還說:「我成佛後就先渡
你!」他們的精神不都是一樣嗎?所以我說,各教的形式雖然 不同,可是精神卻是一樣的,你們若是把它給分門別派就不對。當今之世,諸天神佛本就全在人間,並沒有另外投身落凡,只
要你本身奪了哪個神佛的志,哪個神佛的靈就來。也就是說,你要是學哪位神佛,那位神佛的靈就到;你要是學哪位聖賢, 那位聖賢就來。當你遇著什麼事,就學什麼人,像選取花樣似的,選一個就做
一個。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就是叫人要懂得「奪志」。人要是不奪古人的志,終久還是個平常人。如果能真正的到達了志界,就半點火氣也沒有,只剩下真樂!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8(學道)
人的心理總是喜歡好騖遠,偏愛好做的、好看的,哪裡知道 所有的事情就全都敗在好高騖遠與偏愛好看好做的上面。好與高哪會有道呢?人啊!都是因為正眼沒開,才會把送給看
錯啦!如果別人不做的你去做,別人拋棄的你撿來,那就是德,也就是道。就像水的就下,它能把萬物都托起來,萬物自然會服從 你,這叫做托底。可惜一般人都好搶上,不肯就下,所以維道遠啦!
?世人都怕水深火熱,怕死在裡面,豈不知,好名的就死在名 上,這就像每天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自己道不知道呢!我說,不要名,是「入火不焚」;不要錢,是「入水不溺」。
我學道先學損、學窮,而別人是先學高、學講學問,所以都沒 趕上我。
?知足才能落實,知足才能得道,這是得道的要訣。道是天道,人人都有,並沒離開過人。但是現今的人為什麼沒得道呢?人也有本,如果經常守著自己的根本,再誠心求三個月的道,
便能得著,這是我求「做活道」所得著的。?好高是「貪」,怕壞是「粘」,專愛好的是「孽」,嫌不好是「缺 德」,不盡職是「丟天命」。只一個「好」字,就把英雄豪傑都陷害啦!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9(立命)
世人都希望享福,但又為什麼享福的人少、受苦的人多呢?因為一不知足、二不認命。人要是明白「道」了,就會有福的時候,會去享福;就算是沒福,也會把福給找來。?有的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那叫做自欺,也叫做不知足,這種人一定是很苦的。知足的人天命一定長,如果情理足,道理就會長;道理要是足了,天理也會長。總之,足了就不費力。若是做這個想那個,叫做漏氣,像氣球似的,一漏氣就縮小了!又像蒸包子,一漏氣就不會熟了。所以,君子做事,不嫌事小,有十分力量就使七分,這樣既輕
鬆又愉快,這就是活神仙。相反的,只要一起貪心,便落入苦 海,不論你是怎樣的大富大貴,也是亳無樂趣可言的。
?命就是人的本份,能守住本份,就是立住了天命。一旦天命長,美名也必定跟著大起來。你如果學會做幾個人的道,你就 得了那幾個人的道;若是不盡職、不盡力、愛虛榮、作假事、有名無貴,就立不住命。
?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就沒有道,不做就沒有德。既然上天是按天理命名,人就要按本份行事,這就會合天理。本著天 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能不思而得。行道不能超出本位,若是離開本位,不但勞而無功,反而有
過。什麼是本位呢?就是人的本份,人只要「素位而行」,就可 以成道。
?人要「素位而行」,做事不出本位,說話不出本位,思想不出本 位,才能當體成真。
若是身為女身,卻羨慕男人,貧窮人妄想富貴,做這個想那個,這些都是超出本位,怎能成道呢?就像梨子要生在梨樹 上,不可能在杏樹上結梨子一樣。
?八德是八個門,這八個門都能進入佛國。不過,人如果應該從 哪個門造,就得由那個門造,這就是「秦位而行」的意思。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扛活,全都抱定一個「忠一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這是我敢自信的。「命者名也」,名正,命就正;命正,性自然就化啦!所以,要
教化別人,最重要的就是教性、教命。
王鳳儀修行小偏方之10(性命)
性命 ?
性命是人的根,如果能得到了「人根」,那「道根」也就算是得著了。道根」就是人的性,「人根」就是人的命;性根若是好了,那命根也沒什麼不好。可見如果命不好,都是被性子給拖累的,
所以我才教人要化性,人要是能化性,就算是得道了。
?性是命的根,有德的人,性量必大;而性量大的人,命一定也大。原本每個人的命都是好的,都是因為性子不好,所以才把命也變壞了。性是根,命是果,紮下根才能結果。同樣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定性,就是沒有紮下根;若不認命,也很難結果,就好修空開
花一樣。學道的人,一要化性,二要認命。性化了,就不生氣;不生氣,才肯吃虧。吃了虧不生氣,才是佔便宜。認命了,就不怨人;不怨人,才能受苦。受苦而不怨人,才能享福。可惜世人都不知道,大部份的人都把性命看輕,而把名利給看得重啦!古人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一點靈光無處用。」這話把性命雙修的重要,說得大透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