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與香港之間的「繁簡矛盾」
2016/02/28 01:22
瀏覽290
迴響1
推薦0
引用0
簡體中文在香港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引發了對北京擴大在當地影響力的擔憂。
許多香港居民擔心這可能會令香港的特徵消失無影無蹤。
繁簡之爭
中國最早在1956年開始推行簡體中文,簡化了原先複雜的筆畫,令書寫中文簡單化,而且也被說成是提高中國識字率的主要原因。
但是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繼續使用又稱為整體中文的繁體中文,另外使用繁體中文的地方包括了台灣和幾乎所有的華人僑居地。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給了中國。
推廣使用簡體中文的人士認為,使用簡體中文有助於學習中文,並且說,簡體中文「比較實用」。
但是反對者說,繁體中文比較「正統」,並且可以讓使用者與中文的根源更好地聯繫在一起。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看得懂繁體中文,再看古典文學和推行簡體中文之前所出版的書籍時就不會那麼吃力。
教育的建議
香港的企業通常以簡體中文來吸引中國旅客,但是這種做法卻也招來了本地居民的批評。
2015年12月,香港政府建議學生在學會了繁體中文之後學習簡體中文,目的是「擴大的學生的閱讀面,還可加強內地與海外各地的溝通」。
但是反對派說,沒必要特別緻力於學習簡體中文,而且認為政府可能是打算完全取消在學校教授繁體中文的課程。
香港《蘋果日報》在2月14日引述中國導演馮小剛的說法,稱許多簡體中文是「不合理的簡化」,而負責香港教育的官員則是在「對抗這股浪潮」。
社交媒體辯論
最近幾年繁簡兩派的爭論越來越政治化,例如英國時裝設計師、知名球星貝克漢姆的妻子維多利亞宣佈要到香港訪問,卻在Instagram上成為熱門話題。
維多利亞·貝克漢姆以簡體中文和英文在Instagram上宣佈2月14日到香港。
但是有網民留言說,「貝克漢姆太太,如果你要到香港做生意,請用繁體中文!」、「要是你繼續使用不文明的簡體中文,我就不會買你的產品」。
繁簡之爭原本就是網民們在推特Twitter上的熱門話題,在香港無線電視台突然在2月22日開始在普通話新聞中搭配簡體中文字幕之後,這場議論更為熱烈。
在上述的節目播出之後,主管廣播電視業務的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就收到了一萬多則投訴。
推特上有網民形容無線電視台的做法已經成為港府「盲從」北京政策的部分措施。
無需大驚小怪
中國的官方媒體也加入了這場繁簡之爭,呼籲港人不要將此議題「政治化」。
《人民日報》在2月23日刊載文章說,「把繁簡強分優劣甚至當作身份標籤,只能說太過淺薄無知。」
《環球時報》則是發表評論說,「兩岸三地的交流角度而言,內地學生認讀繁體字和港澳台的學生認讀簡體字,都有必要,完全無需大驚小怪。」
不過有些中國網民堅持使用簡體中文的風潮已經是「無法阻擋」。
例如網民閩都傳人在環球網發表的評論下留言說,「推行普通話和簡體字是大勢所趨,港台固步自封,必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
(撰稿:威克,責編:路西)
許多香港居民擔心這可能會令香港的特徵消失無影無蹤。
繁簡之爭
中國最早在1956年開始推行簡體中文,簡化了原先複雜的筆畫,令書寫中文簡單化,而且也被說成是提高中國識字率的主要原因。
但是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繼續使用又稱為整體中文的繁體中文,另外使用繁體中文的地方包括了台灣和幾乎所有的華人僑居地。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給了中國。
推廣使用簡體中文的人士認為,使用簡體中文有助於學習中文,並且說,簡體中文「比較實用」。
但是反對者說,繁體中文比較「正統」,並且可以讓使用者與中文的根源更好地聯繫在一起。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看得懂繁體中文,再看古典文學和推行簡體中文之前所出版的書籍時就不會那麼吃力。
教育的建議
香港的企業通常以簡體中文來吸引中國旅客,但是這種做法卻也招來了本地居民的批評。
2015年12月,香港政府建議學生在學會了繁體中文之後學習簡體中文,目的是「擴大的學生的閱讀面,還可加強內地與海外各地的溝通」。
但是反對派說,沒必要特別緻力於學習簡體中文,而且認為政府可能是打算完全取消在學校教授繁體中文的課程。
香港《蘋果日報》在2月14日引述中國導演馮小剛的說法,稱許多簡體中文是「不合理的簡化」,而負責香港教育的官員則是在「對抗這股浪潮」。
社交媒體辯論
最近幾年繁簡兩派的爭論越來越政治化,例如英國時裝設計師、知名球星貝克漢姆的妻子維多利亞宣佈要到香港訪問,卻在Instagram上成為熱門話題。
維多利亞·貝克漢姆以簡體中文和英文在Instagram上宣佈2月14日到香港。
但是有網民留言說,「貝克漢姆太太,如果你要到香港做生意,請用繁體中文!」、「要是你繼續使用不文明的簡體中文,我就不會買你的產品」。
繁簡之爭原本就是網民們在推特Twitter上的熱門話題,在香港無線電視台突然在2月22日開始在普通話新聞中搭配簡體中文字幕之後,這場議論更為熱烈。
在上述的節目播出之後,主管廣播電視業務的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就收到了一萬多則投訴。
推特上有網民形容無線電視台的做法已經成為港府「盲從」北京政策的部分措施。
無需大驚小怪
中國的官方媒體也加入了這場繁簡之爭,呼籲港人不要將此議題「政治化」。
《人民日報》在2月23日刊載文章說,「把繁簡強分優劣甚至當作身份標籤,只能說太過淺薄無知。」
《環球時報》則是發表評論說,「兩岸三地的交流角度而言,內地學生認讀繁體字和港澳台的學生認讀簡體字,都有必要,完全無需大驚小怪。」
不過有些中國網民堅持使用簡體中文的風潮已經是「無法阻擋」。
例如網民閩都傳人在環球網發表的評論下留言說,「推行普通話和簡體字是大勢所趨,港台固步自封,必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
(撰稿:威克,責編:路西)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 1樓. 安安的心情2016/02/28 01:22最後一段講的好大氣@@
今天我轉貼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這一段文字:
推行普通話和簡體字是大勢所趨,港台固步自封,必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
這就是一種狂傲,中國共產黨一亡,簡體字很自然的就隨之丟進歷史的灰燼裡,尤其是在毛澤東時期所創立的一些變態歪曲的字體,強矯的說成是簡體字,那些文字是經不起文化的千錘百鍊,只是依附存活在文革下的產物遺毒,包裝在美其名的簡體字之下。如同沐猴而冠的猴子,穿上人類的衣服,進入人類的場所,偽裝成自己也是人類;那些變造扭曲出來的怪字,戴上我也是簡體字的稱號,和原本是簡體字混在一起,相提並論,就是可笑的猴子如同那些不是簡體字的簡體字般,只能這麼形容它。
因此未來能夠保留下來的簡體字多半是在自然演變下的文化產物,至於某些簡體字是在流血衝突當中,用霸王硬上弓的方式,硬上梁山,指鹿為馬的變造,就等著共產黨垮台之後,中國內部的文學專家會重新審定,把其中劣質有問題的,基於政治因素鬥爭下所創造的簡體字給刪除掉。
而繁體字的恢復則不是因為中華民國的存在或是國民黨統一了中國大陸,也許那個時候已經不存在了,因為那不是中華民國或國民黨發明的文字,只是老祖宗本來的舊有文字而已,繼續做六到七成的沿用罷了。
最後中國會趨於不泛政治化的,不那麼意識形態的,以文化專業的角度,保留了經過歷史自然演變下的簡體字,以及繼續使用大部分的繁體字,傳承中國的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