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陸簡體字的重點看法
2016/02/16 06:20
瀏覽73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有關大陸簡體字的重點看法 /安安的心情整理
前言:
之前安安老哥寫了底下個人對繁簡字體的一些看法,得到了大陸網友的熱烈回覆,其中有三篇回應具有正面的指標性,值得收錄在自己的部落格內,同時也可以分享給台灣的讀者。
http://classic-blog.udn.com/chinaword/46974743
為了區別不同網友的意見,我用不同字體的顏色區隔開來,對於是誰寫的並不重要,主要是凸顯對事而不對人,這樣有一個好處,可以很理性客觀的閱讀文章,不刻意的去認識記住是那個人寫的?否則當自己欣賞了甲先生的文章,不喜歡乙先生的文章,這樣的第一印象建立之後,就會造成日後自我判斷的盲點,產生了不自覺的好惡偏頗心態。每次看到甲先生的論述就先入為主的認為是好的,看到乙先生的論述,就雞蛋裡挑骨頭的認定是壞的,不合吾意的,這都犯了私心作祟的毛病,因此我刻意的不張貼文章來源的作者是誰?讓自己記不起來,將心思重點放在內容的陳述上,這是我想從做學問,求客觀,不執著個人意識形態的自我期許,
原始文:
我覺得大陸同胞在看繁體字時會相對比較困難吃力些,反觀台灣同胞可以很快的適應解讀簡體字,這是因為大陸文革時,破壞了中國自秦漢以降,造字的六書規則:形象、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我念小學時,老師就教導我們對所認識的字,指出請問這個字是六書裡的哪一個規則?
比如說江字這是形聲,因為左邊是水字旁,大河發出工工工的聲音,因此是根據形聲造出江字,而廣字呢?猜猜看!簡體字變成了广,完全走了樣,所以無法用六書去辨別了。又吃麵的麵,是麥子做的,所以從部首來看是有意義的,簡體字就失去了原意,和面子的面相同。為了減少筆畫的書寫,把中國文字不該簡化的都簡得面目全非了,使得大陸同胞在唸中文系的學生,或讀古文時覺得倍感吃力,一定要再學原來文革之前的中文字才行,老一輩的大陸人還記得小時候學的中國字,但大陸文革後出生的人已經不認得自己老祖宗的中國字了。
當時有很多老百姓提供自己認為可以簡化的字,老毛照單全收,例如灰塵的塵字,古人造字時注意形象意境的優美,一隻鹿在土地上奔跑揚起的濛濛細土就叫做塵,你看上面一隻鹿底下踩著土,不就是塵字嗎?結果現在簡體字變成了小土,塵的簡體字是尘,真的不知哪個鄉巴佬自以為聰明把中國文字的意境給破壞了,這是以前我在大學到中文系上課時教授的感概。
因此老外要學中國文化深入的部分和完整的概念都到台灣的中文系所上課,文革是中國文字遭到大破壞的浩劫階段,對大陸同胞而言好像在看古字很辛苦,對我們而言本來就一直是學這種繁體字,因為認字不辛苦,只有在寫時會用俗體字或簡體字來書寫,因此沒必要為了寫快而修改繁體字的字體,所以我們學的是兩套字體,到了中學之後就練習寫簡體字,但數量不多,因為簡體字也要簡得有道理才行。再說現在是電腦時代了,用電腦打字,繁簡體的筆劃根本不影響速度,反而把字體弄簡了之後,在敲出中文字的辨識和速度上就不如使用繁體字來的快。
毛澤東當初的動機是推行文字拉丁化,讓中國人看不懂自己祖先的文字,這樣就可以亡國滅種了,當初他這種很邪惡的想法,主要是配合蘇維埃政府實現共產國際社會工人無祖國的夢想。但由於中國文字是一字一音,並非拼音字母語系國家,因此中國文字拉丁化徹底失敗後,便著手簡化中國原有的文字,把原有的文字稱之為繁體字。
大陸同胞只要掌握六書造字的原則,在認識繁體字的過程會比較快學習認得上,要不然我在想你們在看一整篇繁體字文章可能會很吃力,就跟文盲一樣是吧!這要怪就怪毛澤東沒事多此一舉脫褲子放屁,搞人民公社最後失敗鬧了大饑荒也就算了,還動到老祖宗的文字上,真的是拿磚頭砸自己的腳。
回覆文:
火星文最早起源于台湾不是偶然的,是由于打繁体字时常出现错别字而慢慢形成的,後来逐渐发展成由繁体、日文、英文、古文字、表情符号组合而成的字体,当然,这也和台湾流行和使用的输入法有关。
据我观察,在台湾的年轻网友中,通篇不使用标点,论述词不达意,胡乱使用一堆字符的很多,而这种情况在大陆的年轻网友中,相对要好得多。
这种情况的产生,和简体字的诸多弊病没有多大关系,只是证明了推广和使用简体字,对表达和传承这一文字的最基本功能并无大碍。
文字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必厚此薄彼,更不必非此即彼,自然的发展,自然的融合才是可行的路,繁体简体将来的结果也应该是这样。
先说重点:老毛的一生的确有很多劣迹,大的比如大跃进和文革,小的数不胜数。但是就汉字简化这件事而言,对于大陆而言绝对是功远大于过的。简体字最大的功劳是将文盲率从80%降到了10%甚至5%(大陆统计部门的数字也不能全信,最新的数字是4%左右),相当于让七八亿人认识字,能够写字,能够读书看报获取信息,甚至能够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改变命运。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此文中主要说的不识繁体字的大陆人看古文费劲,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话说对了一小半,当年中学学习古文的时候,如果把简体字换成相应的繁体字,的确会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但用简体字也不会到一点儿看不懂古文的地步。而且话说回来,繁体字相对于简体字的优越性,可能也就剩这一点了吧。我到现在高中毕业10多年了,依然能背诵《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兰亭集序》等数篇古文以及若干唐诗宋词,而且能够说出其中某个古今意义不同的字的大概意思。为啥呢,高考重点考啊!而恰恰对于这些文化内容的认同,是我认同自己是个中国人,并且由衷感到自豪的原因之一。不知道台湾的年轻人在如今的去中国化教育的背景下,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认同这些古诗文是“我的祖先”而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写的,并以此感到自豪。
至于文中说老外要学中国文化深入的部分和完整的概念都到台湾的中文系所上课。这就属于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鉴赏和研究,那应该不是基础教育,而属于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的范畴了。尽管如此,就比例而言,有兴趣和从事相关专业的这部分人在大陆不一定比台湾的人少。也有很多老外在大陆的北大、南大、复旦等一流高校的中文系学习中国文化深入的部分和完整的概念嘛!而且,在如今台湾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中国文化究竟能在台湾坚持多久,台湾的中文系所还能让作者骄傲多久,还真是个未知数。
最后说一点我知道的相关历史
老毛的确说过要推行拼音文字,废除汉字这么XX的决定,但是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有完全推行下去,还没看到确凿的资料。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汉字拼音化是苏联施压下的产物,在中苏关系闹僵以后这一套东西自然就搁置了。
而且最早的简体字方案,是蒋介石时期,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后来因为阻力太大而作罢。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一开始也还是想要简化汉字,但是到了1956年,简体字作为标准文字在大陆确立了以后,他就不再考虑这些事情了,因为一切共产党坚持的东西他都反对。
PS:真不是所有大陆人看繁体字都费劲,别把大陆网民的素质等同于大陆人整体的素质。
字嘛,就那么回事,能表达清楚意思最为重要,我对它没太多感情,简化一下也没啥,还是方块字嘛。
事实上应该没有你想象的大陆人繁体字都不怎么认识,其实大部分人至少都能认出常用字的繁体字。在大陆,有一个人手一册的字典叫《新华字典》,上小学查字就用的这个。它上面在简体字旁边都会加注繁体字型,我估计大陆所有字典、词典大概都应该是这样,只要稍加留意,就会认得,当然写是不怎么会,但练书法的人应该会。
我还见过简体繁体偏旁部首对照表,这也是在某个字典还是词典中的,记不太清了。
另外,其实在大陆经常可以看到繁体字,以前香港、台湾的电影字幕,包括现在有些外文电影的字幕,都有可能遇到繁体字。
还有就是,你说的六书,我们上小学也学的,不过我记得的只剩下形声字、会意字和象形字了。
至于你说读古文,其实大陆出版的古文大部分都是简化字版的。读古文的难度应该不是所谓的认字吧,而是字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语法体系也很不一样。
前言:
之前安安老哥寫了底下個人對繁簡字體的一些看法,得到了大陸網友的熱烈回覆,其中有三篇回應具有正面的指標性,值得收錄在自己的部落格內,同時也可以分享給台灣的讀者。
http://classic-blog.udn.com/chinaword/46974743
為了區別不同網友的意見,我用不同字體的顏色區隔開來,對於是誰寫的並不重要,主要是凸顯對事而不對人,這樣有一個好處,可以很理性客觀的閱讀文章,不刻意的去認識記住是那個人寫的?否則當自己欣賞了甲先生的文章,不喜歡乙先生的文章,這樣的第一印象建立之後,就會造成日後自我判斷的盲點,產生了不自覺的好惡偏頗心態。每次看到甲先生的論述就先入為主的認為是好的,看到乙先生的論述,就雞蛋裡挑骨頭的認定是壞的,不合吾意的,這都犯了私心作祟的毛病,因此我刻意的不張貼文章來源的作者是誰?讓自己記不起來,將心思重點放在內容的陳述上,這是我想從做學問,求客觀,不執著個人意識形態的自我期許,
原始文:
我覺得大陸同胞在看繁體字時會相對比較困難吃力些,反觀台灣同胞可以很快的適應解讀簡體字,這是因為大陸文革時,破壞了中國自秦漢以降,造字的六書規則:形象、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我念小學時,老師就教導我們對所認識的字,指出請問這個字是六書裡的哪一個規則?
比如說江字這是形聲,因為左邊是水字旁,大河發出工工工的聲音,因此是根據形聲造出江字,而廣字呢?猜猜看!簡體字變成了广,完全走了樣,所以無法用六書去辨別了。又吃麵的麵,是麥子做的,所以從部首來看是有意義的,簡體字就失去了原意,和面子的面相同。為了減少筆畫的書寫,把中國文字不該簡化的都簡得面目全非了,使得大陸同胞在唸中文系的學生,或讀古文時覺得倍感吃力,一定要再學原來文革之前的中文字才行,老一輩的大陸人還記得小時候學的中國字,但大陸文革後出生的人已經不認得自己老祖宗的中國字了。
當時有很多老百姓提供自己認為可以簡化的字,老毛照單全收,例如灰塵的塵字,古人造字時注意形象意境的優美,一隻鹿在土地上奔跑揚起的濛濛細土就叫做塵,你看上面一隻鹿底下踩著土,不就是塵字嗎?結果現在簡體字變成了小土,塵的簡體字是尘,真的不知哪個鄉巴佬自以為聰明把中國文字的意境給破壞了,這是以前我在大學到中文系上課時教授的感概。
因此老外要學中國文化深入的部分和完整的概念都到台灣的中文系所上課,文革是中國文字遭到大破壞的浩劫階段,對大陸同胞而言好像在看古字很辛苦,對我們而言本來就一直是學這種繁體字,因為認字不辛苦,只有在寫時會用俗體字或簡體字來書寫,因此沒必要為了寫快而修改繁體字的字體,所以我們學的是兩套字體,到了中學之後就練習寫簡體字,但數量不多,因為簡體字也要簡得有道理才行。再說現在是電腦時代了,用電腦打字,繁簡體的筆劃根本不影響速度,反而把字體弄簡了之後,在敲出中文字的辨識和速度上就不如使用繁體字來的快。
毛澤東當初的動機是推行文字拉丁化,讓中國人看不懂自己祖先的文字,這樣就可以亡國滅種了,當初他這種很邪惡的想法,主要是配合蘇維埃政府實現共產國際社會工人無祖國的夢想。但由於中國文字是一字一音,並非拼音字母語系國家,因此中國文字拉丁化徹底失敗後,便著手簡化中國原有的文字,把原有的文字稱之為繁體字。
大陸同胞只要掌握六書造字的原則,在認識繁體字的過程會比較快學習認得上,要不然我在想你們在看一整篇繁體字文章可能會很吃力,就跟文盲一樣是吧!這要怪就怪毛澤東沒事多此一舉脫褲子放屁,搞人民公社最後失敗鬧了大饑荒也就算了,還動到老祖宗的文字上,真的是拿磚頭砸自己的腳。
回覆文:
火星文最早起源于台湾不是偶然的,是由于打繁体字时常出现错别字而慢慢形成的,後来逐渐发展成由繁体、日文、英文、古文字、表情符号组合而成的字体,当然,这也和台湾流行和使用的输入法有关。
据我观察,在台湾的年轻网友中,通篇不使用标点,论述词不达意,胡乱使用一堆字符的很多,而这种情况在大陆的年轻网友中,相对要好得多。
这种情况的产生,和简体字的诸多弊病没有多大关系,只是证明了推广和使用简体字,对表达和传承这一文字的最基本功能并无大碍。
文字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必厚此薄彼,更不必非此即彼,自然的发展,自然的融合才是可行的路,繁体简体将来的结果也应该是这样。
先说重点:老毛的一生的确有很多劣迹,大的比如大跃进和文革,小的数不胜数。但是就汉字简化这件事而言,对于大陆而言绝对是功远大于过的。简体字最大的功劳是将文盲率从80%降到了10%甚至5%(大陆统计部门的数字也不能全信,最新的数字是4%左右),相当于让七八亿人认识字,能够写字,能够读书看报获取信息,甚至能够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改变命运。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此文中主要说的不识繁体字的大陆人看古文费劲,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话说对了一小半,当年中学学习古文的时候,如果把简体字换成相应的繁体字,的确会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但用简体字也不会到一点儿看不懂古文的地步。而且话说回来,繁体字相对于简体字的优越性,可能也就剩这一点了吧。我到现在高中毕业10多年了,依然能背诵《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兰亭集序》等数篇古文以及若干唐诗宋词,而且能够说出其中某个古今意义不同的字的大概意思。为啥呢,高考重点考啊!而恰恰对于这些文化内容的认同,是我认同自己是个中国人,并且由衷感到自豪的原因之一。不知道台湾的年轻人在如今的去中国化教育的背景下,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认同这些古诗文是“我的祖先”而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写的,并以此感到自豪。
至于文中说老外要学中国文化深入的部分和完整的概念都到台湾的中文系所上课。这就属于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鉴赏和研究,那应该不是基础教育,而属于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的范畴了。尽管如此,就比例而言,有兴趣和从事相关专业的这部分人在大陆不一定比台湾的人少。也有很多老外在大陆的北大、南大、复旦等一流高校的中文系学习中国文化深入的部分和完整的概念嘛!而且,在如今台湾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中国文化究竟能在台湾坚持多久,台湾的中文系所还能让作者骄傲多久,还真是个未知数。
最后说一点我知道的相关历史
老毛的确说过要推行拼音文字,废除汉字这么XX的决定,但是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有完全推行下去,还没看到确凿的资料。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汉字拼音化是苏联施压下的产物,在中苏关系闹僵以后这一套东西自然就搁置了。
而且最早的简体字方案,是蒋介石时期,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后来因为阻力太大而作罢。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一开始也还是想要简化汉字,但是到了1956年,简体字作为标准文字在大陆确立了以后,他就不再考虑这些事情了,因为一切共产党坚持的东西他都反对。
PS:真不是所有大陆人看繁体字都费劲,别把大陆网民的素质等同于大陆人整体的素质。
字嘛,就那么回事,能表达清楚意思最为重要,我对它没太多感情,简化一下也没啥,还是方块字嘛。
事实上应该没有你想象的大陆人繁体字都不怎么认识,其实大部分人至少都能认出常用字的繁体字。在大陆,有一个人手一册的字典叫《新华字典》,上小学查字就用的这个。它上面在简体字旁边都会加注繁体字型,我估计大陆所有字典、词典大概都应该是这样,只要稍加留意,就会认得,当然写是不怎么会,但练书法的人应该会。
我还见过简体繁体偏旁部首对照表,这也是在某个字典还是词典中的,记不太清了。
另外,其实在大陆经常可以看到繁体字,以前香港、台湾的电影字幕,包括现在有些外文电影的字幕,都有可能遇到繁体字。
还有就是,你说的六书,我们上小学也学的,不过我记得的只剩下形声字、会意字和象形字了。
至于你说读古文,其实大陆出版的古文大部分都是简化字版的。读古文的难度应该不是所谓的认字吧,而是字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语法体系也很不一样。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