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明華帶我們參觀范姜祖堂 太感動了
圖與文 陳一宙
111年1月15日范姜明華及陳淑姬、邱美玉三位第二次光臨我們楊梅陽光山林大綠地,為的是在黃焉蓉畫室吃火鍋:陳淑姬認識已十幾年了,客家民謠一級歌手,歌聲繚繞動聽;邱美玉是國立藝專、澳洲國立臥龍岡大學創作藝術碩士,曾任職中華藝術陶瓷彩繪設計師 6年、專業畫家;范姜明華是現任桃園市美術協會理事長,1955年出生於桃園縣新屋鄉,1988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曾榮獲苗栗縣全縣寫生比賽社會組第一名、桃園縣全縣寫生比賽社會組第一名、北區七縣市寫生比賽社會組第一名等殊榮,發表創作個展14次以上,曾任中華民國跨世紀油畫研究會理事長。桃園市美術協會會員接近300人,是桃園市最大的美術社團。
蔴油香雞湯、大盤生菜沙拉、烤餅、醬牛肚、蜂蜜酒、幾樣甜餅,飯後飲現摘檸檬蜂蜜熱茶,五個藝術家天南地北聊天,意猶未盡,范姜明華是新屋人,說去永安漁港看日落,陳淑姬提議去看剛開幕兩星期的新屋范姜祖堂,就集中一車開范姜的車出發,藝術家就即興去玩了。
范姜明華很健談,一路有說有笑,他說是北宋范仲淹、名畫家范寬的後代,我起先還不以為意。
范仲淹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上來,並由此而生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深議論。
范仲淹(989年9月4日[1]-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 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由後述范氏遷徙軌跡可證有關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范仲淹成年後得知自己身世,原來父親為繼父,遂辭別母親,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睢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睢陽區)讀書,拜在大儒戚同文的門下,二十一歲於淄州鄒平縣長白山每天只煮一鍋粥,並與醃製後的醬菜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史稱「斷虀畫糜」,讀書三年。後母親謝氏病故,范仲淹因母喪回南京應天府守喪三年,守孝期間,南京留守晏殊邀請他擔任應天府學的教授。經晏殊的推薦,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成為皇帝的文學助理。曾上書要求太后撤消垂簾聽政,還政給天子,貶為河中府(今山西蒲州)通判。流傳後世以岳陽樓記著名: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故宮博物院去年底剛展過范寬(約 950-1032 後)〈谿山行旅〉、郭熙(約 1023-1087後)〈早春圖〉、李唐(約 1049-1130 後)〈萬壑松風〉一向有故宮「鎮館三寶」的美譽
范寬,字中立,名中正,字仲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與范姜氏確有淵源)人,生於五代末,北宋畫家。因為性情寬厚豁達,不拘成禮,嗜酒好求道,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范寬擅長山水畫,初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三大主流,並列「北宋三大家」,後又與董源、李成並稱「宋三家」。
《谿山行旅圖》為五代末北宋初畫家范寬的作品,使用絲質的絹作為畫布,縱長206公分,橫寬103公分。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緻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岩石皆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而人物、馬匹亦能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據傳明代董其昌評價此畫為「宋畫第一」。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徐悲鴻:「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谿山行旅圖》,大氣磅礡,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寫,無一敗筆,北宋人治藝之精,真令人傾倒。」
以上范家真是令人景仰,至於范後面加姜,且在台繁衍約五千餘人,一直是我的疑問,原來有故事大有來頭且看後面揭曉:
新屋范姜祖堂
文資法第14條古蹟指定類別:市定 范氏遷徙軌跡路線:由陝西→山西→山東范縣→山西高平縣→河南河內→浙江麗水縣→江蘇吳縣→福建清流縣→廣東陸豐→廣東海豐→台灣新屋 |
新屋范姜祖堂是位於臺灣桃園市新屋區的市定古蹟。康熙末年,廣東陸豐縣白雲村范集景娶妻雷氏,生二子後,集景公因病棄世,因家貧雷氏無奈攜二子改嫁姜同英公為妻。孤子范文質蒙姜家撫育長大,婚後生五子,為感念繼父養育之恩,夫妻議定把〝姜〞置於范姓之下,遂成〝范姜〞以示紀念,相傳後世,永不忘恩。乾隆元年由排行第二的殿高公隻身渡臺覓地,發現台灣北部的良地都被漳、泉移民所佔據,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乏人問津,最後他選定原住民較少的新屋定居,憑著客家人向來吃苦的個性,開墾荒地從事耕作。次年他回老家,帶出三弟殿發、四弟殿章共同前往桃園沖積扇披荊斬棘。乾隆16年,留在廣東老家奉養雙親的老大殿榮,在父母相繼過世後,也渡海到台灣,從此兄弟五人團聚,胼手胝足,在今桃園縣新屋鄉開墾家園,現在總人數已有5800多人,分布各地有700多戶。 當時,范姜兄弟以姜騰本墾號,請有墾地東到楊梅鎮營盤腳,西至石牌嶺,南至社子溪,北至大窟坑(觀音鄉大堀村),面積達三千八百多甲。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范姜五兄弟一族不但使荒野變田園,而且也吸引許多拓荒者遷到附近。1762年(乾隆27年),四房范姜殿章基於祭祖需要,曾獨資興建一座小公廳。當時公廳構築簡樸,僅為土牆茅屋,大致如草堂之規模。范姜一氏來臺拓墾,取得墾照,建立「姜勝本墾號」後,逐步向內地開拓廣大土地:南以社子溪為界,東至營盤腳(今楊梅區上田里),西抵石牌嶺(今新屋區石牌里),北達大堀坑(今觀音區大堀里)。經過百餘年的努力,范姜一族不但使荒野變田園,而且吸引了拓荒者遷入此地。在范姜先祖胼手胝足,耕墾得法之下,范姜家族短短數年已有田產處處。 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因家族人口增加,范姜家族三房、四房則另選擇良地建築祖堂及房舍,並由范姜春芳、范姜福生從廣東老家請來祖靈奉祀。由於新建房舍規模宏大,鄉人常指其為「新起厝」,因此「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流傳至今。 現存的范姜古屋有五座,皆位於新屋鄉新屋村中正路110巷內,順著巷道一一排列於路的右側,雖然每座方位個有不同,構造也不盡相同,但形式仍有統一之處,即每個家中間都有一個大廳,兩側為「橫屋」(護龍),前院是用來夜晚乘涼或空閒聊天的「天時坪」,最前面則有一道圍牆,使整棟建築成為私密性較高的三合院。 開墾有成的范姜族人於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興建祖堂,其後陸續起造不少新屋,當地人引為盛事,以客語稱其為「起新屋」。因此「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1906年(明治39年),族人到廣東省陸豐縣請回祖先牌位來臺奉祀。「新屋」(五棟范姜老屋群中的范姜公廳)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內政部評定為第三級古蹟,是新屋區最珍貴之古宅。 新屋范姜祖堂目前財產權所有人為新屋范姜宗族范姜祖堂管理委員會。地址為桃園市新屋區新生里中正路110巷9號。現存的范姜古厝有五座,祠堂周圍僅存有四棟范姜家族之古厝及其他建築物。單棟建築體保存了客家建築簡單樸實之完整形式以及其對於空間的使用狀況。就建築形式的表達而言,與漢人的堂屋形式諸多不同,可見諸於土磚及瓦所建造之結構、屋脊起翹之方式與作法、以及對於歇山的傳達方式等,在在傳達了客家建築所具有之形式價值。儀式與組群佈局則展露同姓家族的禮制社會關係。就祖堂之區位與空間形式而言,由於其正好坐落於家族住宅所構成的整體組群的核心位置,不難窺其所具有之活動儀式中心的象徵性意義,具有維繫家族情感的功能。范姜是臺灣各姓氏中較獨特的雙姓一族,在國內外,只要姓范姜者,皆源於新屋范姜家族,范姜姓氏起源於一個「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故事。范姜老屋群之建築保留具有「凝聚家族,宣揚倫理,重視親情」之內在意涵。裝飾與空間規劃都具有特殊意義,前堂牆上有「忠孝」、「廉潔」訓示外,門上匾額書有「陶渭流芳」,正廳刻有「陶釣家聲」等字樣。「陶」係指越國陶朱公范蠡,「渭」即指周初渭水垂釣的姜太公,兼蓄兩姓的優良風范和特殊人格,期勉後世,承先啟後之理念。 第五幢古屋【列入古蹟】 此棟規模最大,共有二進。屋簷階為燕尾式,是范姜族的祖堂。咸豐五年創建,目前純供祭祀用,由族中的老人輪流看管整理。此宅經過多次重修,今日少數青石板外,大多現代裝飾,以及院中受歐風影響值龍柏,都已使古風蕩然無存,只有二百多年前從中日攜來的香爐扣陶缸,還能證明范姜族悠久的歷史。 |
范姜姓氏的源起
范姜是少見的複姓,其源起是個飲水思源的故事。范姜五兄弟渡台定居新屋,成為世界華人「范姜」之源,凡所有姓范姜的人士,不論海內海外,皆是出自台灣新屋鄉。
格局皆為三合院,外圍有磚牆圍繞建築呈口字型,其中范姜祖堂更是桃園市定古蹟,文化局日前修復左橫屋群今年獲客委會補助經費,將橫屋25個空間活化,全2500坪,面積甚大,所有規劃超過我曾參觀過的地方文物。橫屋共25個空間,規畫為6大區域,包含「八音學堂」區,設有演奏與傳習功能空間,現場也展示八音樂器供民眾體驗;「朗讀光陰」區介紹范姜姓氏由來、遷徙聚居過程及老屋群風華,同時也呈現祭祀傳承精神;「習藝教室」區以客家文化傳承與教育為主,提供在地社團和及居民租借使用;「小藝廊」區提供展示空間,讓藝術創作者或收藏家進駐策展,「文化茶屋」區以當代簡約為設計風格,由宗親經營販售茶飲和點心,是舒適的休憩空間;「生活書屋」為開放空間、親子共學閱讀區。
范姜祖堂的前堂門楣匾額寫著「陶渭流芳」。「陶」代表陶朱公范蠡,為范氏的祖先; 「渭」代表釣於渭水之濱的姜太公,為姜氏的祖先。因此,范姜家族以「陶渭」為家號。 祖堂為范姜家族祭祖的地方,堂內懸掛的祭典照片中有正副總統蒞臨參加的新聞剪影照片, 由此可見范姜家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祖堂中的香爐、陶缸皆為珍貴文物,彩繪門牆、木雕、磚雕等都具有看頭,祖堂每年農曆四月五日、八月一日會舉行春秋兩祭,是最盛大的聚會祭祀活動。
范姜明華「五分相之美」 皮影系列經典呈現
目前展示的屋內裝飾,琳朗滿目,范姜明華的皮影戲系列非常多幅…,還有族親捐贈的各式收藏,如煤油燈具幾十盞、皮雕作品、多種打擊樂器、各種家族圖示、百歲人瑞眾像、圖書文件、書法,內容豐富完整,絕對是族譜示範。
黃昏時開車到永安漁港看美麗的夕陽,再吃物美價廉的海鮮餐,與馬英九、鄭文燦同一家餐廳,今天太豐富了。一個值得再三遊覽的好地方,高速公路一高平鎮交流道轉66號高架,往新屋區公所方向即可抵達。以前對新屋沒感覺,聽范姜姓很奇怪,今日終於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