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惡:
十惡,或稱十惡業道、十不善道,在佛教中指十種嚴重程度之惡行。
佛教認為,行此十惡者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南史·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墜及五無間,刀樹劍山,焦湯猛火。」《佛說未曾有經》記載:「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
常用口訣:身三,口四,意三。
1、 殺:謂殺害生命。
2、 盜:謂盜取財物。
3、 淫:謂淫狎行動。
4、 妄語:謂虛誑不實之語。
5、 綺語:謂雜穢不正之語。
6、 惡口:謂罵詈惱人之語。
7、 兩舌:謂離間兩方之語。
8、 慳貪:慳吝貪奢。
9、 嗔恚:嗔恚忿怒。
10、邪見:闇昧迷理。
十善:
十善(或十善業道、十善業)是十種善行。
十善有兩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十種善業,即不行十惡業。在一些佛學書籍中,用詞略有不同。《佛學常見辭彙》所列內容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行十善之果報:若不犯五戒,生欲界天》
由於與十惡相對,所以十善業的具體內容是:
1、不殺生:謂不殺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非但不殺,還當行放生之善。
2、不偷盜: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偷盜之善。非但不盜,還當行布施之善。
3、不邪淫:謂不行邪淫情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除邪淫,還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不妄語:謂不利用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還當行實語之善。
5、不兩舌:謂不在中間挑撥離間,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還當行勸人和合之善。
6、不惡口:謂不粗言惡語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還當行柔和軟語之善。
7、不綺語:謂不阿諛奉承、花言巧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還當行質直正言之善。
8、不貪慾:謂不貪著情慾財富、貪得無厭,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慾,還當行清心寡欲之善。
9、不嗔恚:謂不生暴躁、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還 當行慈悲忍辱之
善。
10、不邪見:謂不持邪見偏見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 還當行正信正見
之善。
佛法的世間有善有惡。確信我們的起心作事,有善的與不善的,也就是道德的與不道德的。佛法的正見,從確見世間(出世間)有道德的定律著手。如堅決的否定道德,那便是邪見了。
什麼是善不善呢?從自己的內心說:「心淨」是善的;如「或不淨」,那就是不善的。
我們的內心,經常有一些煩動惱亂(煩惱)的不淨因素,如不起雜染的煩惱,而心起清淨的因素,就是善。
這如與貪、瞋、癡,相反的無貪、無瞋、無癡,崇尚賢善而輕拒暴惡的慚、愧,使心安定清淨的信心,實現止惡行善的精進。這些,都是淨的,善的;反之,如貪、瞋、癡、無慚、無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淨的不善了。
從見於事行的對他影響來說,那麼如有「利」於「他」的,是善;如「或」有「損」於「他」的,是不善。人與人(人與眾生),都有著關係,應該是互助共濟的合作,遵行自他共處的和樂法則。
如所作為而有害於他,那即使有利於己(損他利己),也是不善而不可為的。如有利於他,那即使有損於己(損己利他),也是善的而應該做的。
從內心與對外影響,決定「善行」與「不善行」的差別。行,是動作,內心的動作名意行,身體的動作名身行,語言的動作名語行,這都是有善與不善的,所以說善行不善行。這一切,佛弟子,或繼承佛陀家業的「佛子」,「應」該審「諦」
的觀「察」。不但要確實信有善與不善,而且要分別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修成堅定不移的正見,作為我們起心作事的準繩。
有善有惡,這除少數的邪見而外,一般人都是信認的。可是,善與惡,約行為的價值而說,自有他應得的果報。如不能對此有定見,那在某種環境下,善惡的信解就會動搖了。
從前,有位忠君愛國的大臣,被帝王處了死刑。臨死時,他對兒子說:『我要教你作惡,可是惡是做不得的。我要教你行善,我可沒有作惡呀』!他自己行善而沒有好報,於是對善惡就發生了疑惑。所以不但要正見善惡,還要正見善惡的業報。
一切眾生所「有」的一切果「報」,「必」然是「由」於「業」力所招感。有業然後有報,有種種不同的業,所以有各各不同的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