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院線】下女的誘惑The Handmaiden:詭奇濃烈的愛慾狂想曲
2016/07/17 22:02
瀏覽3,224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觀影於2016.07.12

下女的誘惑 아가씨 The Handmaiden 朴贊郁박찬욱 2016 | 韓國 | 145


韓國導演朴贊郁的新作改編自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的小說Fingersmith,將故事背景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搬至1930年代日本統治下的朝鮮。改編的微妙首先自片名便可略見一二。原名Fingersmith是俚語,有扒手的意思,恰恰對應了原著小說中Sue(即電影中少女扒手珠子)的身分,且Sue在小說中最終也是以刀刺殺冒牌伯爵。改編成電影,英文片名換作The Handmaiden,大意變成了「侍女」,更強調兩人的階級差異,卻僅以「hand」這個藏於字彙中的單字似有若無地隱喻少女扒手熟練的扒竊技巧,也算是個聰明的語彙置換。電影中有幾處特寫鏡頭特別關照了珠子的手部動作,如在伯爵初訪時偷偷竊取他的貼身物、解開精神病院的手銬等。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或許還是珠子在手指別上金屬片,幫小姐磨牙。既然故事處理兩位女子的曖昧情愫,那麼當然任何與手指有關的暗示都帶有強烈的情慾色彩。英文片/書名顯然還是將重心落在珠子/Sue身上,本片的韓文片名卻悄一轉身,乾脆直接以아가씨(小姐)命名,似乎也暗示著電影將更側重小姐視角,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小姐手中。電影基本延續了小說三部敘事的結構,先以珠子/Sue的視角展開,第二部再切換成小姐的,最後第三部小說接續珠子視角,電影則依舊以小姐領頭。韓文片名在強調視角的同時,也因以珠子對其的稱呼開題,某種程度上還是帶出了兩人不對等的身分關係,只是很可惜地失去了手的隱喻。到了台灣的中文譯名,更是僅點出「下女」的階級身分,並以流行語彙「XX的誘惑」延續慣常的行銷噱頭。或許確實因此吸引到不少觀眾,卻也遺憾地丟失了影片的底蘊。


影片濃烈的影像風格,從前兩顆鏡頭就可以看出來。電影以雨聲摻雜孩童嬉鬧聲開場,畫面展開時的滂沱大雨極具視覺衝擊。日本官兵結隊經過,女人抱著嬰孩避於屋簷下,氣氛暗藏危機,一派冷色調撲鼻。女人談話中帶出珠子即將入府服侍小姐。畫風一轉,第二顆鏡頭抹上一層暖色調,以大遠景注視車子行進在景致優美的田園道路上,似乎即將駛向某個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一座結合日式與西式風格的建築,象徵房子主人對日本與英國的傾慕。同樣的鏡頭在電影後段又再次出現,只是那時卻是冒牌伯爵被送返城堡,即將面對來自小姐姨父的懲罰。因為開頭已為觀眾埋下了視覺印象,所以後段那顆鏡頭作為空間轉場出現也更具說服力。電影前兩顆鏡頭大膽的風格轉換,其實就如同全片的引子。整部電影的敘事同樣也是反轉再反轉。



電影保留了小說基本的情節結構,但也省去了珠子與小姐在身世上的彼此關聯,以及故事背後另一個真正的藏鏡人(小說中是Mrs. Sucksby),將情節簡化,更緊密地聚焦在對小姐、珠子、冒牌伯爵以及小姐姨父四人情感關係的處理與對照上。第一、二部的接點在珠子被意外關入精神病院,感受到來自小姐的背叛,內心痛罵那個賤人其實知道一切,看上去單純無辜的小姐才是一直以來的操盤者。到這裡雖然時代被作了置換,但是電影情節仍與小說大致貼合。到了第二部,電影同樣切換成了小姐視角,從她幼年的成長經歷講起,再帶到她與冒牌伯爵的共謀,以及對珠子的日漸傾心,最終兩人互訴真心。珠子與小姐的最終和解與互表心意在電影中被明顯提前,第二部於是收在兩人自由奔跑在原野上,感情已定,端看她們如何聯手逃離姨父,對付伯爵。在大量省去小說中關於珠子與小姐身世的情節後,電影在第三部同樣接續珠子被關入精神病院,卻重在處理珠子如何逃出,以及小姐如何脫離伯爵。這樣一來就不會有小說裡珠子/Sue在混亂中刺殺伯爵的橋段,伯爵反被交到小姐姨父手裡。電影尾聲一段緊張的交叉剪接,反覆對照最終相聚的珠子與小姐,以及在地下室受/施刑的伯爵與姨父,儼然是在為長久以來淪為男性性幻想物件的女性狠狠懲罰男性。珠子與小姐在飄往異鄉的輪船上共享交歡之樂,這次遠行的是真正的異鄉,既非故事的原發地韓國,亦非小姐的原鄉日本,而是真正的異地—遠方的上海。未來的不確定性與滾滾波滔似乎又回扣到影片的社會背景—日本統治時期的朝鮮,那個浮沉離散的年代。


影片的節奏明快。只是第二部開端處理姨父與伯爵的關係,一度讓人有難耐的停滯感。雖然合理化伯爵如何能親近小姐並教授其美術,或許對劇情說服力而言是重要的。許多場景看似戛然而止,實則在下一部因視角的切換而得到填補。例如第一部珠子替浴中的小姐磨平牙齒,第二部補上了小姐邀珠子共浴;第一部小姐與珠子初試雲雨,第二部則添入了更為大膽的綺麗場面。影片模擬主角視線的主觀鏡頭,也運用了大量手持特寫,如以珠子視線望去的小姐側臉,小姐喃喃問道自己有像母親一樣漂亮嗎,類似的鏡頭是以小姐視線望去的姨母側臉,她同樣喃喃問道自己有像姐姐一樣漂亮嗎。相近的主觀鏡頭,折射出兩個角色對於同一個在生命(也在影片)中缺席的女人的複雜情緒。主觀鏡頭也對應並暗示著每一部的視角主人公。第一部珠子對小姐身體的凝視,其實也同時在一步步堆砌著兩人的曖昧關係。


 電影《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當然由此也不免衍生爭議。就如同2013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簡稱《藍色》),影片中也有不少大膽甚至堪稱奇觀式的女性性愛場面,導演柯西胥作為男性導演也曾被批評是以男性視角在粗暴地凝視女性。柯西胥以觀賞藝術品的角度經營性愛場面,朴贊郁或許並無這樣的想法。但不論《下女的誘惑》是如何以極其狠毒的方式為女性懲罰男性,那些設計下的身體暴露與肢體伸展,仍有被檢視的空間。又,其實當年《藍色》也曾被質疑片中阿黛兒與艾瑪的感情來得太突然,缺乏醞釀。相較之下《下女的誘惑》為小姐與珠子的情感升溫還是埋下了不少鋪墊,只是全片下來,因為剪輯的決斷,多少讓人有種角色只會敘事結構服務,故事鋪排只為反轉的感覺。然而《下女的誘惑》在性愛層面上確實有了更進一步的詮釋,或可曰昇華。小姐為賓客們朗誦情色小說,甚至也包含中國古典小說《金瓶梅》。那些引人遐思的生動字句,讓賓客們面紅耳赤,坐立不安。淫穢的語句不時流竄於影片中,一再驗證著事實上文字遠比畫面要更為色情。就像電影尾聲姨父逼迫伯爵陳述與小姐的初夜,那個事實上並不存在、伯爵未曾真正體驗過的初夜,在曖昧不清的字句中被姨父想像成伯爵對繾綣經驗的欲言又止。他頻頻以穢言循循誘導,殊不知這些到頭來都僅是他想像中的自我拼湊。有意無意地,事實上小姐與珠子的數次交歡也是在對應與重現書中的描繪。只是或許影片也是在以此向觀眾「挑釁」,要觀眾意識,彼時我們聽聞文字後自己想像的畫面,或許也遠比這些影像還要更為色情吧。


今年三月在台灣上映引起熱議,拿下2015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及酷兒金棕櫚獎,同樣描繪女性情誼的電影《因為愛你》(Carol,台灣觀眾或許還有印象。《因為愛你》是以美國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The Price of Salt為基礎改編。相較於電影《下女的誘惑》,電影《因為愛你》雖然也悄悄搗亂了一下時序,但故事明顯簡單得多。《因為愛你》在氛圍營造上相當到位,尤其是眼神演技,只是在呈現上也相對更為中規中矩,雖然同樣也存在討論度極高的情慾戲。如果《因為愛你》是緩緩地說,那麼《下女的誘惑》便是刻不容緩連番轟炸。《下女的誘惑》頻頻踩線,惡毒的幽默感造就風格的詭奇,也確實在不輕言出口的內心OS、猜忌、暗算與反轉中揭露人性。這樣的作品難免爭議,到底是華而不實,還是「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才氣,觀眾或許自有定論。只是大概誰也不能否認,當意識到文字比影像色情,想像比現實吸睛,那還真是不小的衝擊。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