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15台北電影節】愛在潮浪洶湧時 (Seashore):內斂巴西的青春書寫
2015/07/02 11:51
瀏覽1,147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觀影於104.06.30)


冷冽巴西


這確實是一部不太一樣的巴西電影。它不像去年台北電影節的那部《走出豪宅的第一天》(Casa Grande)至少有陽光明媚的海灘,在《愛在潮浪洶湧時》中,更常被提到的關鍵字是「冷」;與此同時,電影所關懷的也並非貧富差距的社會議題,而是更小的、更私人的家庭、情感問題。雙導演之一的導演馬修里歐隆(Marcio Reolon)說,是他在寒冷的巴西南部的成長經歷影響了這部電影的調性,也讓身處電影中的角色擁有了更加內斂、沉穩的個性。可喜的是,電影並未因聚焦個人而失去它的視野,相反的,透過對人物成長的細膩編織,電影讓每一個人都能在角色的身上重新找到、回顧並重省自己的影子。


(圖片來源:2015台北電影節官網)


青春不懷舊


最值得欣賞的,是導演們有意識的不以鄉愁的方式來書寫青春。雖然故事的發想源自導演們十八歲時的青春記憶,然而經過重整、組合、改編過後,我們已在故事中讀不到任何懷舊的意味,相反,電影忠實地回歸到青春的當下,捕捉身處如洶湧海浪般青春期的青年,在家庭中、在個人情感上所遭遇的困惑與困境。


馬丁(Martin)長久以來處在臣服於父親威嚴的壓抑裡。而這份對父親的畏懼與服從也轉化成他對海邊的恐懼,盤旋於他那一次次關於迷路的自白中。他對祖父家一無所知,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到那裡,只因父親讓他去拿一份文件。直到他開始試圖瞭解,他才發現這是一個讓他更有歸屬感,更能找到自我認同的家庭。於是臨近尾聲時,馬丁終於鼓起勇氣打了那通給父親的電話,這不僅象徵著他與權威父親的割裂,也標誌著他在走向成年的印記中為自己邁出的第一步。


相較於馬丁,托馬茲(Tomaz)更多的煩惱落在對自我情感的糾結上。他始終沒有勇氣向馬丁坦承自己的性向,然而他不惜放棄參加堂姊的婚禮,卻也要與馬丁同行。與其說這是出於朋友的義氣,不如說或許托馬茲也感受到了,這可能是一次機會。於是托馬茲雖然更多時候就像一個安靜的男孩,拿著畫筆縮在一角畫畫,看著馬丁走進酒吧裡狂歡的背影,看似沉默、被動、遲疑,然而在他看向馬丁的眼神裡,其實他顯得更有自信。他一點一點的在醞釀,等待揭開面紗的那一刻。


於是比起諸如情慾覺醒等消費性噱頭的關鍵詞,其實這部電影梳理的更是兩個主角發掘「我是誰」的成長故事,在這個脈絡裡所有的徬徨、試探、迷失,都讓人心有戚戚


令人驚奇的是,飾演電影主角馬丁和托馬茲的兩位演員,都不是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出者。飾演馬丁的演員之前僅有兩部短片的演出經驗,而飾演托馬茲的演員之前則從未參演過任何作品,他是在社群網站上被導演發掘的。在這樣的資歷背景下卻能有如此精采細膩的演出,著實令人驚嘆。而另一方面,或許也正因如此,在七個月前置期的籌備過程中,已開始嘗試共同生活的兩個演員也能在角色中更純然地投入個人的生命經驗,從而也豐富了角色。


(圖片來源:2015台北電影節官網)


曖昧迷離的鏡頭


特寫常常被認為是一種霸權,因為它強迫觀眾在有限的畫框內觀看,剝奪了觀眾在景深中尋找觀看客體的權利。但是我卻很喜歡這部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尤其是那關係改變的重要一夜,馬丁和托馬茲兩人坐在沙發上,終於坦誠聊起托馬茲的性向時,穿插的兩人臉部、嘴唇特寫,讓空氣中瀰漫一股曖昧的氣息。直到托馬茲準備起身去拿啤酒,所有的慾望、遲疑、困惑才在馬丁吻上的那一刻終於被釋放。


巧妙的鏡頭處理,讓我們總是在托馬茲的眼裡,看到他對馬丁小心隱藏又情不自禁流淌的情愫。而當托馬茲染上藍頭髮時,我們也從馬丁的神情裡看到了不一樣的情緒。對導演們來說,這是馬丁意識到自己的性向以及他對托馬茲的情感的一刻。導演們選擇以「藍髮」作為視覺元素來標記這一刻,因為它同時也連結到了馬丁的童年,當他一人在海邊迷路,救生員終於找到他時,他們便是舉起了藍旗。這一刻,馬丁意識到了托馬茲這個同樣能給與他安全感與倚靠的存在。


除此之外,導演們並不避諱沉默。那場讓馬丁與托馬茲共處一室兩分鐘的遊戲,兩人各居一角,彼此低著頭不敢對視,所有的尷尬、曖昧與扭捏都在狹小的空間內被收在了鏡頭底下,並將內心的情感推至了高潮。


對話的空間


那個晚上兩人在公園,抽著菸,喝著酒,想著去哪裡消磨時光,晃動的手持鏡頭跟著兩人,若即若離,他們玩起無聊的肢體遊戲,甚至玩笑性地互相辱罵,馬丁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說出了「faggot(廢柴/娘砲,指同志)這個詞,這是一個高度冒犯與侮蔑的詞彙,唯有在同志社群中才會被頻繁互稱或自用)。對於對劇情走向有大致了解的觀眾而言,這個「無意識」的打破是有趣的。一方面這或許說明了馬丁潛意識裡對托馬茲可能是同志的認識,另一方面透過稱他人為faggot,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馬丁對自身性向的隱藏與試探。兩人嘻笑著,又隨意聊起了迷你高爾夫的趣事。這些對話或許無關緊要,然而值得提及的是,導演們總是耐心的給與所有對話一個交流的空間,於是我們看到從瑣碎的小事到童年的創傷記憶,兩個大男孩都可以與彼此分享。在他們之間,存在著溝通的可能。


清晨,當馬丁終於不再懼怕地走向海邊,潛入海中,也標誌著一個成長階段的跨越。這或許不是一部有著太大野心的電影,然而卻是一部相信無論是誰看了,都能從中找到曾經的或是現在的自己的,很私密卻又普世的細膩電影


(圖片來源:2015台北電影節官網)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