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11線從起點吉安南埔加油站到豐濱溪出海口間的橋梁本是以流水序號命名,從一號橋到三十號橋,民國88年(1999)花蓮大橋以南路段拓寬後新橋改以地名為橋名,僅餘鹽寮的十二號橋、蕃薯寮的十八號橋、磯崎的二十一號橋未改。
花蓮大橋至蕃薯寮的臺11線係在壽豐鄉境內,經過嶺頂橋、大坑橋、福德橋、佛寺橋、鹽寮橋、橄樹號橋、十二號橋、跳浪橋、知維地岸橋、水璉橋、水璉北溪橋、水璉南溪橋、十八號橋等。
橋名 |
溪名 |
竣工年月 |
橋名由來 |
嶺頂橋 |
無名溪 |
90年12月 |
原名六號橋,以地名。 |
大坑橋 |
大坑溪 |
|
原七號橋,海洋公園旁遠雄悅來飯店聯外道出口處。鹽寮村內有溪流十六條,每四條界為一坑,自北起分為大坑、福德坑、鹽寮坑、中坑以及橄仔樹腳。 |
福德橋 |
福德坑溪 |
87年4月 |
原八號橋,舊橋在東側,已拆除。 |
佛寺橋 |
福德坑溪 |
87年4月 |
原來的九號橋,因附近有和南寺得名。「和南」源自梵語Vandana,包含稽首、敬禮、度我三義。民國56年(1967)廣欽老和尚的弟子傅慶法師乘筏到此開山修行。 |
鹽寮橋 |
鹽寮溪 |
86年1月 |
原來的十號橋,橋以地名,鹽寮舊時為里漏社牧牛的地方,傳說牛隻曾受到熊的攻擊,所以稱此地為「熊山」(Tomay),日治時漢人在此煮鹽,日本人稱之為「鹽寮港」,港、坑音近,漢人習稱「鹽寮坑」。 |
橄樹橋 |
無名溪 |
86年1月 |
原來的十一號橋,橋西為逼仄的U型谷。以南邊鹽寮漁港的地名為橋名,阿美族人稱此地為Sanasay,橄欖樹之意,指的是海邊常見的欖仁樹或大葉山欖,漢人將其直譯為「橄仔樹腳」。 |
十二號橋 |
無名溪 |
96年7月 |
最早建於民國56年(1967)10月,長度約20公尺,在新橋西側未拆除,後於74年(1985)3月另建新橋,96年(2007)所建的橋係由第二代橋改建。 |
過十二號橋後經過水璉尾山東側,斷崖直逼海岸,相傳在通往水璉村的公路尚未開闢前,行人必須攀爬峭壁而行,如果遇到風急浪高時,就要在海浪稍退的剎那,踩著一段段的岩石連跳帶衝而過,為「陡崖跳浪」的傳說。因地形險惡常有落石坍方,原路有一短隧道—一號隧道,公路拓寬時打通四個連續隧道通過此區域,分別是跳浪隧道、跳浪一號隧道、跳浪二號隧道、水璉隧道。
橋名 |
溪名 |
竣工年月 |
橋名由來 |
跳浪橋 |
無名溪 |
97年7月 |
進入隧道前有跳浪橋,相對於舊道的十三號橋(民國74年1月完工),「跳浪」之名源自「陡崖跳浪」的傳說。 |
知維地岸橋 |
無名溪 |
96年7月 |
位於跳浪隧道、跳浪一號隧道之間,相對於舊道的十四號橋(民國74年7月完工),知維地岸Ciwidian阿美族語「此地多蛭」的意思,為水璉部落舊名。 |
水璉橋 |
無名溪 |
96年7月 |
位在跳浪二號隧道、水璉隧道之間,相對於舊道的十五號橋(民國74年12月完工),橋以地名,水璉之名源於阿美族語「知維地岸」,阿美族稱「蛭」為「維地」(Widi),意即此地多蛭。番俗六考譯作水輦,後又稱為水璉尾,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為水璉至今。 |
水璉北溪橋 |
北坑溪 |
86年4月 |
原來的十六號橋,在水璉社區北。水璉溪,幹流長度8公里,北坑溪為主流上游,發源於月眉山北側,先向北後轉東再轉向南流,經北坑頭、水璉遺址,於水璉南側匯集另一大支流南坑溪,始稱水璉溪,於宏明橋東北側注入太平洋。 |
水璉南溪橋 |
南坑溪 |
86年4月 |
公路截彎取直穿越水璉社區所建的新橋,原十七號橋在村內舊路上。 |
十八號橋 |
蕃薯寮溪(薯寮溪) |
78年1月 |
位在壽豐、豐濱兩鄉交界處,蕃薯寮溪長5公里,發源於六階鼻山東側,先向東南流,於蕃薯寮匯集另一支流後,蜿蜒轉向東流注入太平洋。早期縱谷的阿美族人來此採集黃藤,約一週後再將黃藤挑回販賣,他們的工寮被稱為「番仔寮」,後習稱「蕃仔寮坑」,日治時改稱「芳寮」,多次往返後的阿美族人就在此定居,臺11線開路的老兵、民國48年(1959)八七水災西部的移民也在此落腳。十八號橋新舊兩橋並列橫跨蕃薯寮溪峽谷上方,舊橋民國57年5月14日完工,新橋完工於民國78年1月,公路兩側因地質不同,經溪流的堆積切割作用形成對比明顯的地形景觀,橋梁西側的地質為蕃薯寮層、八里灣層,由泥岩、頁岩互層組成的沉積岩,岩質軟弱,形成低緩起伏的山丘及河谷,有曲流穿行期間,平坦的河階上散布著農舍及農田,橋梁東側為堅硬緻密的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被溪流向下切蝕成深幽的峽谷。橋下深約70公尺,寬約45公尺的險峻峽谷流傳著阿美族「遺勇成林」的故事。阿美族稱此地為Cjigur,意為撐竿跳,據說以前阿美族勇士撐竿跳跳越河谷即可被尊為酋長,失敗的年輕人很多,所用的竹竿因而在此長成竹林;另一則傳說是古代布農族曾來到這裡和阿美族爭地,最後同意以撐竿跳跳過蕃薯寮峽谷來分出高下,布農族敵不過阿美族,許多參加比賽的布農族人墜落谷底,只好依照約定退出此地;又一說有阿達旺與阿達霸兩位阿美族勇士為贏得美女巴奈的芳心,相約撐竿跳比試,結果雙雙失敗,所用竹竿日後成林。 |
臺11線進入豐濱鄉後由牛寮坑下北加路蘭山,離開臺11線唯一的一段山路回到海邊,山海線之交的就是牛寮坑橋。
橋名 |
溪名 |
竣工年月 |
橋名由來 |
牛寮坑橋 |
牛寮坑溪 |
100年3月 |
原來的十九號橋,舊時磯崎農民農閒時將耕牛野放於此,故稱牛寮坑,橋以地名。 |
砂脈橋 |
|
|
原來的二十號橋,因附近岩層有侵入的砂岩岩脈得名,砂岩很少侵入其它岩層,但當地層下有尚未膠結的沙,往上又有不透水層的地層但卻飽含水分時,碰到地層的活動壓力,就會噴沙而產生砂岩岩脈。此地不透水的都蘭山層岩塊在上,八里灣層砂岩堆積在下,當有石塊掉落或地震產生裂隙,剪力增加砂層液化,壓力突然增大並往上衝,砂粒和水往上溢出進入岩塊裂隙中形成砂岩岩脈。 |
二十一號橋 |
加路蘭溪(加蘭溪) |
72年12月 |
加路蘭溪流經磯崎部落中間,出谷口即到出海口,橋建在谷口位置。加路蘭溪幹流長度5.5公里,發源於加路蘭山北側,先向北後轉東北,再轉東南東流,於磯崎國小南側注入太平洋。磯崎,阿美族早年稱之為「加路蘭」,加禮宛人遷來此地,是因名為「Karoro」者前來從事製鹽業,故取名為「Karoro-an」社(「an」表示地名之詞),故稱「加路蘭」,昭和12年(1937)改名為「磯崎」。 |
新磯橋 |
無名溪 |
79年3月 |
位在龜庵部落,取新社、磯崎各一字,龜庵離新社和磯崎交界有段距離,舊新機隧道南側的二十二號橋更接近新社、磯崎交界,公路拓寬時此路段新闢841公尺長的新豐隧道,橋梁遂廢。 |
小湖橋 |
加塱溪(大不岸溪) |
88年3月 |
位在新社部落北,原為二十三號橋。源自阿美族語Kuleh苧麻,民國57年(1968)豐濱戶政所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時,因此地為一處小山坳,乃改稱為小湖(小澳),橋以地名。 |
新社橋 |
|
88年3月 |
位於新社部落,原為二十四號橋,新社是加禮宛事件後,噶瑪蘭族人到此新建的部落,故稱新社。 |
新莊北橋 |
新莊溪 |
88年3月 |
原為二十五號橋。以前在新社和東興之間並無居民,後有幾戶漢人遷到此處,故名新莊。 |
新莊南橋 |
新莊溪 |
88年3月 |
原為二十六號橋。 |
東興橋 |
馬拉羅翁溪 |
88年11月 |
東興部落,為新社最大的阿美族部落,由來自奇美、成功的阿美族人和撒基拉雅人所組成。日治時期建有神社,故舊稱「宮下」,阿美族語稱為「馬拉羅翁」(Marao’ong),臺灣光復後改稱東興。 |
永豐橋 |
|
88年3月 |
原為二十七號橋。 |
蚊子山橋 |
|
88年3月 |
原為二十八號橋,地名源自聚落後方一座標高439公尺的望東山,阿美族稱為Vandan,其義不詳,1960年代有閩南人遷入,以其諧音稱蚊仔山。民國57年(1968)豐濱戶政所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改稱為富光。。 |
深橋 |
|
88年3月 |
原為二十九號橋。因聚落北側有一深溝,光復初修路造橋,取名深橋,以橋名地,民國57年(1968)豐濱戶政所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改稱永豐,永豐又名土地公廟。 |
豐濱北橋 |
丁仔漏溪 |
96年12月 |
原為三十號橋,丁仔漏溪發源於臨漢山北麓,集水東趨,合滁山支流轉東北,合馬里珊溪後轉東南和八里灣溪會合,為豐濱溪(貓公溪)主要支流,因溪水清澈,阿美族稱水清為Tingalaw,漢譯為丁仔漏。丁仔漏溪水清,八里灣溪水濁,故當地人以溪名代表水之清濁,更引申為白酒和黃湯的代名詞。 |
豐濱橋 |
八里灣溪 |
|
跨越八里灣溪的豐濱橋是日治時為方便日本移民來往左岸的神社和右岸的住宅而建,現在的豐濱橋是由舊橋拓寬改建,保留舊橋的6孔拱形橋墩。 豐濱因原本有茂盛的萬年青常綠草本植物生長,阿美語稱其為「Bakon」,漢人則將之翻譯為「貓公」,於是便慣稱此地為「貓公社」。昭和12年(1937)時,因此地位於八里灣溪河谷平原,物產豐盛,又面臨海濱,改稱為「豐濱」。 八里灣溪為豐濱溪主流上游,八里灣溪源頭紛歧,發源於秀望山、八里灣山、塔拉阿蘭山之東麓及烏雅里立山、新瑞山、貓公山之北麓,集水東趨,於八里灣附近合流向東北,於距海口1公里處和丁仔漏溪會合。八里灣部落,距豐濱市區約6公里,阿美族語稱為「哈基里萬」(Hagiliwan),一說因此地盛產不能食用的野生地瓜,阿美族稱這種地瓜為哈基里萬,因成地名;另一說是上游曾有發遛社,後因太魯閣族侵擾而廢社,八里灣即是發遛的諧音;又一說是日據時從部落涉水到豐濱,要經過八次河床轉彎,所以叫八里灣。 |
立德橋 |
起拉嚕溪 |
|
橋以地名,立德原稱「馬姑律」,是阿美族語「皺」的意思,因此地石頭多孔洞,表面皺紋如蜂巢。漢人簡稱「姑律」。昭和2年(1927)屏東日軍飛行聯隊姓戶敷的曹長(上士)駕駛飛機在此地失事,日本人為紀念他,於昭和12年(1937)改名為「戶敷」。 |
石門橋 |
斯瓦達阿溪 |
87年10月 |
橋以地名,石門以一外觀似門的海蝕洞而得名。 |
豐港橋 |
拉濫溪 |
|
位在豐濱村與港口村交界附近,故名。 |
石梯橋 |
|
|
橋以地名,石梯坪位在石梯灣南側的尾端,是一綿亙1公里且布滿長短奇岩的海濱,屬於海階地形,光緒3年(1877)統領吳光亮率兵開路至此,看見這些岩石排列像階梯,因而得名。日人雖改名「鶴岬」,居民仍用「石梯坪」為地名。 |
漁港橋 |
石梯港溪 |
72年11月 |
|
新長虹橋 |
秀姑巒溪 |
91年12月 |
位在秀姑巒溪的出海口附近,大港口、靜埔村就在兩側南北各約五百公尺的地方,隔河相望,臺11線在此跨越秀姑巒溪。 秀姑巒溪兩岸清朝時以竹筏往來接送,日治時則以吊橋銜接。 長虹橋於民國55年(1966)興建,57年(1968)5月竣工,是公路局興建的第一座懸臂式箱型梁橋,遠望猶如長虹跨岸,故名。長虹橋為無橋墩懸臂延伸預力混凝土橋,係當時除吊橋外,全省跨徑最長的橋樑。據說當時參與興建的日籍工程人員為恐工法外洩,在工地周圍圍上竹籬,以防窺探。因橋樑老舊,且舊橋長120公尺,寬度僅7.5公尺,已不敷使用,遂在舊橋下游另建新橋。 新長虹橋在舊橋下游200公尺處,主橋以單一跨徑中路式繫索鋼拱橋設計,長185公尺,寬21.7公尺,總重約5千公噸,基腳至主梁高約14公尺,主梁至拱圈最高點約21公尺;北端引橋則為二跨簡支鋼鈑梁橋,長度55公尺,寬度21.7公尺。規劃4公尺寬腳踏車專用道及兩側各2.5及1.5公尺寬的人行步道,設有8座半圓型觀景台。橋梁取名為「新長虹橋」,有新舊傳承之意。橋梁外觀色澤以橙紅色油漆塗裝,以突顯新長虹橋之壯觀。 |
新靜浦橋 |
|
|
靜浦外環道北端接長虹橋,南端新建新靜浦橋在聚落南端與原路會合,繞過靜浦社區。橋長140公尺,寬12公尺,以施工時挖出的巨石作為橋名柱。 舊靜浦橋在新橋下游的靜浦社區臺11線舊道上,民國72年5月建成,緊鄰秀姑巒溪。 橋以地名,靜浦,位於小竹山東麓,秀姑巒溪口南岸,阿美族語稱斜地為「答不答不」(Tabtab),漢人譯名為納納。清軍舊有碉堡被社人拆除,建「早亞社」,日人改名為靜浦。 |
三富橋 |
三富溪 |
87年4月 |
北鄰北回歸線標,三富溪阿美族語稱為「巴拉峨巒溪」,意思是「分界」,源於花、東縣境的標高 1152 公尺織羅山,自西東流,出谷折向東南入海,流長約8公里,源頭至入海口落差約1100公尺。光復初期,靜浦部落部分人因耕地及分家南移到三富橋另立一社,阿美族人稱之為Sahfongan,砂土低窪處之意,形容其地理環境,又有小靜浦之稱。 |
茅平橋 |
茅平溪 |
87年4月 |
|
豐濱鄉還有通往光復的臺11甲線光豐公路以及到八里灣的產業道路,光豐公路由西到東依序有忠孝橋、仁愛橋、信義橋、開發橋、和平橋、增產橋等六座橋,八里灣產業道路有第一號橋越八里灣溪,民國56年6月竣工,第二號橋跨條小山澗,民國85年8月竣工,宜蘭橋,民國55年10月竣工,新村橋,民國70年5月竣工,新村橋名源自2.5公里處岔路底下的小聚落彰化新村,是八七水災後從彰化、雲林、嘉義遷來的移民,自成一區,以彰化二林、竹塘二地的人最多,故稱為彰化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