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賽夏族
2017/07/30 20:03
瀏覽1,10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族稱

賽夏族自稱Say-Slat或Say-Slyat,Say為地方或所在的意思,Say-Slat就是住在Slat這個地方的人的意思。

分布

賽夏族居住於臺灣西北部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以鵝公髻山、橫屏背山為界,分為南賽夏與北賽夏兩個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

目前劃分亞群

日治時期主要社名

現在地點名稱

現在聚落分佈行政區

北 賽 夏

大隘社

上大隘、五峰

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

十八兒社

十八兒

茅埔社

茅圃

比來社

比來

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

南 賽 夏

大東河社

東河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

大竹園

鵝公髻

獅頭驛社

向天湖

加拉灣

中加拉灣

三角湖、大窩山

利拉揚社(北獅里興社)

小東河、大屋坑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南江、西村、蓬萊村小部分

橫屏背社

大坪、二坪、上大南

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

巴卡散 (南獅里興社)

紅毛館、八卦力、大南、二坪

八卦力

八卦力

馬陵社

紙湖

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

圳頭社

崩山下社

姓氏

賽夏族自古有Sinraehoe’,相當於漢族姓氏的概念。使用漢姓的年代在清道光6年(1826)淡水廳淡南一帶的原住民反抗政府,清政府設防隘設施,用賽夏族人為隘丁,以漢姓稱呼為原則,將傳統的Sinraehoe’配上漢姓,原則是以Sinraehoe’名稱漢譯,仍維持血緣、祭祀團體的固有組織。

傳統姓氏與漢姓對照表:

氏族名

漢姓

詞義

氏族名

漢姓

詞義

Babai

風楓酆東柏

Bai是風

Botbotol

胡(狐)

Botbotol是狐狸

Kaybaydaw

Ibabaw是高

Tatayshi

紫茄色音譯

Kas’amus

Amus是草木之根

Saytibora’an

Say閩南語「獅」

Minrakes

樟章

Rakes是樟樹

Sawan

錢潘黃

潘指樹枝交錯

Karkarang

解(蟹)

Karang是螃蟹

Tawtawwazay

豆趙

Taw閩南語「豆」

Tanohila

日張

Hahila是太陽

Titiyun

朱(珠)

雞母珠

Sayna’ase

Ase是九芎

Hayawan

Ha閩南語「夏」

kamlalai

詹(蟬)

Lalai是蟬

Katiramo

血(絕嗣)

Ramo是血

社會運作

賽夏族是典型的父系社會,姓氏祭團是指負責宗教祭儀的姓氏組成的團體,如朱姓主持巴斯達隘,潘姓主持祈天祭。祖靈祭團是各個姓氏地域性組織,加族則為各部落內掃墓及祭祖的單位,家戶為向天湖舉行播種祭時的活動單位。賽夏族社會組織是以姓氏(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為因應不同的社會活動而做不同的整合。

部落組織

賽夏族人分散居住在山區溪流兩岸,三、五家到數十家稱為Aehae hito。若干Hito組成一個村落單位Kinatsangan,若干村落組成一個部落Asang,幾個共同流域Asang組成Aehae bala(一條溪)或Aehae boehoe(一張弓),這是由於居地密接,利害關係相互影響,彼此合作抵抗外敵並且協商處理狩獵地或河川問題所形成的組織。

傳統祭典--巴斯達隘Pasta’ay(矮靈祭)

一、由來:

舊時,身高不到一米的黑矮人擁有一身技能,他們教導賽夏族農耕、祭神的方法,讓賽夏族的族人有了穩定的生活技能,每年農作收成的時候,賽夏族人會邀請矮黑族到部落裡做樂,慶祝豐收,漸漸的,接受邀請的矮黑族對賽夏族的婦女有了不軌的舉動,在一次舉行豐年祭的時候,賽夏族人於是設計陷阱使矮黑族人死亡,此後,農作不再如同往年豐收,而為了慰藉死去的矮黑族人,於是舉行「矮靈祭」。由於Taay的神話傳說,提供賽夏族人深刻痛苦的異文化接觸經驗;一方面痛恨矮人生前在族群內的胡作非為,一方面在矮人死後農作物不再豐收,內心隱含著既恨又懼的矛盾心理,在整個巴斯達隘祭典祭典中也表現出極度興奮高亢與淒涼悲切的情緒。Taay的神話深深烙印在族人腦海中,Taay 一詞已成為對「神」的稱呼,這種超自然的信仰在社會文化整合層次上,仍作用於族群層次。

二、時間和地點:

巴斯達隘祭典舉行時間是收穫完成後的月圓時候,現在多在農曆10月15日前後。過去的祭典每年舉行一次,因日治時期禁止經常性的大規模聚會,被迫改為二年舉行一次,十年則舉行一次大祭。

祭典場地隨著朱姓主祭的遷移而有過多次變動,本來全族聚集在同一地點一起舉行的儀式,在七、八十年前分為南、北二個祭團,南祭團在向天湖舉行,北祭團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舉行。苗栗縣南祭團巴斯達隘祭典的主祭者為朱姓大宗,南祭團的祭場,早年設在蓬萊村附近的小東河,因為太接近平地,易受干擾,遷移到南江村的東江新後方,後又移到向天湖,以主祭者朱阿良的家門前做祭場。由於祭場太小,外地參觀者日益增多,民國65年(1976)的十年大祭時遷至現在較寬敞的祭場。巴斯達隘祭典是賽夏族人在泰雅族與客家人不斷衝擊,不得不廢棄固有宗教祭儀的情境下,還能保留的一種祭儀。

三、儀式:

分為祭前、祭典及祭後三個階段,整個祭期超過一個月,在舉行Pasta’ay之前幾個月,朱家的人要向各姓氏族人溝通,叫做babalong。祭典前一個月左右舉行Kakawas,商討該年Pasta’ay舉行的日期,Kakawas輪流在南庄和五峰舉行。Kakawas決定日期後,因為以前沒有日曆,所以採芒草由長老結芒草來記憶祭典日期。祭期決定後,會在南庄大橋往東河路段附近中港溪的東河、南河匯流處的河床舉行A’lyalaho(長老會議),南庄、獅潭及五峰的各姓代表及族人都會來參加。

祭典期間人或器物、房屋為避邪都要綁芒草,祭典結束前不可解下。孕婦及其配偶不能參加逐靈,否則會影響其個人及儀式進行。祭典時不可爭執,不然會被Taay懲罰。

三大傳說

一、矮人傳說。

二、織女傳說。

三、雷女傳說。

服飾圖紋

祭典當中,賽夏族人盛裝的服飾上有許多美麗的織紋圖紋,常見的圖紋如下:

一、 菱形紋:菱形的形狀,就像是人的雙眼一樣,賽夏族人認為菱形是祖靈的眼睛,所以將菱形織在服飾上,就像是祖靈守護著族人,同時告誡族人不可以做壞事。

二、 卐字形紋:卐像是閃電,相傳在過去有一位雷神非常照顧賽夏族人,在凡間,幫助賽夏族人耕種,日復一日,賽夏族人越來越懶惰,有一天雷神從田裡回到家後,肚子非常的餓,請人去煮飯,煮飯的人卻懶得煮,拿鍋灰給雷神吃,雷神憤怒的回到天上,賽夏族人才驚覺犯下大錯,於是將類似閃電的圖紋織在服飾上來紀念雷神,並約束自己的行為,提醒自己要勤勞不要懶惰。

三、 線條紋:早期賽夏族人與泰雅族人互相通婚,所以賽夏族人將原屬泰雅族的圖紋融入了賽夏族文化中,織出與泰雅族人雷同的圖紋。

賽夏族主要的色系代表:

一、 黑色:做人不可黑心。

二、 白色:心要純潔。

三、 紅色:對待他人要熱情。

聚落

聚落名

說明

五峰

 

上大隘

上大隘意指大隘社地勢較高的地區。位於五峰聚落西方約3100公尺,大隘道路最高處。日治時屬於大隘社的範圍,由於其地勢相對高於下大隘而得名,賽夏語名為Sansama;an,意指沼澤地、泥巴地,此地積水不易退,形成沼澤地、泥巴地,因而得名。上大隘的賽夏族人,以趙姓為多數,有一福德祠位於聚落東側,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由於積水不易退,在大隘活動中心前形成一口池塘,為早期居民重要的用水來源,目前附近種植甜柿、五月桃。

高峰

 

茅埔

 

比來

比來是泰雅語Pilay的音譯。該地位於花園聚落西北方約1900公尺處,即上坪溪支流花園溪以北、上比來溪流域以西的範圍。據說原居於橫山鄉南昌村的賽夏族人於日治時代遷居於此,並以原居地地名Pilay稱之,光復後譯為比來或卑來。Pilay的地名由來,有說是加工後的獸皮;或謂與人名有關,皆有待查證。比來分為3鄰的下比來以及4鄰的上比來,居民以賽夏族的高姓、趙姓為多數。

東河

海拔350公尺,因大東河社分布而得名,本地昔日多野生蜜蜂,賽夏語蜜蜂譯音為東河,居民以賽夏族為主,聚落內的永聖宮是居民的信仰中心。

向天湖

東鄰五指山,西南與加里前山相連,民國47年(1958)前屬山地管制區,後因原漢接觸日繁才開放,因交通不便,仍保持為純粹的賽夏族聚落;有朱、風、芎三姓(解姓已遷至山下)居住於此,保存賽夏族文化極為完整。範圍為從祭場大門進入的整個小盆地,從海拔738~1200公尺的三角點,包括部落、人工湖、民俗文物館、祭屋、祭場、停車場等。日治時期日人發現此地旁有一條溪流,三面環山,中可種水稻,漢人稱這個小盆地為仰天湖,國民政府遷臺後改為向天湖,賽夏族人稱此為Rareme:wan,因先人開墾時在此發現有植物果子可做染料,染料賽夏語稱為Rareme,生產染料植物的地方叫Wan,所以稱之為Rareme:wan,意即長滿染料樹之地。向天湖原為客家人所開墾,賽夏族人原居現在的南庄東、西兩村,明治42年(1909)日人隘勇線前進計畫,漢人大量向山地擴展,賽夏族人不敵逃往鹿場大山,日本人將賽夏族人遷到向天湖居住開墾。

大坪

位在加里前山南河河谷最上游處,海拔900公尺,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此地盛產過溝菜蕨,賽夏語稱之為毛毛案,故作為地名,臺灣光復後改為大坪。

二坪

比大坪略小且位置較低而得名。

大湳

因昔日有一處約2公頃的山間沼澤地而得名,又名南山,海拔約750公尺。

上大湳

因為在大湳的上游而得名,海拔約950公尺。

八卦力

八卦力部落位於南庄鄉蓬萊村,地處中港溪流最上游的小盆地,青山蓊鬱,山坡遍植桂竹林,主要的經濟活動是高山蔬菜、桂竹林和民宿經營的多元化的觀光產業。此地亦是南賽夏族原住民群的重要代表聚落。賽夏族語原稱「拉嘎散」,意指樟樹很多的地方,或指生長赤柯的地方,日治時以本地從大湳橋下的南河往南算起,至此總共有八個山頭起伏,因此以日語「八個山」的發音稱為Hakalike「哈嘎哩基」,臺灣光復後諧音為八卦力,沿用到今天。橫亙中港溪上游南河的八卦力吊橋是部落的地標。八卦力部落在賽夏語稱為Kahoan「嘎嘎歐岸」,意指老鷹很多的地方。

崩山下

指地處崩山下方的聚落。崩山海拔高度836公尺,因時常發生土石崩落而得名;部落位於百壽溪源頭,八卦力山脈中崩山西側的山麓地帶,原為賽夏族部落。

馬陵社

馬陵原意不明,或指部落的頭目名。位於新庄溪源頭,神桌山西側山麓地帶,為賽夏族部落,馬陵係客家人的稱呼,賽夏語稱為Bayoshi,意為颱風。以豆姓賽夏族人為主,百年前由南庄鄉蓬萊村遷來此地;民國79年(1990)因縣政府實施遷村計劃,該部落居民大多遷至原住民新村居住。

圳頭社

指位處灌溉水渠源頭的賽夏族部落。該聚落位於圳頭產業道路沿線,圳頭係客語稱呼,賽夏語稱為Inbawan,為新開發土地之意;以潘姓賽夏族人為主,雖有三個世系,但皆為百年前由南庄鄉蓬萊村遷來,故族人稱此地為新開發之地,民國79年(1990)因縣政府實施遷村,居民大多遷至原住民新村居住。

原住民新村

位於紙湖二橋南側,苗獅3號農路旁,民國79年(1990)居住在獅潭鄉百壽村的崩山社、圳頭社、馬陵社的19戶族人,因交通不便、謀生不易及子女教育問題,移住至此。

 

 

 資料來源:

賽夏族民俗文物館摺頁

賴盈秀(2004)。誰是賽夏族?。向日葵文化出版。

苗栗縣蓬萊國小民族教育成果網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網頁 

全站分類:在地生活 花東
自訂分類:族群
上一則: 萬金聖母聖殿
下一則: 太魯閣族的遷徙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