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太魯閣族的遷徙,不得不先提起泰雅族。
2004年以前的認知,太魯閣人(含德克達雅、道澤群)的系譜向上追溯依序是東賽德克群(廖守臣認為東、西賽德克的分類是不必要的)、賽德克亞族、泰雅族。即使目前已經單獨正名為太魯閣族,尚有部分東部的太魯閣族人是以賽德克族為其認同目標。因此,東、西賽德克群,各自包涵了太魯閣群(Truku)、德克達雅群(Tgdaya)、道澤群(Tauda)等三群,因為東遷或留在西部祖居地的因素,而分別被稱為東、西賽德克群,現在所稱的太魯閣族是東賽德克群。
台灣原住民在人類學的分類始於日據時代的研究。依能嘉矩在1897年和粟野傳之丞實施192天的踏查旅程,對於泰雅族最早的接觸是從北部的屈尺群開始,再逐漸往南大科崁群、汶水群、北勢群,終點在南投地區的賽德克群,但其調查範圍始終未及於東部地區人數較多的東賽德克群,因非全面性的調查,分類與命名的結果難免有疏漏。早期的日本學者對泰雅族的分類變動不大,佐山融吉從1913年到1921年間,臺灣舊慣習調查會出版的《蕃族調查報告書》中,將沙績族(賽德克族)從太么族(泰雅族)中抽出單獨敘述,是沙績族(賽德克族)在日本學者的分類系統中第一次以單一族名出現。1935年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等人所著《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則是以發源地的不同區分賓沙布干、大霸尖山、白石山等三個系統,分別代表賽考列克、澤敖列克、賽德克等三個群。其後鹿野忠雄依淺井惠倫的分類基礎,在1939 年運用類似生物分類學的方法,以部族(Tribe)-亞族(Sub-Tribe)-群(Group)-番社(Village)先後順序,除了語言以外,加上體質與文化習俗的基礎,鹿野忠雄同意森丑之助將泰雅、賽德克視為同一民族的說法,但他也指出二者之間存在著許多生態、體質、語言及風俗方面的差異,將泰雅族二分為泰雅亞族與賽德克亞族是較適當的方法,並推論說遠離原鄉翻越中央山脈的賽德克亞族,調適東部地區周遭的其他族群文化,並與西部族群的文化漸行漸遠。
1960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以語言差異為由,將太魯閣區會提昇為與「族」同級的太魯閣區會;1985年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委員會基於族群成員的認同意願,以上兩個組織承認泰雅族、太魯閣族獨立存在的事實,並於1991年聯合發表「臺灣新憲原住民自治條款宣言」,將泰雅族、太魯閣族分列為兩大臺灣原住民族。
傳說太魯閣族的祖先早先居住在臺灣南部平原地區,因為和平埔族人爭奪生存區域,經過劇烈的爭戰過程,人數居於劣勢而遷移到南投霧社東南方的白石山,同一時期泰雅族的祖先則遷移到大霸尖山避難,所以太魯閣族和泰雅族有不同的發源地傳說。
太魯閣族的文史工作耆老,Yudaw Pisaw(田信德)、Yudaw(許通益)、Yuki(吳金成)、Jiru(高順益)、Ikuy(張永晃)等在南投地區近六年(1993-1998)的田野調查,所收集的傳說資料記載:「太魯閣族人上古時期是由南洋一帶坐船而來,登陸後定居於台中至台南的平原上,這就是最早的發祥地。後來在平原上因與平埔族不合而被驅逐追殺,被迫逐次向台灣中部高山地區遷移。傳說中的遷移史,太魯閣族人的祖先,從台中平原一帶,經埔里西方名為Ayran(愛蘭)的地方,繼續向東遷移,經過幾個世紀,遷移了十七個地區位置,才到達易守難攻的Truwan(多羅灣)山谷,才保留了太魯閣族人的生存。其路線為 Ayran→ Suwil → Smlaan Lukus → Puqan Rudux → Mujiyan → Bhbuh → DgiyaqTowngan → Sbahu → Habun → Bungu Gsilung → Meebung → Gayus Beenux→ Yayung Sabun → Pnawan → Pludux → Twanan →Truwan (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平生部落)等地區。」(2004,太魯閣族篇) 。
到了約五百年前,太魯閣族的祖先來到Truku Truwan,形成太魯閣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後來因為人口繁衍,可耕地和獵場有限,有些人遷移到TgdayaTruwan,意思是比較上面的地方,位置大約在現在的春陽溫泉周邊的台地,遷移到這裡的人就稱為Tgdaya;另外有一部分的族人遷移到現在的精英村平靜部落,因為是住在Truku Truwan 的族人通往霧社的必經之地,族語稱為Duda Truwan,遷移至此的族人即為Duda。所以太魯閣族是由太魯閣群(Truku)、德克達雅群(Tgdaya)、道澤群(Tuda)等三群組成。大約三百、四百年前,部分族人為了尋找更大更豐饒的耕地與獵區,因此向東遷移,直到陶塞溪、立霧溪、木瓜溪附近才定居下來。
1915-1929年時日本總督府用勸誘的方式鼓勵族人遷移平地但效果不彰,一直到1930年霧社事件之後(1931-1937年間),為了擔心太魯閣族人再次團結攻擊日本軍警,就強制實施混居式集團遷移政策,不分內外太魯閣族都混居在不同鄉行政區域來消弱族人力量。
目前在南投縣仁愛鄉附近的松林、廬山、靜觀仍住有少部分的太魯閣族人。絕大多數的太魯閣族人則都居住在花蓮縣內的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內(2009,全國太魯閣歲時祭儀研討會)。
太魯閣群(Truku)分布在內太魯閣地區(立霧溪中上游)、外太魯閣地區(中央山脈東走脊嶺偏東之山腹及河谷地區)、巴托蘭地區(木瓜溪中上游)。1918年太魯閣及巴托蘭地區的Truku族人大部分被遷移到現在的秀林鄉境內,內太魯閣地區族人部分也被遷移到秀林鄉,另一部分則移往萬榮鄉及卓溪鄉。
德克達雅群(Tgdaya)因分布在木瓜溪流域,又名木瓜番,在清代其居住區域有內木瓜番與外木瓜番之別,內木瓜番是居住在木瓜溪流域上游;外木瓜番則居住在木瓜溪流域中游,輾轉遷徙後,目前大部分居住在萬榮鄉上明利村,一部分居住在壽豐鄉溪口村及秀林鄉佳民村。
道澤群(Tauda)早期居住在立霧溪支流陶塞溪,所以又有人稱之為陶塞群,19世紀初,道澤人時遭太魯閣群的襲擊,因此有部分人遷至今宜蘭縣南澳鄉山區,日據時期下山移住,一部分遷至南澳鄉澳花村、金洋村與南澳村,一部分向北遷到大同鄉寒溪村;留在流陶塞溪流域的族人,亦在日據時期遷移下山,分布在今日的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崙山村,以及秀林鄉富世村、佳民村(廖守臣,1977;宋卓立,2007)。
資料來源:http://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