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臺商
2012/08/31 16:07
瀏覽477
迴響2
推薦14
引用0

或許我本身曾經是台商,我看“台商”兩個字,因為親切,反而不知道爲什麽這部電視劇要取這個名字。慢慢的才感受到,或許,在歷史的定位上,台商不再是一個通俗的口語,而是和“徽商”,“晉商”有一定的分量?再細想,是不是也像徽商,晉商一樣,已經走入了歷史?

記得當年我們要到大陸,意大利的客戶問我們:“你們是想去,還是必須去?那樣的環境怎麼可能適合人居?”其實,那時候台灣的土城工業區也是髒亂不堪,水溝都堵滿垃圾,客戶來了也都急著離開;除了科技園,一般傳統產業聚集的地方,總是噪音,污染不斷,台灣那時的工業生產環境,真的很好嗎?除了少數電子業大廠之外,一般小工廠的工作環境,用餐,住宿,衛生設施都非常簡陋,沒人整理,再加上工廠創業戶幾乎都是社會低層,他們本身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結果,好像理所當然,台灣的工廠就是這麼髒亂無章。

台灣人可以到大陸的窮鄉僻壤創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在台灣本土的工業環境,其實也是一棟簡易的鐵皮屋蓋在地上,自己拉電,進了機器就開工了。相較之下,大陸的土地,人工成本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看在利潤的份上,大陸的工廠環境就不是什麽大不了的障礙。

其實,很多台灣工廠,是到了大陸,受到大陸管理單位的要求,才逐漸上了軌道,有一定的管理規模;原本在台灣受到土地,人工成本的限制,無法成長,而到了大陸,享受到台灣政府沒有提供的,如:大陸招商政策,出口創匯退稅政策,地方政府扶植政策,得到很多資源才能翻身成為大廠。旺旺,康師傅只是其中的兩家而已,其他分佈在行李箱,皮鞋,雨傘,工業扣件等等大大小小的工廠,多得不勝枚舉。

20,30年過去了,大陸不再是原來的大陸,工業生產環境自然不再是當初一片貧瘠黃土,大陸本土企業也茁壯成長了,絲毫不比台灣企業遜色;現在要兩岸要比劃的,不只是企業界本身,而是企業後面的政府 -- 大陸用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一些受困於現今大陸高土地價,高人工成本,高稅率而無法生存的中,小企業,隨著政府的步伐走向五大洲,在當地扎根,而台灣呢?中小企業仍舊依照20,30年前的經驗,找離台灣近的國家設廠做外銷。

大陸企業走出去,才三,五年下來就有顯著的效果:

1.以大巴黎來說,百分之七十的酒館是溫州人經營的。也就是說,酒品流通市場已經被他們控制了大半壁江山。

2.歐洲,非洲各國的低價生鮮超市,一元商品批發商,無一不是由中國商人掌握。

3.紡織,輕工商品,甚至養雞,種菜,大陸農商都已經在非洲落戶。連法國的酒莊葡萄園都有中國商人買斷。

大企業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以上舉的例子都是中小企業。時間的飛輪再轉20,30年,這些大陸中小企業到時絕對不是現在找等踉蹌模樣,而,“台商”呢?所以啊,當我們的經濟部長很驕傲的宣佈他成功的為台灣中小企業在大陸舉辦了20廠大型展銷會,訂單多少多少金額的時候,我看到歷史上宦官佞臣的嘴臉 -- 這樣占大位拿高薪的官員,趁著公務之便為自己下位後安排了多少好事,卻如此不付責任的草菅中小企業的未來。

至於聯合報的這篇報導,我個人覺得:事到如今,還看不清局勢,還提及過去討人情。而我在本文也指出,當初大陸的創業環境,并沒有比台灣差!真要說不足的地方,是產業鏈沒有建立以及基礎建設的電力不足,而不是生活的條件。台灣人不怕吃苦也不是沒有膽量,缺的是除了美國,日本之外的僑團力量 -- 浙江人之所以在歐洲非常強勢,乃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大陸輸出很多建築鐵路的苦力,戰爭之後倖存的苦力留在歐洲,隨著歐洲的復蘇,他們將家鄉的親人帶過了,開洗衣店,餐館,之後再隨著大陸輕工業的發達,開始經營小商品批發生意,算算時間,這些大陸僑民在歐洲也近百年,自然建立了在地優勢。台灣人,除了美國,日本,中南美洲的巴拉圭,在什麽地方建立了如此的在地優勢?

我認識的台灣朋友,之所以住在歐洲,絕大因素是因為她們嫁給了歐洲人,很少很少是台灣男人,或台灣夫婦在歐洲工作,扎根。很多朋友不喜歡溫州人,尤其是美國的朋友都很嫌棄溫州人的無禮 -- 這是當然的,因為,台灣和大陸有30年的經濟落差,而且,旅居美國的台灣人都是讀過書的知識分子,而這些在美國大都會經營小商鋪的溫州人,幾乎是比苦力高一點的鄉下人。然而,再30年之後呢?會不會有種可能 -- 台灣人的後代,到溫州人的後代開的公司工作?屆時,要知道什麽是“台商”,就真的要上“穀歌”谷歌一下嘍!

 

台商創業血淚 登上央視連續劇
 
【聯合報╱特派記者吳父鄉/重慶報導】 2012.08.31 04:10 am
 
 
首部以台商在大陸創業為主題的電視連續劇「台商」,前天下午在央視8台首播。不少大陸台商見到自己當年的奮鬥歷程躍上電視螢幕,心情激動又興奮,也期待該劇播出後,能增加兩岸彼此認識與交流。

「台商」是以1990年代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為背景,講述台商在大陸打拼工作生活的故事。劇情為台北永盛電器公司年輕總裁江翰仁,迫於台灣經濟轉型,只好放棄與富家女婚約,毅然到深圳寶安創業,歷經一連串的生死考驗,終於殺出血路,創建商業王國的故事。

該片由深圳民營影視公司天娛盛世投資拍攝,台籍演員翁家明、溫兆倫、陳德容主演。因深圳寶安區是當年最早形成台商聚落的地區,拍攝基地就選在寶安,幾位深圳台商還在戲中客串,台資電器廠艾美特也大方出借廠房供劇組拍攝。

前深圳台協會長、台企聯常務副會長黃明智表示,這部連續劇主要呈現台商在大陸創業的縮影,為求劇情生動、寫實,劇組曾向多位深圳台商訪談,將當年的奮鬥故事寫進劇本。

「台商」本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的作品,2010年9月已順利殺青,但這幾年都沒播出,不少台商早已忘了此事。前天首播,平常很少看連續劇的台商,聽到消息都興奮地打開電視收看。

艾美特副董事長蔡正富表示,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當地以外銷為主要導向的台商經營十分辛苦,該劇播出能反應台商奮鬥的心聲,也激勵了事業正處於低潮的台商。

黃明智說,到深圳打拚的台商,幾乎將人生最美好的黃金歲月奉獻給這塊土地,希望這齣戲能促進兩岸相互認識,讓大陸民眾了解台商當年對大陸經濟起飛做的貢獻;也期待台灣年輕人能認識當年父執輩在大陸奮鬥的血淚,更希望「綠營」人士能夠理解,台商到大陸投資是經歷千辛萬苦,不是「賣台」。

目前在深圳寶安約有1,300多家台資企業,總投資額逾40億美元,約2.5萬台灣人常住寶安區。

【2012/08/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家庭親子
自訂分類:大院裏面的蝸居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 :
2樓. Bundy
2012/09/01 22:54
犀利且中肯

台商

應該還是現在進行式

目前只是多了"陸商"這個競敵

當年(三十年前)台商是跟進"港商"與"印商"爭地盤來的

在商場上

只有與時俱進一途

否則就浪花滔盡了

共勉之!!

 


大姐好,知道大姐忙,都不太敢去打攪大姐。

大姐平常脾氣修養好,但是,該狠的時候,哦哦,才叫犀利 -- 好一句與時俱進,好一句浪花淘盡。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這次的不景氣,和SAS沒有兩樣 -- 非典型的經濟病,不知道怎麼突然發生,也不知道該怎麼醫治,而其傳染性與致命性又非常強,讓人心慌。

大姐,您真的很厲害很厲害,悶著不發聲響吃三大碗公 -- 您這麼投入新世代的行銷方式,令我佩服。我也想向您學習,但必須等下一個階段,到時您一定要教我。

大姐要好好愛護眼睛,我的赤目療法還挺有效的。

MayMay2012/09/02 00:02回覆
1樓. dma
2012/08/31 18:45
蓽路藍縷

前幾天看到電視專訪誠品創辦人的心路歷程, 提到上天給他的高於他自己的付出,  真誠又謙虛的態度創辦國際知名的誠品集團. 關於上天給的超過於本身的努力, 我心有戚戚的+1. 看到很多人辛苦的努力, 只得溫飽, 老天給了機會沒把握好, 或是事業發了不能守成, 總總的商人百款面目每天汲汲營乎....

周遭很多例子, 去了對岸垂頭嘆氣回來, 不乏經營20年之久而歸於零, 我沒親身經驗, 生意場上能遭遇過的風險我是知的, 所以能想像您文中所提以及對岸電視台能據實考證當初的顛頗.

加油喔 !  在這全世界不景氣的時代需要維持一口氣繼續喘著 ...       

是的,這是一個人要成功的基本特質 -- 敬天。只有井底之蛙才會忘記老天爺的賞賜。

最近重新拾起有關創業的書籍: 創業36條軍規,開宗明義說明:夢想是創業的唯一理由。真的是這樣。如果要賺錢,其他方法,道路多的是,像上班族好好工作,做好財務規劃,反而更能得到平衡的生活,有品質的生活。

我和同道曾經分享過一句話,自己開公司和吃人家頭路相比,只賺到“做決定”這一項,而為了這一項,我們付出了,但也得到了。做錯決定,自己負責,也總比一輩子都沒有做決定好。所以,你可以鼓勵你的朋友,過去20年,他們做了很多決定,這就值了。現在應該休息一下,把局勢看好,繼續再來啊。

 

MayMay2012/08/31 20:2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