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列「10大食物」是腎臟殺手!變胖又傷血管 低糖飲品也上榜
TVBS
更新於 9小時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 邱子嘉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再加上飲食習慣改變,許多人喜歡喝手搖飲、吃零食或泡麵等,但其實這些食物都在默默消耗腎臟健康。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是原始食物經過多重工業化處理,含有多種人工添加物,用以延長保存期限、調味成更重鹹、重甜、重口味的食品。而研究顯示,這些食品對人體的危害很大,長期大量食用可能會傷心臟、血管,甚至誘發肥胖、代謝症候群,間接影響腎臟健康。
研究揭超加工食品攝入愈多 腎臟壓力愈大
醫師洪永祥在社群平台臉書上發文分享,在門診時常看到許多腎友抽血驗尿報告滿滿紅字,而他們幾乎都是三餐都吃超加工食品,當減少了這類食物的攝取,3個月後的血糖、血壓、血脂肪、尿酸、腎功能、蛋白尿都大幅改善。
根據《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於2024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攝入最多超加工食品的人,比攝入最少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CKD)的風險增加約18%;每增加10%的攝入比例,腎病風險也隨之上升約7%。這代表飲食結構中,超加工食品比重愈高,腎臟壓力就愈大。
超加工食品高鹽、添加無機磷 成腎臟「隱形殺手」
洪永祥解釋,超加工食品的高鹽分是最主要的問題,大量的鈉會提高血壓,而高血壓正是慢性腎臟病發生與惡化的最大危險因子之一。其次,加工食品裡常添加的無機磷(phosphate additives),其吸收率可高達90%,遠遠高於天然食物中的有機磷,過量攝取會導致血磷升高、鈣磷代謝失衡,進一步刺激副甲狀腺激素上升,造成腎臟損害與血管鈣化。且超加工食品普遍營養品質低、熱量高、纖維少、含糖量與飽和脂肪過多,這些都容易導致肥胖、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而這些疾病正是慢性腎臟病的推手。
另外,許多人工添加物,如防腐劑、乳化劑、人工甜味劑等,也可能對腎臟有直接或間接的毒性作用。洪永祥列舉台灣人最常吃的10大超加工食品,看似正常卻是腎臟健康的「隱形殺手」。
台灣人最常吃「10大超加工食品」
泡麵
泡麵幾乎是台灣人心中的「國民宵夜」,不管是宿舍學生,還是加班勞累的上班族,都習慣拆一包泡麵充飢。但泡麵的調味包鈉含量極高,還可能含有磷酸鹽作為調味或防腐劑。經常食用,不僅血壓上升,也讓腎臟長期過勞。
加工肉類
香腸、火腿、熱狗、午餐肉在台灣早餐店、便當店無所不在。這些加工肉品往往含有亞硝酸鹽作為防腐劑與保色劑,鈉含量與添加磷也特別高。研究顯示,加工肉攝取與CKD風險正相關。
手搖飲與含糖飲料
台灣的「手搖飲文化」舉世聞名。珍珠奶茶、黑糖鮮奶、果汁飲料,看似滿足口腹之慾,卻隱藏著大量的糖分。含糖飲料會增加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進而傷害腎臟。
洋芋片與餅乾零食
辦公室下午茶、看電視的零嘴,許多人習慣抓一包洋芋片或餅乾。但這類食品往往鹽分驚人、熱量高、毫無纖維與營養。長期食用會加劇高血壓與腎臟負擔。
罐頭食品
不管是午餐肉罐頭、沙丁魚罐頭,還是濃湯罐頭,方便保存是它們的最大優點。但這些罐頭的調味多半鹽分高,部分還含有磷酸鹽。台灣的 Total Diet Study已經指出,加工食品中的磷是腎病患者的重要隱憂。
速食與炸物
各式速食或便利商店的微波炸雞,是許多人忙碌時的快速選擇。然而,速食不僅油炸高脂,還常常重鹹調味,屬於典型超加工食品,與腎功能下降有密切關聯。
加工乳製品與奶精飲料
許多早餐店的奶茶、調味乳,甚至「三合一咖啡」裡,往往含有奶精、糖漿或其他加工乳成分,這些都屬於超加工食品,除了含糖量高之外,也可能帶來額外的添加磷。
調味粉與即溶湯包
很多家庭煮湯、煮火鍋時會加「高湯塊」或「即溶湯粉」。這些調味品往往含有高鈉與添加劑,經常食用會大幅增加腎臟負擔。
工廠製蛋糕與糕點
現代人下午茶少不了甜點蛋糕,但這些蛋糕多半含大量糖分、奶油與氫化油脂,不僅傷心傷血管,也會誘發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間接影響腎臟健康。
人工甜味飲料或「低糖」飲品
有些人以為喝「無糖可樂」或「低糖飲品」就比較健康,但其實這些人工甜味劑飲料仍屬超加工食品,長期食用還是對腎臟構成風險。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