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韓應對關稅戰,台灣雖有巨大貿易順差,但台美產業具有互補性;而韓國產業與美國是競爭性高於互補性。面對關稅戰的考驗,台灣的經濟韌性顯然高於韓國,具有長遠的發展潛能。(路透資料照)
川普關稅戰的重大衝擊下,台灣今年經濟表現依然亮眼,超越其它亞洲小龍。最近南韓媒體報導,今年南韓人均GDP預估為三七四三○美元,不及台灣的三八○六六美元,是二十二年以來台灣GDP再度超越南韓。此外,台灣贏的不只是人均GDP,創新高後的台股市值、八月出口額五八四.九億美元,都超越韓國。台、韓是運動比賽的宿敵,台灣球迷一直有「好想贏韓國」的心願,如今在經濟賽道上,台灣人似乎可以自豪吶喊︰「台灣贏韓國了」!
台灣在部分經濟領域上領先韓國,是一項重大的成就,但這是一時的現象抑或長期領先的起跑點?目前仍難評估,但檢視台、韓各個階段的競爭過程,尤其幾個關鍵轉折︰二○一四年台灣與中國的服貿協議未過、二○一五年中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及二○一八年美中貿易戰爆發等重要時間點,對於台灣的未來發展應該可以得到一些啟示。不必諱言,從蔣介石政權流亡來台時是一窮二白,台灣早期經濟發展可謂得利於韓、越兩場戰爭,尤其韓戰的剛性需求,為鄰近的台灣帶來經濟成長的龐大動能。而台灣經濟發展初期一直領先韓國,到了一九八○年代末期台灣人均GDP約一萬美元,韓國約六千美元,台灣可說完勝韓國。但是在一九九○年代,台灣的勞工、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漲,加上中國改革開放的磁吸作用,台企大量西進,使台灣經濟停滯,產業被掏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二○○三年人均GDP被韓國超越,從此差距不斷擴大,最大差距是台灣落後韓國一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二○一四年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兩岸服貿協議胎死腹中,韓國則在二○一五年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當時自由貿易與區域經濟整合是全球主流趨勢,且中國經濟正快速崛起,因此台灣未通過服貿協議,被批評是「鎖國」,而韓國則被樂觀看待將可藉由關稅優惠搶佔中國市場,因此許多相關研究報告的結論,就是台灣經濟沒救了,韓國將維持遙遙領先地位。
確實,韓國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短期看來,似乎得到好處,但太陽花學運的論述顯然可以適用於中韓自由貿易協議,此一FTA成為中國過剩產能傾銷韓國的便捷管道,導致原本是韓國對中國大量順差局面逐漸變成逆差。尤要者,包括中國觀光客、中國內需市場等經濟籌碼被中國武器化,三不五時對韓國進行政治勒索,成為韓國經濟常態發展的重大隱憂。更重要的是,二○一八年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今年更以「對等關稅」之名對全球貿易夥伴發動關稅戰,重要的改變乃是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化幾乎被宣告死亡,未來的國際經貿關係將以國家戰略產業與地緣政治為建構要素。整個世界不但在政治上分為自由世界與邪惡軸心,在經濟上也分為非紅供應鏈與紅色供應鏈。在此趨勢下,台灣急速降低對中貿易投資,並提升對美貿易關係,成為正確的抉擇。反觀韓國一直游移在「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之間,反而兩邊受壓,變成了美中夾擊的對象。
其實,進行台韓經濟優劣比較,過去的起伏固然可以作為依據,但是現在如何因應川普的關稅戰,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川普二.○是其第一任的進化版,特別的是在貿易戰上,川普一.○鎖定中國,降低中國在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上的風險;到了川普二.○,則是以讓美國再度偉大為願景,重點在於全球安全不能由美國獨自擔綱,必須所有夥伴一起分擔責任;在經濟上,推動美國製造業復興,才能消弭龐大的貿易逆差與國債。因此,關稅戰在川普眼中,並不分敵人或夥伴,而是要求所有對美有龐大貿易順差的國家,必須付出高關稅,或者對美國有重大投資,協助美國製造業再起。
台灣在關稅戰的談判,進度似乎不及韓國,日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透露,美國即將與台灣達成重大的貿易協議,顯然是一個正面的訊號。而且,台灣對美順差去年雖有七三九億美元,今年大約會突破千億美元,但台灣的順差「內涵」,在資通訊產業與AI產業爆發的剛性需求,大抵是關鍵零組件與先進晶片,係提供蘋果等美國大廠組裝成為終端產品銷往全世界。其中大部分的利潤,屬於美國大廠所有。因此美國自台灣進口愈多這類商品,看似造成更大的逆差,但美國大廠卻因此賺得更多,因此台灣對美談判,應將台美貿易實際狀況讓美方了解,並提出協助美國半導體製造再度崛起的具體作法,或可大幅降低關稅戰的衝擊,甚至像美中貿易戰一樣,成為贏家。而韓國與美國談判則陷入僵局,韓國內部在提供三五○○億美元,或不如接受二十五%關稅之間,出現重大爭議。
總之,台韓應對關稅戰,台灣雖有巨大貿易順差,但台美產業具有互補性,美國若欲復興半導體,少了台灣的協助,勢必事倍功半;而韓國產業與美國是競爭性高於互補性。故而,面對關稅戰的考驗,台灣的經濟韌性顯然高於韓國,具有長遠的發展潛能。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