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恥--顧炎武
2012/01/24 22:57
瀏覽2,38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五代史馮道傳最後的評論寫到:「『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
條主線;這四條主線撐不起來的話,國家就滅亡了(四維撐起國家
這頂帳棚,四條主線撐不起來的話,帳棚就失去遮蔽空間的功能了
!)』管仲這些話說得真好啊!
禮、義是人群互動的重要原則,廉、恥是建立人格的重要節操。不
懂得廉,就什麼錢都敢拿;不懂得恥,就什麼事都敢做;人的水準
如果是不懂廉恥,那麼禍敗亂亡也就都會來到了!
何況身為國家重臣卻竟然無所不取,無所不為;那麼天下豈能不亂
?國家豈能不亡呢?」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然而禮、義、廉、恥這四者之中,恥尤其最為重要。
所以孔老夫子在講到士子時說道:「(士人)自己的所作所為
要有格調。」孟子說道:「人不可以不講究恥。對自己沒品的
做法感到羞愧,那就不會再做出丟人的事情了!」孟子又說:
「羞恥心對人很重要啊!滿嘴胡說,隨意承諾的人談不上什麼
自我要求。」
孔、孟兩位賢人這麼樣的重視恥的原因在於:一個人不懂得廉
,以致於做出違背禮義的行為,原因都出自於無恥(欠缺自我
要求)啊!所以士大夫(管理階層)的無恥叫做國家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我觀察周朝之後,世道衰敗,人們拋棄禮義廉恥,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然而松柏大雪天並不落葉,公雞風雨天一樣啼叫----舉世皆醉的時候,本就不是沒有獨自清醒的人。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最近讀顏氏家訓,書裡提到:「齊朝一個小官曾經跟我說:『我
一個兒子,年已十七,能寫公文。教給他鮮卑語和彈琵琶,現在已
經會一點了;用這兩種本事來服侍大官權貴,無人不愛哪!』聽完
他的分享,我低著頭沒回話。
怪啊!這個人教自己的兒子諂媚討好異族壓迫統治者!若是這樣能
夠得到官職,我也不願你們這樣做!」
哎矣!顏之推不得已,在異族政權手下任官謀生,還發出這樣的不
平之鳴,有《 小宛 》詩篇作者不願忘本的心意;現今那些糟蹋自己
,巴結滿洲人的傢伙,心裡能不生愧疚嗎?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