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36. 慈悲智慧 大愛人生
2011/01/11 08:59
瀏覽51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以下為2010年5月28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413-101.jpg
20100528-1.jpg

人間最美的是什麼,那就是「愛」--「無私的大愛」,這就是最美的。

要如何表達出了那分的愛?佛陀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我們「以慈導悲,以悲啟智,以智顯慧,以慧等觀」。


imga40d8fbeecbf76327540e6eecabbac38 

以慈導悲
以悲啟智
以智顯慧
以慧等觀


好像幾個字而已,我們若是要用它,也不是那麼容易。不過,我們若能夠達到這樣的道理,那是心中就時時有愛;那種待人接物,我們就能夠很圓融自在,這就是叫做「大愛」,這就是表達人生最美的境界。

常常對大家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只要人群能夠平安,世間一切能夠調和,人人能夠幸福;我們願意去付出,這叫做「無緣大慈」--不管那些人是什麼人,和我們一點緣故都沒有,但是,我們至誠就希望他們能夠幸福。

幸福不只是指人,包括了在天地之間,乃至於在敬天愛地,還有在地上萬物…所以這分的慈是期待能夠調和,這樣就能夠天下萬物一切順調,這就是福。

在這個天地萬物之間,要如何能夠造福呢?那就是要引導出了「同體大悲」,因為天下一切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常常在說:「與天地共生息。」那就是「同體大悲」。

所以我們若有這個「悲」--「大悲無怨」。我們若是無悔、無怨,我們還是同樣一個願意,與我們無緣無故的人,我們也要愛他。

在普天之下,我們所住的才這一點點的土地,但是我們所關懷的,是天底下的大地,天底下的萬物。所以「悲」和我們共為一體,哪一個地方受傷,我們都會痛,所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忍地球受毀傷,不忍人人受苦難。

所以這種的大慈悲,這樣遍行在普天下。想想看,這是不是要有智呢?這智要從哪裡來?從悲心來。

你要如何,將你的心打得那麼開闊。要如何呢?不只是想得到,你要去投入,這「智」就是「分別智」--「要用什麼方法投入讓他能夠調和?要以什麼方法使他能夠幸福?」「萬一有苦難,要用什麼方法能夠拔除他的苦難?」把那分的苦難和我們的心,連結在一起。那些苦難和心連結在一起,才能夠去付出,這必定要以「分別智」。

所以我們若是人間「世智辯聰」,這沒有用;所以我們就要又再「以智顯慧」。有了「智」能夠分別人間--「是長、是短?是青、是白?是愛、是恨?是情、是仇?」這些東西的源頭是從何而起?會造成了人間這麼多的不調和,會造成了人與人之間,這麼多心靈的坎坷。

世間的混亂到底是如何,以「智」去分別,然後就是顯出我們的「慧」;所以「慧」才能夠回歸了「慈」與「悲」。你若慈悲沒有「分別智」,也沒有辦法去顯發出你的能力。但是光是有那個能力分別,還是要再顯出了我們最美,良能最大的那個包容,那就是「慧」。

「以慧等觀」--因為我們有這個慧,所以我們才有辦法,將天地萬物回歸於一。

「智」是將一散播成為萬法差別;就是因為有「慧」,我們才會跟萬法歸 一。人和天地,要如何共生息呢?要如何共一體呢?那就是要有慧!

所以「慈、悲、智、慧」,這麼簡單的四個字,其實包含了天下的道理,全都含藏在這裡。所以我們要記得「以慈導悲」--慈就是給人幸福,甚至普天下幸福。那悲就是拔除了天下的苦難,完全沒有苦難,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慈悲是多麼美,但是必定要有智慧!我們若沒有智慧就會偏頗掉。所以慈悲,有時候我們要去發揮慈悲;在很急難的時候,要智慧走在前面;有時候這個事情過了之後,我們要慈悲走在前面,那智慧跟在後面,就像是這個「福慧兩足尊」。


佛陀叫做「大覺者」,他是福慧具足。「福」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福、慧兩足就是如同人的兩隻腳;我們一個人有兩隻腳,兩隻腳要走路,也要一前一後才能走出去。同樣,慈悲 一隻走出去,智慧又緊接著要走出去;再又是慈悲、智慧,慈悲、智慧。這就像是一個人兩隻腳,慈悲智慧平行,前後這樣踏步出去;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完全成為福慧雙修的人生,這樣才是圓滿的覺悟。

所以眾生,我們要知道都是平等--「眾生平等」,到底哪裡平等?和佛平等,我們同樣也是本跡無二。

因為雖然佛陀,他稱為「福慧兩足尊」;我們呢,我們人也是一樣有兩隻腳,一樣含藏,我們有這個含藏的識。

所以說:「大喜大捨濟含識。」就是在這個本性。「含識」就是本性,本性是眾生與佛都平等的。那怕是佛陀顯跡來人間;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他在印度迦毗羅衛國出生,貴為王子,但是這位王子,一樣他有生老病死;那怕是成佛,同樣八十歲入滅,這就是叫做「跡佛」。

他在人間同樣是父母的孩子,同樣在人間的生活,同樣在天地之間。他有他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特殊,不是在皇宮享受,不是在權力地位爭奪;他是把這分的愛奉獻出去,希望能夠改除了人間不平等,希望能夠造福人群,跳脫出了這個心靈的煩惱,所以他才去修行。

他覺悟了,覺悟之後,他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的佛性。」發現到了,原來天地之間啦,萬物眾生就是與佛同等的本性。所以這個「本」字,就是無始以來天地萬物具有的。

所以「跡」,就是這個一段時間,世間現出了有這樣的人;曾經有過這樣的東西,有這樣的人與物與事,這叫做「跡」。

所以「本跡無二」。你也有佛性,我也有佛性,人人有佛性,所以本跡無二,法性空寂。


img38bd32a4e29d598db68713642dfbd654 

眾生平等
本跡無二
法性空寂
隨緣遍行
圓融一如
真俗不二


其實佛性在哪裡?「來,拿給我看看。你也有、我也有,在哪裡?」拿不出來!空寂啊!

無論世間有什麼樣的事情,總是這種的法性,也是這樣靜靜地過。我們剛才所聽到的--「喔,火車!往哪裡去了…」這個聲音從哪裡來的?有聲音嗎?有嗎?拿來給我看看。過去了嗎?靜下來了嗎?環境本來是靜的。看,就是火車;有跡, 因為它這麼過去了。

有沒有?有啊!現在呢?過去了。過去,是不是就靜下來了呢?靜了,所以這叫做「法性」。法性本具,本來就是空寂。

儘管剛才的聲音過去了,問你們說:「剛才是什麼聲音?」大家心裡知道是什麼聲音嗎?什麼呢?叫做火車。

怎麼叫做「火車」呢?你進到裡頭坐,有冷氣啊,哪有「火」呢?怎麼會叫做「火車」呢?當然就有它源頭的道理在。

很早很早以前,火車就是要靠燒煤炭,它就要把火點燃,那個煤炭的熱能再來帶動火車,這樣叫做火車。我們現在應該幫它改名嗎?要改成什麼名字?當然還有很多名字可改,同樣的功能就是ㄧ個交通工具。它能命成很多名字,這也是要「智」;這個智又是在哪裡呢?還是拿不出來啦。

世間很多的「名相」,這些名相不離開「法性」。那法性本來空寂,那形相就有很多紛紛擾擾。很多的事情,你根本無法提出它的形,和它的名稱。

若是向一位日本人問:「你什麼時候來到台灣?」他用日語回答:「きのう(註:通用拼音:kinou:昨日)。」是什麼?きのう(註:通用拼音:kinou:昨日)是什麼?我們聽不懂。你若是問一位大陸的人:「你什麼時候來到台灣?」「昨天(通用拼音:zuo tian)。」昨天(通用拼音:zuo tian)是什麼?問台灣人說:「你什麼時候來的?」「昨天(通用拼音:za ang)。這三個名詞,你知道是什麼東西?就是昨天;統統叫做昨天。不過呢,天下這麼多不同的語言。

其實昨天長什麼樣子?就昨天啊!「昨天?你拿出來給我看?」「沒有,沒有形,就是昨天啦!」「有啦!昨天發生很多事情。看,天下這麼多事情,怎麼會沒有?」你看,人生就是這樣,很有趣。

我們能夠來人生走一趟,只要你用智慧去分別人間事相,智慧能夠分別;但是我們能夠發現到,這個分別,形形、色色,天下萬物,但是回歸回來就是法性空寂,這就是慧!


我們若能夠知道:「眾生、佛,都是平等。天地萬物都是有它的性能效用。」若是這樣,我們就能起尊重心,我們自然對人與人之間,沒什麼好去計較。若是彼此排斥,世間只有我們一個人,這種的人生,哪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人來到人生,就是為了眾生,為了人與人共住。開始時我們不懂,我們也要趕緊求法,把法用在我們現在的身上;在我們的身上身教、言教,身體力行,要來啟發人人,和我們有同等的法性。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要很尊重;尊重傳法給我們的人,我們還要再很尊重、愛護,後來能夠傳法的人。

這就像是世俗人說的:「應該孝順父母,因為我們是父母生的。」「應該疼惜子女,因為子女是傳承我們血統的人。」所以這和這樣的道理一樣。生命、慧命,我們要懂得珍惜,這全都是在法性裡中。我們若想得通,若能夠透徹,自然我們在這人間,就能夠隨緣普遍。

隨緣普遍我們才行得通,要不然人間計較很辛苦。所以「圓融一如,真俗不二」。

我們若能夠在這個人間道上,懂得「以慈導悲,以悲啟智」,那又能夠做到「以智顯慧,以慧等觀」,有了這樣的「平等觀」,自然我們能夠和天地萬物,融會一起,我們自然就是與天地共生息,自然你就會付出了那分的大愛無私。

那分大愛無私,就能夠真的非常親和;很親、很和,和天下人人很親,真正非常和氣。你想,能夠與人人很親,與人人很和氣,這個人美不美?很美!

各位,學佛,其實你若要去用心,道理是很簡單啊!如慈悲喜捨,我們就有很多的道理可以去體會;所以說「無量義」,只要圓融一法,就是能夠擴為無量。這就是我們要去發揮的智慧,所以大家要好好多用心。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