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達摩二入四行觀----理入(下)
2008/10/24 20:51
瀏覽1,22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達摩二入四行觀 

惟覺法師開示 

理入(下)
  很多人認為打坐時面對牆壁就稱為壁觀,這是錯誤的解釋。這念心能保持不動,才是壁觀。「觀」是觀照、注意、覺觀。「壁」是這念心像牆壁一樣不動,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打了瞌睡,馬上動一動,這就是觀;瞌睡來了,告訴自己絕對不再打瞌睡,知道不再打瞌睡就是觀。這念心始終保持不動,不起心動念,不打瞌睡,這就是凝住壁觀;睡覺時能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也是凝住壁觀。所以,不是一定要面對牆壁才叫壁觀。

  「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這就是中道實相觀。無自無他就是不生分別,沒有自己,也沒有對方。有了自己就有我相,有了我相就有人相,有人、有我,妄想分別就產生了。所以,無自無他就是通身放下,親也好、冤也好,愛、憎、是、非都好,總之,都不起心、不動念。

  不但無自無他,還要凡聖等一。有的人說:「我現在是薄地凡夫,怎麼敢修禪法?這是上根利智人所修。」這種觀念就不對了。始終認為自己是凡夫,認為凡夫之外還有聖人,如此就凡聖對立,這念心又起了分別,又成了相對。凡聖等一,所以打坐的時候,即使佛來摩頂、授記,不要理它;看到魔鬼來了,也不管它,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做凡想,不做聖想,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就是凡聖等一。

  這念心怎麼說是凡聖等一呢?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這念心了了分明,這是什麼心?聖也不是,凡也不是,凡聖等一,凡聖都在這念心中。這念心起了分別,起了妄想,就是凡夫;這念心如如不動,聖也不想,凡也不想,就是凡聖等一,平等不二。

  明白了這個道理,還要「堅住不移」,這就是修行。所以九住心中,第一是內住,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就是內住。第二是續住,堅住不移,就是續住。繼續保持這念心就是「堅住」,堅住正念。移是移動;不移,不能有絲毫的分別。打坐的時候,忽然想到佛經的道理,這就是移;不但佛經不能想,連佛都不能想,為什麼?因為這念心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就是佛,假使另外再去求個佛,就是頭上安頭。

  所以,堅住不移,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起了第二念就是移。心一打妄想,一起心動念,就是移;不起心動念,堅住不動,就是不移。打坐時想到貪、瞋、癡,就移到三塗惡道;想到五戒,就移到人道;想到十善,又移到天道;堅住不移,這念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解脫,就是淨土。
「更不隨文教」,這就是頓悟自心的一種方便法門。假使坐在這裡,忽然想到經教上的道理,這就是隨了文教。不隨文教即不思惟經教,不誦經、不持咒。持咒、誦經就是文教;想空、想假、想中,都屬於文教。這念心絕對不動,不落文字,不落言詮,不起心動念,就是不隨文教。禪宗祖師所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也不理、魔也不理。

  「此即與理冥符」,這念心冥冥中與這個道理相應、相符合。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不二就是理。什麼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真如實際、真如法身之理,就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這是什麼境界?「無有分別」,沒有一點點分別。一念不生,哪裡找分別?等於《中庸》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一起就有分別,不發就沒有分別。等於六祖大師對惠明上座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這念心一想到善、想到惡,就是分別;現在這念心善也不想、惡也不想,也不打瞌睡,「寂然無為」。「寂」是不動;「然」是了了分明。不但不動,而且要了了分明,才真正是無為。這些都做到了,「名之理入」,與真性之理相契。這是第一個步驟。假使我們對這個道裡不知道、不相信,沒有在這裡用功,要想入道是不可能的事,甚至連方向都摸不著。明白這個道理,並且產生百分之百的信心,又能在日常生活上不生分別,寂然無為,就是無上深妙禪,這就是理入。

【中台世界】>>師法語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