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男子是七寶身,女子是五漏身(五種,五漏身),是否表明女眾修行難度比男眾大?
2015/06/03 08:51
瀏覽81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男子是七寶身,女子是五漏身(五種,五漏身),是否表明女眾修行難度比男眾大?

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問:有人說,世尊在經典當中,曾說男子是七寶身,女子是五漏身(五種,五漏身),是否表明女眾修行難度比男眾大?

答: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個時期,女眾在從前受社會限制非常嚴,不但很少有機會學佛,連讀書的機會都很少。印度的階級觀念比中國更嚴重,女子修行沒有道場,所以女子修行比男子困難得多。

  難與易真正的因在教理。從前出家男眾天天聽佛講經說法,這機緣多難得。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男眾跟他行,女眾也能樹下一宿嗎?也能日中一食去托缽嗎?不行。所以,最重要關鍵是對佛法的了解、通達與覺悟。現在不一樣,現在我們可以用電視、網路、光碟,在家裡關起房門就可以聽、就可以學習,不一定要到現場。總而言之,對於教義教理要通達、要了解。經教就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對真相愈了解得清楚,愈明白,就愈容易放下,你就不會再執著。知道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就是個緣。緣聚緣散是正常的,有聚一定有散,你何必那麼執著?聚也歡喜,散也歡喜,這就是正常的,決定不要在這裡起分別執著。

問:現在國內很多同修想閉關念佛,請問:閉關念佛道場的環境與管理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是否可以自己在家閉關念佛?應具備哪些條件?如何護持在家閉關念佛者?

答:閉關在佛門自古以來就有。但你要曉得為什麼要閉關?我初出家時,有居士願意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供養我去閉關。帶我去看環境,我看了非常喜歡。我就到台中去向老師報告,老師就把我呵斥了一頓,他說:趙州八十猶行腳,他為什麼不去閉關?這一問,我就答不出來。

  修行要參學,你閉關,離開了老師,離開了同學,你怎麼學?所以閉關是學問成就了才有資格閉關。在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講,大開圓解;在淨土講,得理一心不亂。到這種境界,他畢業了。畢業為什麼去閉關?因為沒有人知道他,沒有人去跟他學,那怎麼辦?向大家宣布:我閉關!閉關這個人就是真正的好老師。所以有什麼疑難雜症都到那裡去請教,到他那裡叩關,是這麼回事情的。如果答不出來,那門打開,沒資格閉關。我們才曉得閉關不是簡單的事情。閉關對自己來講,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自己不斷向上升這是閉關真正的意義。

  第二種情況就是沒有到開悟的程度,也沒有得一心不亂,也有個理由可以閉關,那就是名氣太大,找你的人太多了,簡直沒有辦法修行,那就只好躲起來宣布閉關。學習決定不能離開老師,不能離開同參道友。老師是指路,同參道友經常在一起切磋琢磨,你才會有進步!你要把這個緣統統都斷掉了,一個人跑到房間叫孤陋寡聞,那怎麼會有成就?

  從前念佛可以不要聽經,現在念佛要聽經,什麼原因?就是現在社會比從前要複雜。我們對經教沒有基礎,會懷疑、夾雜,這樣就把功夫破壞掉。所以現在我們很多念佛堂,我都要求他們每天至少要聽四個小時的經,念十個小時的佛。聽四個小時經,很多的煩惱習氣障礙一聽經就化解了。真正是萬緣放下的人,可以不要聽;他放不下,那放不下,聽經對他就有很大的幫助。

  (節錄自21-321學佛答問)

 

倫理道德:家庭的意義是什麼?

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因為家,所以中國人自小就培養一個沒有自私的觀念,如果這個小孩自私,將來一定是家破人亡。小孩從小要培養他一個什麼概念?家的概念。我一生到這個家庭,為家庭服務,榮宗耀祖,光大門楣。這一家我都要照顧,不能只照顧父母,我父母上面還有父母,祖父母,還有曾祖父母,還有高祖父母;父母這些兄弟,這枝枝葉葉的就很多了,親兄弟、堂兄弟、從兄弟,人多了,統統是一家人,統統要照顧。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你所賺的錢,除了自己生活,那是在外面,不在家鄉,別的地方做生意或者做官,收入除了自己家用之外,那個錢要歸公,要交到家裡來,由家統籌發展事業。在那個時候多半都是買田地、買山林,所以田叫恆產,它永遠存在的。房屋會毀掉,田地不會,所以有土就有財。多半是買田地,種糧食,山林種樹木,這都是家裡的收入。

  家庭負責教學,育幼教學,學生是家教出來的,家負責養老。所以,中國人要落葉歸根,你在外面工作,外地做事情,到退休年齡,下來了,回到老家養老。中國人一生最快樂、最幸福的是老年,老年沒有一個不尊敬你,沒有一個不愛護你。現在世界最可憐的是老人。在從前,中國最幸福、最快樂是晚年,天倫之樂。養老多半在哪裡?老人活動中心是祠堂,祠堂裡面就是茶館,到這裡面下棋,琴棋書畫都有,你喜歡哪種都行。也有說唱、藝術、表演,老人上台講講故事,講講他的經驗。晚輩,就是學生,學校也在祠堂,下課的時候休息幾分鐘,小朋友來聽,聽講故事。你說這一家人老小多和樂,真快樂!一點都不寂寞。現在老人多可憐,一生為社會奉獻,到晚年社會給他什麼回饋?在從前,一生我是為家,所有我的一切都奉獻給家,到晚年的時候家庭回饋,家庭讓你晚年幸福快樂。而且對你非常尊重,家裡有什麼大事都請你來做顧問一樣,大家來看看這個事業該不該做,有發言權。外國不知道,中國沒有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五二五集)2012/9/21 檔名:02-037-0525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423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