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和吃錯油及慢性發炎與很多疾病有程度不一的關聯近年已經發現動脈硬化的主因,其實源自於血管的炎症。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前,人們都認為膽固醇會堵塞血管,促進動脈硬化,進而提高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風險。但是二零一零年日本脂肪營養學會卻發表了「血液的膽固醇值愈高,就愈健康長壽」的學說,顛覆了至今「膽固醇對身體不好」的常識。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89615159
膽固醇值愈低則死亡率愈高
這項調查的觀察數據是以17萬人為樣本,藉此驗證死亡率與總膽固醇之間的關係。調查中取總膽固醇值「不滿160的人」與「160以上、未滿200的人」比較,結果發現前者男性的死亡率為後者的1.6倍,女性則高1.4倍;再拿「200以上的人」與「160以上、未滿200的人」比較,發現女性的死亡率差不多,「200以上」的男性死亡率又低了些,由此可觀察出膽固醇值愈低則死亡率愈高,也就是說,透過這項調查可以發現,膽固醇值愈高的人就愈長壽。此外也有報告指出,總膽固醇值偏低可能提升罹癌的風險,尤其是肝癌或胃癌等。儘管如此,代表健康的數值仍會依飲食習慣、年齡、本身是否患有疾病等條件而異,所以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因此每個人都必須了解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態。膽固醇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膽固醇屬於脂肪之一,每個人每天所需的膽固醇量為1000~1500mg。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從食物中攝取出來,剩下的三分之二則是由肝臟與腦部負責生成,再藉由血液傳輸到全身上下,成為合成細胞膜的材料。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89615159
膽固醇可成為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材料
此外,膽固醇能夠分解脂肪與蛋白質,整頓腸內環境,使腸道更容易吸收脂肪。另外還可成為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的材料,提升女性荷爾蒙、男性荷爾蒙、抗壓性等,擁有五花八門的功能。人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是由肝臟製造的膽固醇,會附著在血液上運輸到全身,並製造出細胞膜。人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則能夠清除附著在血管上的老舊膽固醇,再將其運輸到肝臟。雖然這兩者的運輸方式不同,但是其實還是同一種物質,所以並沒有分什麼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視為壞蛋呢?主要是因為,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多,多餘的部分就會累積在血管內部,很容易引發動脈硬化。但是近年已經發現動脈硬化的主因,其實源自於血管的炎症。(本文摘自/吃錯油當然容易生病/世茂出版)
http://imgcld.yimg.com/8/n/AF02979399/o/101104081164313869579130.jpg
三酸甘油脂過高或膽固醇過含量過高,均稱為高脂血症。高三酸甘油脂及高膽固醇均為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若過量堆積於血管壁,將會導致動脈硬化,引起動脈血管疾病。
三酸甘油脂若太高(大於1000 mg/dl),更會增加急性胰臟炎的發生率。在學理上也發現,三酸甘油脂升高,大都會併發高密度脂蛋白(HDL)過低(HDL為好的膽固醇,其功能為將血壁周圍的膽固醇攜帶到肝臟中代謝,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而三酸甘油脂高,高密度脂蛋(HDL)低的病患,其冠狀心臟病的發生率將會更高。
造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之原因:
1、代謝異常:如肥胖,糖尿病控制不佳,甲狀腺機能過低,慢性腎衰竭,腎病症 後群,阻塞性肝臟疾病,急性壓力。
2、飲食異常:例如飲食中脂肪過多,飲食中糖質過多,高熱量或煙酒過多。
3、藥物:例如:Thiazide類利尿劑,β-腎上腺阻斷劑,皮質類固醇,維他命A 酸, 雌激素,膽酸調節劑W腺阻斷劑,皮質類固醇,維A.。
如何降低三酸甘油脂
1、控制體重可明顯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濃度。
2、多採用多醣類食物,如:五穀根莖類,並避免攝取精製甜食、含有蔗糖或果糖的飲料
3、可多攝取含ω-3脂肪酸的魚類,例如:秋刀魚、鮭魚、日本花鯖魚等。
4、不宜飲酒。
5、控制油脂攝取量,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及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
6、烹調宜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滷等方式。
7、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8、常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全穀類。
9、烹煮食物以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如紅花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含最高的亞麻油酸 。
10、限制每天不超過兩罐酒精飲料,適量之酒精約20-30公克。
11、適當運動除了讓我們身材好,更能增加健康,降低身體脂肪量。
不理會它後果會怎麼樣?
偶發性的 ,就不會怎樣 , 只要注意飲食和多運動就好了 , 要追蹤檢查 , 如經常性 , 那就容易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或中風。 食療保養法 :
1.早餐吃一碗燕麥粥 每天早餐只吃1碗燕麥粥,持續一段時間就可使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降低,高密度膽固醇上升。燕麥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能在腸胃道中阻止膽固醇及脂肪的吸收,因而達到降低血中脂肪及膽固醇的效果。
2.每天常吃碗豆類
豆類都是安全有效的降血脂肪及膽固醇的食物,每天要常吃碗豆類,可以在短時間內使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降低。豆類食品含有多種降膽固醇的有效成分,其中最主要的物質要屬豆類中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
3.平常多吃大蒜
平常多吃大蒜,持續一段時間就能使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下降。大蒜不論是生吃或熟吃,在降膽固醇效果上都非常的好,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可以直接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而達到降膽固醇的功效。
4.每天吃半個生洋蔥
洋蔥是價廉物美的保健食品,每天只要吃半個生洋蔥持續一段時間,就能使血中的高密度膽固醇濃度增加,並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洋蔥以吃生效果較好,煮得越久降膽固醇的效果就越差。我的習慣用洋蔥炒蛋每天早上吃。
5.以橄欖油做為食用油
橄欖油可降血中低密度膽固醇,也會讓高密度膽固醇上升,能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最佳的保護作用。選擇用冷壓方式萃取出的橄欖油最佳。
6.每天吃酪梨或蘋果一個
酪梨中所含的脂肪是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對人體非常有益處。蘋果含有豐富的果膠,有降膽固醇的功效。每天吃ㄧ個。
7.有機會多吃清蒸鮭魚
鮭魚含0mega3脂肪酸的量非常高,如果用烤及油炸的方式,容易造成脂肪酸變質,所以最好的吃法是清蒸。此外,吃鮭魚也可以讓血中的三酸甘油脂下降。
8喝薑湯或早上吃生薑片(每天4 ~ 5片 嫩薑)
將曬乾的薑磨成粉沖熱水喝下,薑中的成分「生薑醇」及「薑烯酚」可使高血脂病患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下降,而且也可使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的濃度下降。吃生薑最好在早上吃較好因在晚上吃常會有興奮的作用而睡不著
9在菜餚中可添加適量的紅麴
紅麴是古老中國的偉大發明,除了用作調味料和釀酒外,它還有降低膽固醇的醫療作用。科學家發現紅麴菌的成分Monacolin可抑制膽固醇的合成,更進一步發現其抑制膽固醇的合成的機轉。
藥物治療
如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存在,醫師會加上藥物,優先降壞的膽固醇,提高好的膽固醇,然後再加上降三酸甘油脂的藥。
建議西醫優先。中醫只重於平常的保養 , 甚至錯誤的在減肥上下手, 殊不知瘦子也會三酸甘油脂過高,故要找專業醫生調理。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89615159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20560&category=%E9%86%AB%E8%97%A5%E7%96%BE%E7%97%85&typ
「慢性發炎」與「老化發炎多項疾病息息相關 2015/05/04
我們都對發炎的現象很熟悉:不小心被割傷或是碰傷時,傷口附近會發紅、發熱並且腫起來。這種現象稱為急性發炎反應,是身體免疫系統對感染或傷口的防禦反應。一連串複雜的免疫細胞會聚集到發炎的位置,釋放出各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對抗有感染性的微生物或是傷口的廢棄物,讓組織可以開始修復;正常情況下發炎反應會慢慢減退。免疫反應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還有一種不同形式的發炎,這種發炎可能是慢性的,會造成全身性的低度反應。因為這種現象會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因此有人將之稱為「老化發炎過去二十年間(特別是近幾年),有大量科學研究探討慢性的全身性發炎,現在科學家認為慢性全身發炎是許多問題的共同解答,特別是與老化有關的慢性疾病。
因此,造成慢性發炎,或是干擾身體對抗慢性發炎機制的因素(包括遺傳、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可能會增加提前老化與相關疾病的風險。另一方面,降低發炎,或是增加對抗發炎不良反應的防禦機制,能夠讓老年過得健康、更長壽。
這項結論來自一項發表於《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三千名英國公務員。研究發現,具有高度慢性發炎反應者(以血液中的發炎指標來衡量),擁有「成功老年」(successful aging)的機率較低,成功老年的定義是身體與認知功能健康,並且沒有慢性疾病。事實上,發炎程度較高似乎會使接下來十年過成功老年生活的機率減半,也與心血管疾病與死亡風險大幅提高有關。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89615159
慢性發炎與疾病 互為因果
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發炎與很多疾病有程度不一的關聯,例如冠狀動脈疾病、癌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以及氣喘等過敏性疾病,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腸道炎等自體免疫疾病。
但是發炎與這些疾病真正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呢?是發炎引起這些慢性疾病?慢性疾病造成發炎?或者兩者只是同時出現(可能是因為造成慢性疾病的因素也會造成發炎)?似乎以上皆是。發炎是某些疾病的成因,同時也是結果,形成惡性循環,這也能說明為什麼疾病會變成慢性的長期問題。
舉例來說,慢性發炎與肥胖和胰島素抗性有相互關係。慢性發炎造成胰島素抗性,而胰島素抗性又會造成肥胖。反過來說,肥胖會使胰島素抗性惡化,提高慢性發炎反應,部份原因是身體的脂肪(特別是包覆內臟的脂肪)會釋放出促進發炎反應的化合物,結果造成發炎、肥胖、胰島素抗性三者彼此互相增強,很容易引發第二型糖尿病。此外,很多會造成發炎的生活習慣,例如久坐不動、飲食不健康,也會造成肥胖與胰島素抗性。
慢性發炎影響致病過程
慢性發炎是一種多變的現象,幾乎影響了人體生理作用與致病過程的各個方面。許多種不同的特化細胞與化學物質,與發炎過程的產生與調節有關;正因為發炎反應如此複雜,所以無法直接測量慢性發炎反應。研究人員只能測量血液或組織中的各種發炎化學指標來代替,主要包括介白素-6、腫瘤壞死因子(TNF)、高敏感C反應蛋白(CRP)、前列腺素與白三烯素(註)。這些物質如果濃度升高,可以作為某些疾病活性的指標(例如腸道炎)。
在心血管疾病各階段 扮演重要角色
多年來,心臟疾病通常被視為一種「管路」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是斑塊累積在血管壁而造成堵塞。但是血管其實和水管大不相同,血管是具有活性的組織,參與複雜的反應。簡而言之,血管內層的細胞會吸收血液中的膽固醇(與其他物質),造成斑塊堆積。人體會將這些斑塊視為一種損傷,將發炎細胞送到血管壁中,產生一連串的反應,最後造成斑塊破裂,並有血栓形成,覆蓋住斑塊。如果血栓剝落或是塞住通往心臟或大腦的血管,就會引起心臟病發作或中風。
目前的研究似乎顯示,發炎幾乎在心血管疾病的各個進展階段,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也會誘發血管中的發炎過程。而肥胖、高血壓、膽固醇濃度異常、吸菸等冠狀動脈風險因子也會讓動脈發炎惡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或腸道炎等發炎疾病,也會提高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
有些能夠預防心臟病發作與中風的藥物,例如 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同時也具有部份降低發炎的作用。阿斯匹靈與其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的機制則比較複雜。用來保護心臟時,會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但這樣的劑量下的抗發炎作用很低;阿斯匹靈的好處主要來自於降低血液栓塞的風險。其他NSAID類藥物則對心臟沒有好處。事實上,有些NSAID藥物,尤其是celecoxib (希樂葆),甚至會稍微提高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如何降低慢性發炎帶來的風險■維持有益心臟的飲食■規律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體重極度過重■不要吸菸■飲酒要適度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89615159
我們要如何降低慢性發炎與發炎帶來的風險?世界上並沒有萬靈的食物、藥物或是治療,不過,許多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也能多少降低發炎反應。
■維持有益心臟的飲食。實驗室中的研究發現,許多有益健康的食物,特別是油脂多的魚類、水果、蔬菜(還有巧克力、葡萄酒與茶)也有抗發炎的作用。也有研究發現,地中海式的飲食方式
可以降低發炎反應(該研究測量的指標是CRP)。反之,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糖與其他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則會促進人體的發炎反應。
■規律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經由各種複雜的機轉降低慢性發炎反應。但是久坐不動或是極高強度的運動,都會促進發炎反應。
■體重極度過重,特別是腰圍較粗者,應該用健康的飲食與運動減重,可以降低發炎反應與慢性疾病的風險。
■不要吸菸,吸菸是強力的發炎成因。盡量避開二手菸。
■如果您曾經心臟病發作,或是屬於高風險族群,請諮詢醫師是否需要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但是請注意,如果您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史,那麼阿斯匹靈療法引起胃出血或腦出血的風險會大過它的好處。如果您有大腸息肉或是家族病史,結腸癌的風險較高,也可以和醫師討論您是否適合使用阿斯匹靈。
■如果您已經在使用醫生處方的statin類藥物,您就更有理由繼續服用,statin類藥物具有降膽固醇及抗發炎的雙重功效。
■飲酒要適度。
■維持充足的睡眠,找出調適壓力、焦慮與憂鬱的方式。去年發表在《健康與社交行為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社交孤立也會提高慢性發炎反應,因此多與人社交互動也會有幫助。
進行CRP檢測
出現發炎反應時,肝臟會製造出高敏感C反應蛋白,簡稱CRP。在各種發炎指標中,CRP受到最多矚目,因為研究發現血液中的CRP濃度升高,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有很強的關聯,即使原本風險較低的人也會受到影響。
這項結果來自數年前的知名研究「JUPITER」試驗,試驗對象是膽固醇濃度正常、CRP濃度較高者。結果發現,這些受試者服用statin類藥物可以大幅降低心臟病發作與中風的風險。Statin類藥物除了減少LDL這種「壞」膽固醇之外,也能降低CRP,顯示這種藥物具有抗發炎的作用。
因此,根據JUPITER試驗結果,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試驗中使用的rosuvastatin(冠脂妥)可用於LDL濃度正常、但CRP較高,且具有至少一項其他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因子的患者。膽固醇治療指引也在去年修訂完畢並公佈,其中提到,如果不確定是否需要進行statin類藥物治療,醫師可以參考CRP濃度與其他數項因子進行決策。
註:美兆特約醫療機構參考國際多項學術論文與研究報告,採以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鐵蛋白、尿酸、同半胱胺酸,做為評估慢性發炎的依據。
(摘自Wellness Letter Volume 30, Issue15, September 2014)
|
|
什麼是膽固醇呢?許多人對膽固醇有不好的印象,認為膽固醇是對身體有害,其實不然,膽固醇是人體維持細胞完整不可缺少的物質。膽固醇乃是存在於人體細胞中的複合脂質,其產生主要有兩個來源,其中三分之一是由食物獲得,經腸胃道吸收進入血液中;另外三分之二是在肝臟合成。膽固醇是組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在維持細胞膜功能運作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膽固醇也是合成重要荷爾蒙的原料,包括副腎皮質荷爾蒙、性荷爾蒙(如雄性激素及雌性激素)以及合成維他命D及膽酸的重要元素。 膽固醇的分類,大致而言,可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兩種。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般視為不好的膽固醇,因為它會附著在血管壁上,過量時便會導致動脈硬化產生。相反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因為它會將膽固醇從週邊組織輸送到肝臟代謝儲存。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越高,則容易導致動脈硬化;相反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若越高,則對動脈血管有保護作用。 究竟血清中膽固醇多少時視為偏高呢?如果總膽固醇大於240mg/dl,便屬偏高,容易產生動脈硬化。另外,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160mg/dl以上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40mg/dl以下時,也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的疾病,如狹心症、心肌梗塞,以及腦血管梗塞等。 如何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呢?大概有以下幾種方法+: 1.食物療法—是治療高膽固醇血症的首先方法,原則上是避免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及控制體重與戒菸。 2.藥物療法—一般適用於三到六個月食物療法仍無法降低膽固醇的病患,市面上有許多這類的藥物,主要為HMG-CoA還原酵素阻斷劑,這類藥物一般都是飯後服用,對膽固醇的降低非常有效。
究竟膽固醇要控制到多少才適當呢?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總膽固醇值要控制到200 mg/d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130mg/dl以下;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則總膽固醇值要控制到160 mg/d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100mg/dl以下。膽固醇越高,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越高。因此,維持膽固醇值在理想的指數是維護健康心臟的必要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