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伯夷,是聖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中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中最謙和的;孔子,是聖人中最合時宜的。孔子可以說是集諸聖的大成的。集大成的意思,就像奏樂時由金(鐘)聲開始,而以玉振(磬)收束。金聲是宣導(眾音)節奏條理的開始,玉振是收束(眾音)節奏條理的終結。開宣眾音,是要智慧並及;收束眾音,是要德能兼智。智慧,譬如技巧;聖德,譬如力氣。就像是射箭,在百步之外,能射到了,是你的力氣;至於射中紅心,那就不只是單靠你的力氣了!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孔子是超級樂迷,曾經聽過一次音樂會以後,沉浸其中,三個月不知肉味。如音樂家聽音樂是用意識的內在感知去聽的「內在聽覺」。並不只是聽覺,而是一種內在的全感覺,是一種內在的通感:包括了視覺、嗅覺、觸覺、味覺。所以孔子用而「耳順」來表示內在感知空間的打開。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46236099
孔子「六十而耳順」的「耳順」與耳朵一點關係都沒有,孔子在說的是意識打開「內在感知空間」的意思。 如音樂家聽音樂是用意識的內在感知去聽的,專業行話叫做「內在聽覺」。「內在聽覺」並不是聽覺,而是一種內在的全感覺,是一種內在的通感:包括了視覺、嗅覺、觸覺、味覺。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46236099
要認識「耳順」是什麼意思?
先要糾正兩點,後人對孔子的誤解
1、孔子最核心的學問,其實不是學問,而是一種心智功夫。這種心智功夫用現代語言來表述,叫做【心智系統轉換】,借用佛教語言來表述,叫做【動態入定】,佛教的是【靜態入定】。
《大學》是一本非常完整的【心智系統轉換】教科書,《中庸》是【心智系統轉換】的重點講解。《論語》是孔子對弟子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點評,以及弟子的學習心得。
2、我們以往對孔子的解讀,都是依照儒家的文本,然後,按照國家的政治需要、社會的道德需要以及個人生活經驗的需要所進行的解讀。孔子的很多思想被解讀得非常的通俗易懂,但是,實質上,都已經不是孔子的本意了。
孔子的這句「十五立志於學,三十而立……」,就是被後人用個人的生活經驗解讀了。但是,解讀到了「耳順」這裡有了很大的費解。
其實,孔子這句話,是在說他自己印證的【心智系統轉換】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5到30歲,是懵懵懂懂的學習階段,這個階段,雖然老師說得每個字都聽得懂,可就是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心智系統轉換】的體驗,很難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因為語言、文字交流的前提是共同的經驗,缺乏共同的經驗,是沒法用語言、文字交流的。
而【心智系統轉換】的學習者,缺乏心智系統轉換經驗,所以學習起來很難。
第二階段:是30歲以後,到40歲之前。
這階段中,孔子突然明白【心智系統轉換】是怎麼回事了,開始真正練習心智系統轉換,屬於找到了門道,這就是【立】的意思。
第三階段分兩個部分,
前一部分是40歲到50歲之前,這個階段,【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已經有了一定的根基,但是,還不牢固,很費經的堅守,這就是【不惑】的意思。
後一個部分是50歲到60歲之前,這個階段,基本完成了【心智系統轉換】,在新的心智系統中已經很紮實了。【知天命】所表達的是「無惑」的意思。
第四階段,也分兩個部分。
這裡重點來講前一個部分「60而耳順」。
一個人心智系統轉換完成以後,處在了一種全新的心智系統中,這個時候,這個人還需要做什麼呢?
還需要做的,就是打開意識的內在感知空間。
耳順,就是意識的內在空間打開的意思。
耳順為什麼是意識的內在空間打開的意思?
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專業的音樂常識。
音樂家聽音樂,與普通人聽音樂,是不一樣的。
音樂家聽音樂是用意識的內在感知去聽的,專業行話叫做「內在聽覺」。
「內在聽覺」並不是聽覺,而是一種內在的全感覺,是一種內在的通感:包括了視覺、嗅覺、觸覺、味覺。
音樂在專業音樂家的意識中,不僅僅是聲音,而是有畫面,有通感的,這也就是貝多芬、斯美塔那失聰後,照樣寫出偉大作品的原因。
我們熟悉的觀音菩薩,也是「看到了音」後,修成了菩薩,所以稱為「觀音」。
孔子是超級樂迷,曾經聽過一次音樂會以後,沉浸其中,三個月不知肉味。
所以,孔子用而「耳順」來表示內在感知空間的打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eqvmag.html
而對於觀音是「菩薩」還是「佛祖」,要以佛經來解釋。 首先要知道的是,」佛」是佛教的宇宙觀中位階最高的覺悟者,根據佛教傳下的不同支派有很多種說法,但是最簡單且直接的解釋,就是「佛」已經超脫輪迴,不必在六道之中流轉。 而「菩薩」一樣超脫輪迴,是僅次於「佛」的果位。2019年10月16日
觀音佛祖」原名「觀世音菩薩」,「觀音」是法號,「佛祖」是
我國民間對佛的尊稱,「觀音」法號原為「觀世音」唐朝時候避
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才省稱的。「觀世音」的意思是看一看、聽
一聽世間人苦惱的聲音,而幫其解脫,「菩薩」就是賢能的人,
「觀音佛祖」、「觀音菩薩」皆為同一人,「觀音佛祖」的由來
有這麼一則故事:當印度伽葉佛的時候,須彌山西有一個興林
國,國王姓婆名伽,年號妙莊,國土廣闊,人民安樂,只苦沒有
兒子,王后竇德連生二女,名叫妙書、妙音,到了妙莊 十八年二
月十九日 ,又生一女,名叫妙善,妙善就是後人所稱的「觀世音
菩薩」。
他原來是仙女轉世,一意要學佛,與大公主和二公主不同,妙莊
王因為沒有太子,想招駙馬繼後,不料妙善立意修行,不肯答
應,妙莊王大怒,便把她囚在後花園,幸虧他母后全力袒護才得
赦免他,又到白雀寺修行,妙莊王想把他逼出來,於是圍寺放
火,但是他竟刺血變作紅雨把火滅了,後用刀斬她也能不死,最
後還是他向天祈禱,乞求一死,免得使父王憤怒,最後被用弓弦
勒絞而死,他魂遊地府,以其慈悲大願,就度了不少惡鬼超生,
閻王恐怕地獄空虛,便送他還陽,三公主還陽後,因得佛的提
示,遂到中國惠州澄心縣香山懸崖洞中修道,九年修成,名為
「觀世音」,那時妙莊王因毀棄佛法,患了不治之症,必須到香
山懸崖洞求不嗔人的手眼才能醫治,待求得妙藥治癒疾病,前去
答謝時,才知道所謂不嗔人就是他的女兒妙善,於是國王也一心
修道,後來也同登淨土。
關於觀世音的由來,有多種傳說和故事,而且不同的時
代,也有不同的觀音形象。從正統的佛教觀點來看,觀世音對
於中國人來說,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神佛;大約是在西元
前六到五世紀之時,佛教在印度創建之後,隨之傳來中國,到
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西元二六五到五八九年),當時由於戰亂
頻仍,中國人因此多半將精神寄託於神佛的崇拜之中,加上漢
代之後,佛教經典大量翻譯進中國,因此有關觀世音的經典及
崇拜,也就愈來愈在民間普及了。
千手千眼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
或稱為「大悲觀音」。根據記載,這種觀音發誓要普
渡一切的眾生,因此長出了千手千眼。最一般的造
型,大部份是左右各有二十手,手掌中也各有一隻
眼,每一眼各配有二十五有;所謂的「有」,是指佛
教三界中的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的環境,包括了十四種
欲界、七種色界,以及四種無色界。
- AI時代來臨,老師與顧問該如何生存與升級?不是比建議,而是提升'轉化力:陪跑力:整合力'這三力,能帶出成果!那麼未來AI越強,我們'挖礦'得到的價值就越高!
- '基隆'人情味濃:日走萬步,途拜三廟,祈神保祐!中餐310小時技巧,學AI課,盼助協 AI田園拾穗翁學校型養生,營生,行善"今生平安喜樂,來生豐盛吉祥"桃花源村.志業!
- Chatgpt:您穿着短袖襯衫和短褲,站在周圍有山和樹的拱形結構鋼樑橋上,很輕鬆自在地說:“站在這橋上,我感受到人生的寬廣和無限可能;讓我們一起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 '星雲說偈'自心佛由於'眾生少信自心佛'才會遍尋佛卻無蹤跡!若能棄'執著'自我警示,自我覺醒,讓自心從貪瞋癡三毒裡脫身,當下就是佛了!
- 維摩詰居士的故事體現了'佛教中在家修行'也能證悟的精神,及超越世俗享樂!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都是追求'解脫,與覺悟',各有所長,如何在迷惑中參考'比較表'!
- 您拜訪多間廟宇並點燈,祈求平安和財富,敬虔期待新的一年得到'眾功能神明'賜福和庇護,展現您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來年必平安順利,福祿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