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層面來看,奧斯汀《理性與感性》就是寫來取笑自己青春期最重要精神食糧的。她認為感性就跟理性一樣,可以傷害別人,也可以替人著想。二者皆是人的天賦,全看人想不想運用,怎麼運用。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8383
理性指的是人會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目的,在各種「侷限」(constraint)底下,用最好(或較好;人是否為maximizer,牽涉到重要而複雜的方法論問題,但與本文之論點無關)的方法達成目標。
兜了一圈又回到老問題,什麼是理性和感性?如果說理性的定義是人會/應該做出「資訊完整時會做出的決定」,那理性、感性最適混合值將會是「角解」(corner solution)--理性值=0。因為我們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資訊,即使掌握部分的資訊都要花費極高的成本,所以追求這種理性反而是「不理性」的,倒不如感性。
http://idv.sinica.edu.tw/kleiber/prose/loveco2.htm
受過壓迫的人,有的人會把痛苦昇華,擷取結晶,幻化成紓解人心的良藥;有的人則是把痛苦深入魂髓,換個形式,繼續折騰其他不幸的人。李安和艾瑪.湯普遜都是第一種人。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5/09/post-1361.htm
「李宗盛 Jonathan Lee【我終於失去了你】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ncert Official Live Video」的副本
知性﹝德語:Verstand﹞、理智或悟性是介於感性、理性之間的一種情感狀態,以腦中具有的知識作聯想對象,同時運用感性邏輯和理性邏輯的思維方式思考的精神狀態。知性一詞,原本是德國古典哲學常用的術語。康德認為知性是介於感性和理性之間的一種認知能力。
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未成年狀態是無他人底指導即無法使用自己的知性的那種無能。如果未成年狀態底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而在於缺乏不靠他人底指導去使用知性的決心和勇氣,這種未成年狀態便是自己招致的。 勇於求知吧!因此,鼓起勇氣去使用你自己的知性吧! 這便是啟蒙底格言。
Read more @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https://www.philomedium.com/quotation/79301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