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這位長者,在我心中就是一個典範。
有一陣子,在扶鸞後與宣講前的一小段片刻,或濟世武駕未開始前,我總喜歡悄悄的走到前庭花園,憑倚綠竹燈下,幽靜獨處。有時動動筆,寫寫發思;最常做的卻是仰觀浮雲,凝望桂月,清風撫面自得閒,聊攫星光半點思。
偶爾,會被突如其來的影動轉移注意力,再次細看,方曉是黃良正師兄。這座前庭,罕有訪客,多半停了車、開了車就走,很少人喜歡在這裡駐足,更遑論望月細思。我看到的他,總是因病體虛,帶著毛線帽的背影;他喜歡背對著人,抬著蹣跚的步伐,找了一個適合他自己、無人驚擾的角落,專注地看著他那一角的夜空。我們都在各自的世界裡沉寂。
他並不是只有在前庭獨處時不說話。常見他兀自一人,緩步穿梭堂內,罕見與人攀談。若見我與先生到來,雙方便是流露出歡喜心的點頭問好,有時他除了點頭之外,還會笑得異常燦爛,這樣子的笑,日後還曾見過幾回。我性亦喜沉默,不好聒言,對人、事不具助益的話,能不開口就不開口。然而有時見人三五成群交頭接耳,為不顯得那麼特異獨行,難免強迫自己入境隨俗,偶爾扮演一下別人。
此時只見他仍是獨坐在椅上,儘管身旁是東一群、西一群交談不斷的人群,他依然可以神態自若,完全不受外境影響的獨坐,不隨處攀緣。當下便知,自己的道行與此人相比仍相差甚遠。
出人意表的是像他這樣可以終日不發一語的人,卻是建築設計方面的高材。南部兩大具足莊嚴神聖相貌的儒堂-鳳邑聖恩堂與觀音堂,在整個設計、策劃、督導上,他都是扮演決定成衰的要角。仗著這個長才,在業界也曾嶄露頭角,意氣風發。沉默剛毅是他行事風格;從不向人讚揚自己的長處,亦不道人短處是他高尚品德。這樣的人在我心裡,早早就是一個典範!
約若2.3年前,我與先生有幾回至師兄家探訪,關心他的身體狀況。師兄的話依然不多,講到投機之處,他卻是望著先生暢懷大笑,靈魂之窗中發出強烈的光彩,這樣的光彩,百千人之中難遇1、2。料知此人雖病體沉重,內在涵養早已不凡。
去年年末,寫過一篇<撫琴>,內容提到:「有的人平常木訥寡言,可以終日不發一語,默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一但奏起音樂,音色便穩如泰山,聲聲到位,八風吹不動;跟著這種曲風走,不容易出錯。」此人正是指黃良正師兄。一回他踩著蹣跚的步伐走入練習室,問了我會哪些曲兒?即興拉起二胡,我伴著他的曲風彈奏清琴。三曲奏畢,少者感到神意輕暢,內懷祥氣,意猶未盡;長者心滿意足,自得其樂,笑得燦爛。那樣忘卻心機,天真無邪的笑容,似乎只有在未經世故的孩童臉上才找得到。欣賞那樣的琴音,既沉穩又流暢,琴聲與人品渾然一體,很希望日後能有機會再跟隨練習。今日,卻得知黃良正師兄已於昨日清晨安然仙逝……。
在堂內,他像是清高的隱士,一個獨來獨往的隱形人,默默地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對於他自己的苦難,未曾抱怨、未曾質疑、未曾罣礙。如今,活在世上的人當不喜歡嘈雜,想要獨處,卻又罣礙自己與眾顯得格格不入時,驀然回首,我想找尋的是那一個戴著毛線帽,不畏眾人目光兀自悠游自在的影子。因為這裡曾有過這樣子的人的存在,在我的心裡印下了一個很好的修道典範,在這一條路上,走得不那麼的孤單,後學很是感激!!
禪瓖記於2015.7.10(高雄.大樹)
附註:
一般修者在世時修煉不圓滿,往生以後會分派到各種「修煉所」再修行。有些修了好幾百年,也不一定能畢業。黃良正師兄已經可以直接到「仙真班」修煉,可知其道行非比一般。其妻謝錦蓮師姐儀表端嚴,面目祥靜,慈待後進,才德兼備;聖凡兼顧,不遺餘力。鶼鰈情深,傷痛難免,有此良夫,直入仙班,亦足撫傷。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吹起了自然風2015/07/13 21:31
靜定心處之人 傳道天命自然奉行
道文相傳清靜心
祝 夏日怡安
璧日自然風,
含思菡萏逢。
荷香風溢起,
碎散綠池中。
烈日中吹來了一陣自然風,
風伴荷香,
倚在清靜的綠池中,
涼心。
感謝大德來訪,留下一陣清風~
祝福 祥靜。
禪瓖 於 2015/07/15 17:50回覆 - 1樓. 心之 (休息)2015/07/12 09:46修身養性是一種提升
不是每個人修身同時修道心
坦然自得獨處卻又不脫離群眾
這樣的心境是難得可貴的
願眾人能在這浮華的環境下
還能保持自己的本心老君言:「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孔子亦說:「寧靜致遠」
喜歡親近那樣的國度,與聖哲同遊。
悠游的感覺如何?
心之大德亦是箇中好手,
以心會心,毋須禪瓖贅言。
對於浮華俗世的一切,
事來則應,事後則風過不留竹影,
如鏡能印萬物,萬物卻難染於鏡…
和而不同。
在此能夠與您交心,
禪瓖何其榮幸!
祝福 平安吉祥!!
禪瓖 於 2015/07/12 14:1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