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歲的他,弘揚佛法,技巧很入時。講佛學,他以EQ作包裝:「學佛即是提高EQ。」凡夫俗子們聽來十分受落。
面對讀書讀餐死的香港學生,他說:「別相信甚麼『愉快學習』,那些口號是騙人的!我讀過不少書,讀書怎可能不辛苦?只能在過程中尋找意義……」
面對哈佛來的交換生,他便講英文:「What is happiness? Health? Girls? (快樂是甚麼?健康嗎?女孩嗎?)……」
作為和尚,衍空很少在廟裡敲經唸佛,他天天在鬧市穿梭,時時講鰦手提電話,比誰都忙。他做的事比較in,去年曾為旅行社帶團到日本看寺廟;今年則與「進念.二十面體」合作搞劇場表演。
這麼落力,全因「做和尚」是他歷盡人世繁華,頓悟後選擇的路,他要在此路上做出一番成就。
富貴少爺仔
衍空生於富裕之家,自小住九龍塘洋房,父親是商人,做股票、地產、出入口生意,媽媽是每天恤髮、穿了漂亮旗袍挽隻手袋去街的少奶奶,孩子由傭人照顧。五兄弟姊妹之中他排行第四,本名譚博文,洋名Gordon。
Gordon小時候沒甚麼突出之處,肥嘟嘟,喜歡看武俠小說。
「小學時期去旺角補習,旺角有很多書局,我買了本《封神演義》,看完覺得好正,再追看《西遊記》,然後看了很多武俠小說。
「因為看得太多,近視不斷加深。我細個有點癡肥,是個四眼肥仔。」
他在喇沙中學讀完中一,成績只屬下游,時值六七年暴動,父親把他和哥哥送到日本神戶,入讀加拿大國際學校。在那個年代,是富貴的留學方式。
「初去時,form one仔,瘟鰦瘟 。記得入學時要考體能,跳高、跑步之類,其中一項是爬繩,一條大繩從二十呎高的屋頂垂直吊下來,你就捉住條繩攀上去,我一呎都爬不上,好坎坷。 「最初英文程度不太好,面對全校鬼仔同學,要學懂生存,有時會打交啦,要保護自己。」
就在「生存」壓力下,肥仔Gordon開竅了,畢業前當上學生會會長,留一頭長髮,是個年輕嬉皮士。他在美國讀大學,拿到電腦和國際商貿學位,回港後「跟老竇搵食」,在父親的證券行上班。
娶女星為妻
某夜在的士高,他結識了電視台女星倫志文(演過《網中人》劇中周潤發的妹妹),八○年結婚,在銅鑼灣的美心皇宮大排筵席。據當年報章報道,倫志文是甩掉原本的加拿大男友而嫁給Gordon;誰也沒想到,十年後他們會雙雙出家。
八三年某天,Gordon到大會堂看畫展,見「金剛經講座」宣傳海報,以為是關於「金剛不壞之身」的武術講座,好奇聽之,卻原來是講佛學的。因為有緣,覺得鰦聽,便又帶了太太一起去聽,漸漸兩夫妻認真學佛、打坐,還到南朗醫院去做善終服務。
信佛幾年,他仍開開心心做其股票行老闆,沒動過出家的念頭。他太太在蜜月旅行滑雪時跌倒受傷,椎間盆突出,沒有生孩子,他倆便過 優悠的二人世界生活。
衍空說,那時候他是很正常的香港人,「最想發達,理想生活是下午在中環放工,遊艇在皇后碼頭接我,到淺水灣去吃晚飯。」
「老婆說過『不如他日出家』,我當她傻瓜。」
股災的啟示
思想轉變在八七年股災之後出現。當年他初試講經,為了專心講《心經》,他沒有炒股票,「我一路講經,股市一路升,終至爆煲。」客戶輸了期指,他作為股票行持牌人,便被拖下水。
「客戶軃唔到數,我們公司上身。向客戶追數追不到,又要與各方周旋,非常煩惱。
「為何有這麼多煩惱呢?我覺得自己福報不夠,若一個人有福,就不需要這麼辛苦。」
於是他認真修福,每朝早打坐,中午才上班,晚上在家拜佛。
「我拜八十八佛,隔晚拜一百○八下,晚晚唸『準提咒』,迴向自己學佛之路順利、公司有錢賺。」
「符符碌碌」地,股票行繼續賺錢。如是者到了一九八八年尾,他三十五歲,覺得不能長此下去。
「又要修行,又想賺錢,一腳踏兩船,兩頭不到岸,這樣我的生命不會很成就。」
要賺大錢發大達,還是出家潛心修行?他認為只能二選其一。
因為家有嬌妻,出家似乎不妥,所以他選擇發達之路。為了吸收經驗,他決定去跨國投資公司打工,「筍工」很快找到了,月薪五萬元,但每天要工作十幾小時,再不可能打坐拜佛。
「見完工,從和記大廈走去天星碼頭,我覺得整個世界很灰暗,很淒涼,做這份工很慘!我知道我不能走這條路。
「那麼是不是要出家?怎可以對老婆說我要出家?那一兩個月我不斷掙扎,是我一生中最辛苦的,唔知點好。
「但我在生命中必須做點事,不能再吽鰦吽 ,再拖下去人生便過完了。」
幾個月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夫妻齊出家
某夜,他太太從佛堂回家,對他說:「一位師姐離開老公去了寺院,決定出家。不如我們也出家吧。」
他當下感激萬分,對太太說:「我等你說這句話已等很久了。」
「當晚十二點,我和她握手為憑,決定一起出家。」
一年之後,向家人交代妥當,安排好俗務和財產,他們各自剃度,時為一九九○年。他叫「衍空」,加入寶林禪寺,她叫「惟德」,身在志蓮淨苑。
旁人很難明白,夫妻之間真能從此兩不牽掛?
衍空說:「我們現在仍是很好的朋友。我知道她在做甚麼,她知道我做甚麼,互相支持鼓勵。佢唔開心,我就鱝 佢囉。」
出世復入世
出家十七年,衍空的確有所成就,尤其在教育方面,代表作是○○年在港大創立佛學研究中心,兩年後開辦全港首個佛學碩士課程。
「我們開了頭,其他大學也跟鰦做;一些外國大學也來考察、借老師,證明我們做得不錯。」
○三年,他參與佛學科會考課程改革,之後為中學生設計並推行「生命定向」工作坊。
接下來,他設計了一套「Dharma Therapy(正法治療)」,脫離西方心理學的框架,用佛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人醫治心靈創傷。
「二千多年前,佛法已在做心靈工作。試問有誰比佛更了解人的心?我是把它系統化、抽絲剝繭,重新包裝成一套人人用得鰦的東西。」他這套方法已設計好,只欠「找白老鼠來做實驗」。
衍空既在港大教書,又是香港佛聯會常務董事,亦是大嶼山寶林禪寺的「外知客」(即是公關)。各種事情一大堆,每天電話響個不停,看鰦也替他辛苦。
但他自己倒很樂觀:「要有所為的人,就會有所忙碌。正如劉德華說,你想做出六塊腹肌,就要每天做sit-up做到有點痠軟,那才算是做鰦№嘛。」
「要修行、要做點事,怎可能符符碌碌就做得到?」
說到底,仍是種瓜得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衍空法師
佛在課室中——衍空法師弘揚「可親」佛法
【明報專訊】衍空法師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任講師,佛學研究中心在筆者的辦公室樓上(筆者於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工作),衍空法師經常在筆者的門前走過,每次都行色匆匆,邊走邊談電話,還不忘騰出一隻手跟筆者打招呼。看他來如風去如風,筆者忍不住好奇﹕「他在忙什麼?」
這天,衍空法師心情特別愉快。他說,前不久終於掌握了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有譯作「社會科學統計包」),現在可以讀懂早前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從中發掘更多之前沒有留意的資料,探求數據之間的微妙關聯。「統 計數字顯示,我們的『生命定向』課程,以佛學義理為根據,通過連串活動,能提升學生的條理感。」
讀到這?,你未必知道「生命定向」和「條理感」是什麼,卻應該猜到,衍空法師大抵不會是那些出現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的「典型」僧人吧。
投身股票市場 盼做成功人士
佛家談因、緣、果。種瓜得瓜——種子是因,瓜果是果,因和果之間還有各式助緣,陽光、水分、土壤、悉心照料,任缺其一,都可能結不成美果。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種的是何因?得的是何果?助緣又是什麼?
「最初入學讀書,成績很不錯,後來不知怎樣,讀來讀去讀不好,默書捧蛋,一考試就什麼都忘掉,那時候很辛苦,小學會考,我是喇沙小學的,派不上喇沙中學都算了,我是什麼學校都派不上!後來家人跟學校商量求情,我才升上了喇沙。」
在喇沙一年,正值1967年,香港社會動盪不安,父親為了他的未來,送他到日本升學。
「一個人到了日本,入讀當地的加拿大中學,其實即是國際學校,住宿舍,開始另一種生活。人長大了,生活經驗不同,讀書方法也不同,在香港讀書時的問題,漸漸不再是一回事了。在日本念完中學,轉到美國俄勒岡州州立大學取. 得電腦和國際商貿的學士學位,賺錢嘛!」
他一回香港,就加入吃香的股票投資行業。
「那時的生命方向是什麼呢?想發達,想賺很多錢,想成為成功人士。然後到了一個階段,開始想,難道生命只是如此這般?」
聽講座學打坐 聽出學佛因緣
有一天下班,他去大會堂看畫展,看到樓上有「金剛經講座」,迷了武俠小說多年的他,以為有厲 害的功夫看,便信步前往。那天,講經的是葉文意老師,葉老師主持電台節目《空中結緣》多年,講經十分動聽,空師聽出了興趣,就這樣學起佛來。「最初是聽聽 講座,後來學打坐,也沒有很刻意,只是漸漸變成了生活一部分,心中很歡喜,很自在。」講座聽多了,葉文意老師建議他試試講經。
「到這個階段,學佛的進度忽然加快了許多,為了講經,先要自己讀懂讀通,有什麼不明白,要查資料,卻又要有懷疑精神,細心查考資料的來源和出處,都弄清楚了,才可以跟人講經。說起來,我很感激中學和大學時期的訓練,寫什麼說什麼,都要講根據,合邏輯。當年為了讓聽眾明白和理解佛理,我很用心準備,希望做到最好。」
17年前出家 參與佛科課程改革
1990年,因緣成熟,空師正式出家。「追求成就曾經是人生目標,後來發現生命原來可以有另一個方向,更充實,更有意義,也更適合自己。」
出家是連串因緣牽引的結果,出家卻又同時衍生了新的因緣。衍空法師懷著弘法的心願,進入了一個他不熟悉的領域——教育。
佛學義理精闢,直指人心,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年來,空師不住探求讓佛理與生活結合的方法。
「1993年,我在倫敦大學念宗教研究碩士課程,當時有一些人經常聽我講經,他們跟我分享生活中的痛苦和煩惱,我很想幫助他們,但想盡辦法還是沒有什麼效果。有一天,我向寶林寺普賢菩薩許願,希望菩薩給我新思維新方法,弘揚佛法。過了不久,我讀到了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Coleman)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當下我想,這不也是佛學嗎?」
空師想通了,講經說法可以講生死、拜懺和菩提心,也可以講「佛法、EQ與人生」,讓佛法更可親。
2003年,考試局(現稱考評局)推出新的佛學科會考課程,除了原來已有的歷史、教義和經典部分,加入了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用於日常生活」,希望同學修讀新課程時,能學到佛法的智慧和生活藝術。
設工作坊編教案 提升學生條理感
「我參與了課程改革,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課程設計了出來,不僅要教,還要考,這部分應該怎教和怎考?」
他發現了一個關於「條理感」的理論。「以色列醫學社會學家安東諾維斯基(Aaron Antonovsky)問,為什麼同樣面對壓力,有些人可以健康活下來,有些人卻很快不支病倒甚至死亡?安東諾維斯基觀察到,能夠活下去的人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有很強的條理感(sense of coherence)。一個有條理感的人,其生命有清楚的定位和方向,面對世間萬事萬物,他們可以看出和理解當中的規律。」
安東諾維斯基說,條理感跟3種能力有密切關係﹕
一、對生命中可能出現的事物的理解能力;
二、應付世間各種挑戰的處理能力;
三、能否感覺到生命有意義。
條理感理論說明,一個有良好條理感的人,會有較好的生命質素。問題是,條理感可以培養和提升嗎?
空師相信,佛學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條理感,進而提升生命質素。「有了這個假設,我開始策劃一個 結合佛學和生命教育的計劃。計劃借用『條理感』的理論框架,通過20節工作坊,幫助同學認識生命,增加他們對生命的理解能力;培養處理生命的能力,學習專 注、堅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行為準則;我們又從生命的緣起,鼓勵同學欣賞和讚歎生命,尋找個人生命的意義和方向。」
過去幾年,空師忙著把理念付諸實行。設計工作坊、編寫教案、親身到學校跟中學生上課,還未夠,為了確定佛學教育跟提升學生條理感的關係,他要求學生在計劃前後完成安東諾維斯基設計的問卷,量度學生在條理感方面的變化。
「我最近終於學會了應用SPSS,我用不同的方法比較數據,發現參與計劃的學生,確實有明顯的改變!例如,佛學科成績愈好的,他們的條理感的改變幅度愈高……」
他一口氣數說了幾個主要發現,聽得我一個頭兩個大,忍不住打斷了他。
「這些數字說明了什麼?」
「它不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定向和生命質素,是可以透過教育改進,教育是有效的。」
是的,教育可以改變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新歲即至,謹以此跟各位讀者共勉。
圖︰秦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