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從布魯克林走向佛教的早期旅行者
2025/07/31 09:05
瀏覽4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這條始於布魯克林、通往遠東一處靜修處的道路,最著名的是作家伊麗莎白·吉爾伯特的足跡,她在廣受歡迎的《美食、祈禱和戀愛》一書中對此進行了描述。但她當然並非第一個踏上這趟旅程的人,因為自19世紀中期以來,美國人就一直對佛教的概念著迷。 1950年,《生活》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來自布魯克林的佛教徒」的文章,講述了一位21歲男子的故事,他對佛教的虔誠激勵他在海外開始新生活。

他的故事大部分都是關於祈禱的,很少吃東西,也沒有提到愛情的話題。

這位男士名叫查爾斯·倫道夫·巴卡利二世(Charles Randolph Buckalew Jr.),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東弗拉特布什(East Flatbush)街區。 《生活》雜誌的報導並未提及他是否是查爾斯·羅林·巴卡利(Charles Rollin Buckalew)的後裔,後者是19世紀賓夕法尼亞州的美國參議員。我們唯一了解到的背景是,他是一位銀行接待員的兒子,10歲時開始閱讀佛教書籍。

最終,巴卡盧決定將自己的名字改為 Jinaloka(意為「佛光」),並前往斯里蘭卡(當時稱為錫蘭)過上虔誠的佛教徒生活並成為佛教徒。

當《生活》雜誌採訪到他出家時,他已經出國留學兩年了。以下是《生活》雜誌對巴卡洛決定成為佛教徒的簡要解釋:

巴卡洛的皈依解決了他自PS115時期以來一直困擾他的一個問題。他覺得很難將基督教與科學或當時的道德協調。他相信,佛教對生活中物質的漠視,將為他帶來內心的平靜。

吉納洛卡在修道院生活的初期。他剃了頭,得到了一個乞討碗、一把剃刀、三件黃色長袍以及一根針和線。德米特里·凱塞爾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吉納洛卡當時簡樸的生活,包括每天只吃一頓飯。另一張照片顯示,他從水箱裡舀水澆在自己身上,以此來洗澡。

報道稱,Jinaloka 的計畫是先在斯里蘭卡待四年,然後回國,試著在美國傳播佛教。目前尚不清楚他的計劃實現了多少,但如今佛教在他曾經居住的行政區依然盛行,布魯克林區遍布佛教冥想中心,為那些想修行但又想離家較近的人提供服務。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