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三篇 積善之方/三
2010/02/15 23:56
瀏覽1,582
迴響0
推薦17
引用0

《原文》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峯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峯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峯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歐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峯云: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峯云: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峯皆謂不然。
  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已,是惡。有益於人,則歐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已者私,私者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皆當自考。

《譯文》
  什麼是真善、假善?以前有幾個儒生,去請教中峯和尚說:「佛家論善惡,如影隨形;現在某人行善而子孫不發達,某人為惡而家門隆盛。那麼佛所說的報應是沒了憑據了。」中峯說:「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沒開,認善為惡,認惡為善,不說自己顛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報應有差錯矣!大家說:「善就善,惡就惡,那裡會認善為惡呢?」中峯就請他們說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一個人說:「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峯說:「這也不一定。」另一個人說:「貪財妄財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峯又說:「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時看到的善惡說出來,但中峯都不為是。
  中峯說:「凡是對人有益的就是善,只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惡,假如對人有益,即使打人罵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是惡。」所以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已之善則是假善,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為之善是假善。像這些種種不同的善的標準,自己都要仔細地去考查。

《原文》
  何謂端由?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愿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人同取捨。凡欲積善,決不可循耳目,惟從心原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 」;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譯文》
  什麼是端善與曲善?一般人都認為謹慎、隨和的好好先生是善人,但聖人卻認為敢作敢當、豪爽的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為謹慎軟弱、沒有個性之人,雖然全鄉人都說他好,而成為好好先生,卻是隨波逐流,沒有志氣,沒有道德精神,沒有道義勇氣的人。所以一般人所說的善惡,就跟聖人所說的不一樣。總之,天地神鬼對於善惡的觀念,都與聖人的觀念相同,而與世俗的眼光相反。
  因此說:若想積德行善,決不可只為了順乎世俗人情,討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須從內心潛移默化,一心只為濟世,純為愛人助人,才是端正的善行。若有一絲媚世的心,一點憤事玩世的心,則就是虛偽歪曲之善。

《原文》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為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譯文》
  善又陽善與陰善的分別。為善而人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知,就是陰德。「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的福報,而「陰德」天必賜以厚福。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必有奇禍。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博得虛名,缺少實際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橫逆之事也特別多,因此古人勸人:「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蔵。」人若豪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的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因此俗眼所看為惡昌盛之說,值得探討,因此,陽善與陰德,就只差別於「明」與「暗」之分罷了。

《原文》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已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 ?」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事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譯文》
  既然行事,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說呢?舉例來說: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發給一筆賞金,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做事可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風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的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做呢?現在魯國富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創下了惡例,則大家認為贖人而接受賞金是丟臉的事,那麼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慢慢消失了!」
  還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的人,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了起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的人了。」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釀成風氣。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觀念來說,子貢不領賞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一大敗筆,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孔子反而稱讚子路,反而責備子貢。
  因此,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必須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須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非實善。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舉此一例可旁通,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份的稱讚別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都有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原文》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因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不可不知也。

《譯文》
  至於善有偏正,這又怎麼說呢?舉個例子來說:從前呂文懿宰相辭歸鄉,鄉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視他如泰山。
  有一天,一個鄉民醉後前去大罵他一頓,呂公不為所動,認為是醉人而不去計較。一年後,此人愈變愈壞,終於犯上了死刑重罪,呂公才後悔說:「當初要是稍微和他計較,送官懲罰,小懲足以為戒,也許今日就不會促成此大惡,都是我當初存心過於忠厚,怕被人誤會為仗勢欺人,以致害了他!」這是一個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
  再舉一惡心而行善的例子:某地有次飢荒,暴民白天公然到處搶糧,有某富家告之於官府,官府卻一概不理,於是暴民愈為放肆,變本加厲;逼不得己,只好私自懲治暴徒,鄉里才為之平靜,而免為大亂。
  因此說:人人皆知是善是正,惡是偏。但是行善心而使事成惡,則是正中偏;若行惡心而使成善,則是偏中正。這是為人處事應有的認識。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