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的齒輪停轉,薪資停發,民生補助中斷,整個國家便像失去了節拍的心臟。

2025 年的秋冬之際,美國歷經史上最長的政府停擺,43個漫長的日夜,百萬公務員無薪度日,城市的機場與法庭陷入半癱。當最終的預算案在參眾兩院艱難通過,政府重新開門的那一刻,人們以為一切終於恢復正常。然而,在表面的「重啟」之下,真正運轉的,其實是一場制度的試煉、一場民主的警鐘。

這次停擺的結束,被川普稱為他的「重大勝利」。他說自己「堅守原則、不向威脅低頭」,但事實上,結束僵局的關鍵,來自少數民主黨議員放棄底線去與共和黨聯手通過預算案。表面上這是「跨黨合作」,實則是黨內裂縫的浮現,一個以妥協為名、以退讓為實的脆弱平衡。

民主制度的美,在於多元對話;但當妥協不再是理念的交集,而是倉促的讓步,它便不再是理性,而成了懦弱。這些「跑票」議員或許出於善意,他們聲稱想終止民生苦難,讓國家恢復運作。然而在更深的層面,他們動搖了政黨的內在秩序,也削弱了代議制度的穩定性。當少數人能以個人意志左右全局,政黨的承諾與責任便開始鬆動。

民主,不只是票數的總和,更是信任的結構。當制度的支柱因個人選擇而搖晃,權力便開始尋找新的重心,而這個重心,現在正逐漸傾向川普式的強人政治。

的確,重啟政府是必要的。43天的停擺讓公共服務幾乎癱瘓,航空管制員加班無薪、食物補助停滯、退伍軍人醫療延誤等等。但這場「解凍」的協議,並未真正解決爭端,諸如醫療補助、ACA(平價醫療法案)補貼、預算分配等核心議題,仍被推遲至日後表決。換言之,這次重啟,只是時間的延遲,而非問題的終結。

更令人擔憂的是,預算案被降格為「政治籌碼」。過去,預算是治理的基石;如今,它成了黨派博弈的槓桿。當「停擺」被證明能迫使對方讓步,它便不再是制度的意外,而成了政治的策略。

這正是民主最危險的時刻,當癱瘓成為政治工具,威脅便取代了對話。

依照美國憲政設計,國會掌握撥款權,行政部門則依此運作。然而這次的僵局中,白宮以行政手段暫時挪用部分預算、推遲付款,屢屢試圖以「非常態」應付「非常時」。在本質上,這是野心政客對制度邊界的大膽試探。

當行政權在停擺中自尋出路,立法權的監督便被迫後退。重啟雖然恢復了表面秩序,但權力的天平卻已開始傾斜。歷史清楚告訴我們,民主的崩壞往往不是轟然一瞬,而是一點點的權力滑移,它會從「暫時應變」到「合理例外」,再到「必要常態」。

當川普宣稱自己「讓政府重新動起來」的時候,其實他真正啟動的,也許是一場行政擴權的長征。當國會內部的共識愈來愈難形成,白宮的手臂便愈來愈長,而民主的空氣,也隨之變得稀薄。

最深的傷口,或許不在華盛頓,而在人民心中。在這段停擺的日子裡,民眾看到的不只是政治鬥爭,而是生活秩序的崩裂。有空服員因薪資延遲而借貸維生;有退伍軍人無法領取藥物;有母親在SNAP 補助中斷後向慈善機構排隊。當政府成為「不可靠的雇主」,制度的信任便一層層剝落。

政治家口中所謂的「原則」,在普通人的餐桌上,往往只是冰冷的空盤子。當川普與國會的勝負論爭佔據新聞頭條,那些被制度遺忘的人們,才是真正付出代價的一群,他們或許不是任何政黨的支持者,卻是民主體制的主要承載者。而信任一旦流失,就不再容易重建,當人民習慣了「政府會停擺」、習慣了「政治只是表演」,民主便從制度走進習慣的廢墟。

川普或許贏得了這一回合,但這場勝利的代價,遠比他想像的高。他證明了自己能在對立中撐到最後,卻也讓整個政治體系陷入「誰更能忍痛」的惡性競爭。未來任何一方都可能仿效,以停擺為要脅、以癱瘓為談判籌碼。從此之後,政府不再是「應當永遠運作」的常識,而變成了可被暫停的選項。

這正是「幻勝」的本質,它看似凱旋,實則侵蝕;看似恢復秩序,實則瓦解信任。

它讓民眾錯以為危機已過,卻在暗處播下更大的風暴。

這次預算案的撥款僅暫延至 2026 年初,所有矛盾不過被按下暫停鍵。一旦新的爭議再起,停擺可能再度重演。民主制度也許仍能自我修復,但公眾耐性已被一次次耗盡。

或許,這場危機真正教會我們的,是一個沉重的真理,即民主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而是集體意志的日常維護。它需要理性、耐性與對制度的敬畏。當一方只求勝利、另一方只求報復,體制的齒輪便會在怨懟中磨損。

如果說這場停擺是美國政治的一次鏡照,那鏡中映出的,不只是黨派對立,更是一種文明的倦怠。當「理性妥協」被視為懦弱、「真誠對話」被視為退讓,民主就失去了它的靈魂。

民主制度真正的強大,不在於讓對手屈服,而在於能在歧見中仍維持尊重;真正的勝利,也不在於誰簽下文件,而在於制度是否仍被信任。

政府雖然重啟,但民主的齒輪是否重新對準,仍是未知。未來的美國,必須回答三個問題:其一,政黨能否重建信任與共識,使預算不再成為人質?其二,行政與立法的權力邊界,能否在憲政秩序內重新被尊重?其三,民眾是否仍願意相信一個雖有缺陷但值得維護的制度?這三個問題,將決定「重啟」是否意味真正的復原。

43天的停擺,是美國民主史上的一次重擊。表面上,它以一紙協議收場;實際上,它暴露了民主機制的疲態。川普得意洋洋地宣告勝利,但歷史的裁決往往比政治的鼓掌更冷靜。當制度被政治消耗、當民眾信任逐漸稀薄,任何勝利都只是幻影。

真正值得珍惜的,不是誰贏誰輸,而是制度必須被尊重。當權力可以爭奪、立場可以辯論,但民主本身不被摧毀,那才是唯一值得慶祝的勝利。

民主的心跳,從不會自動跳動,它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守望、每一場辯論展現出真誠和遠見、每一次妥協藴涵著智慧和悲憫。唯有如此,國家的齒輪,才不會再被權力的幻影死死卡住。

(作者為海外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