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是一座多元文化交織的城市,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卻在近年逐漸展現能量的,正是客家文化。尤其在北市府大力推動下,「台北客家」正以創新、多元、跨界的方式重返公共視野,從傳統節慶走向城市文化品牌,從語言保存跨入影視創作與時尚領域,也從地方活動進入國際舞台。台北客家,正走在一條不斷向前的光亮道路上;然而,台北作為非客家原鄉,如何讓這些成果真正落地發光,是需要不斷努力推動重要課題。

以「義民嘉年華」為例,這項傳統濃厚的祭祀型活動,過去常被視為「地方慶典」。但近年透過北市府調整定位,逐漸加入現代元素,使這個活動不再只是儀式,而是城市文化創意的一部分。去年以「Taipei Hakka Win」為主題,不僅成功將義民文化轉譯成更具都市感的視覺語彙,更獲得美國「MUSE創意大獎」金獎與「Titan創新設計獎」銀獎,象徵台北客家文化在國際競賽中得到實質肯定。今年以「忠義您(中意你)‧客讚」為主題,更邀請日本團隊跨國合作,為長久以來較為內向的客家文化,開啟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然而,跨國邀請固然亮眼,文化交流能否持續深化,卻取決於北市府能否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而非流於一次性的展演。城市文化若要真正走出去,不是只靠表演,而是要建立故事、脈絡與持續性。這是台北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挑戰。

除了節慶活動外,北市府也積極將客語內容視覺化。自創繪本《小花 sefaˊeˋ》與新作《糖ㄅㄅ》改編成動畫,分別入圍甚至獲得多項國際影展肯定。動畫語言的普及性遠高於書本,讓客語走出課堂、走向國際觀眾,成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這樣的策略,顯示北市府已不再把客語視作需要「補救」的語言,而是可用於創作、可用於文化輸出的一種城市資產。

但獲獎不意味著真正成功。我們看到北市客委會透過客家文化到校、補助幼兒園客語教學,以及及數位平台分享這些轉譯作品,讓台北的孩子對客語產生興趣,讓市民在生活中接觸、使用這些內容。努力立建立「在地的文化用戶」。語言真正的生命力,永遠來自生活,而不是獎項。

而在文化最容易觸及大眾的「飲食」部分,北市府今年首次推出《台北客家美食節》,結合四十一家客家店家與四家大型企業,共同推出新產品並舉辦票選,吸引五萬多人參與。這讓客家料理不再只是特定族群的專屬記憶,而是城市的共同美味。美食是跨文化最直接的媒介,透過味蕾理解文化,往往勝過文字或展覽。然而,一次活動的成功並不代表客家飲食產業鏈已經成形。台北若真要成為「客家飲食創新城市」,我們期待看到跨局處的合作,從供應鏈、青創、文創到市場端都具備長期的支持與政策推動。

同樣以創新為主軸的《客家時尚獎》,則把客家傳統中的「愛物惜物」精神轉化為永續時尚概念,吸引近80位設計師參與,並藉由展覽延伸創意成果。這是台北難得一次把客家文化價值與時尚產業結合的嘗試,也讓客家文化跳脫藍衫、花布的刻板印象,進入更為現代的語彙。但時尚產業最終仍需面對市場,期待吸引更多商家企業讓作品商品化、吸引消費者買單,將是影響永續性的重要指標。文化轉譯不僅停留在伸展台上,讓精彩的火花也讚放日常。

值得注意的還有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轉型。公園不僅通過環境部「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更因各類展演、市集、課程與國際活動的加入,使入園人次今年已突破130萬,寫下新紀錄。這一方面證明北市府成功讓一座文化公園成為民眾的生活場所;主題公園活絡的活動與課程,深深吸引家庭、親子前來參與,當公園成為打卡景點時,遊客不僅止是遊客,高流量的參與將逐步朝向更多的文化理解,從「路過文化」,進一步「走進文化」。

至於青年政策,北市府正在規劃的「台北市客家育成中心」與籌組中的「台北客家青年團」,將青年視為文化永續最關鍵的力量。這是正確的方向,也符合全球文化治理的新趨勢:不再只是「教青年文化」,而是「用文化讓青年創造價值」。然而,青年文化政策最怕落入空洞口號,我們期待北市府提供更多的市場、專業、資源與跨域合作平台,讓青年得以靠文化立足,而非只能在活動中短暫露面。

綜觀這幾年的發展,台北客家並非只是在「守成」,而是積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節慶國際化、語言影像化、飲食產業化、時尚永續化、場域生活化與青年策略化,這些都是台北這座城市在文化政策中的重要突破。台北客家正朝向讓它真正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在表面亮點,更多的是客家文化回到市民生活,成為日常的一段風景。當文化能被看見、被使用、被認同,讓都會台北客家的未來站穩。

北市府所做的努力值得讚賞肯定,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從「活動化」走向「生活化」。只有如此,台北客家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也能在城市的日常中扎根。(作者為台北市客家自強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