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紓解「房貸荒」造成的民怨,行政院出手鬆綁「不動產放款天條」。4日院會通過新青安核貸的撥款案件,自9月1日起不計入《銀行法》第72條之2有關「不動產放款比例」的計算。在房貸「水龍頭開大」後,上市營建類股受利多激勵,4日共18家漲停,平均上漲6.84%。不過,此舉不僅有侵犯央行職權之嫌,更可能讓已下跌的房價死灰復燃。
原本的青安貸款在2023年8月進一步做了貸款條件的鬆梆,因而被稱為「新青安貸款」。此政策的實施期間自2023年8月至2026年7月31日。而放寬的條件,包括最高貸款額度由8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利息補貼由公股銀行減收半碼及政府補貼1.5碼,貸款年限從30年延長至40年,而寬限期則從3年延長至5年。
此政策實施至今年7月正好滿2年,核貸戶數為12.9萬戶,占同期間全國房屋買賣移轉棟數的2成。貸款金額則為9994億元,平均每戶核貸772萬元。
商業銀行承作房貸現在有兩個限制,首先是《銀行法》第72條之2所規定的「不動產放款比例」限制;也就是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的30%。其次是央行心目中對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也就是購置住宅貸款、房屋修繕貸款及建築貸款占總放款的比例有一個36%左右的理想目標。不過,此比例今年7月已達36.74%。
目前公股銀行不動產放款比例為27.6%,高於本國銀行平均數的26%。由於公股銀行一般設定此比例的預警指標為28.5%,故目前能承作房貸的金額極有限。
如今因為行政院的鬆綁政策,公股銀行承作新青安貸款不會影響不動產放款比例,因此會將核准新青安貸款的排序優於其他族群。然而,此政策雖會增加公股銀行的房貸放款總額,但承作新青安貸款仍會增加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因此仍會排擠其他族群的一些房貸。
近期國內房價的高峰出現在去年第4季,而今年第2季成屋市場的房價已從此高峰下跌3%。行政院的鬆綁政策會增加購屋需求,因而會使目前已趨下跌的房市跌幅縮減。
公股銀行需補貼半碼給新青安房貸族群,但該族群平均所得低於其他族群,故日後付不起房貸的風險也高。公股銀行未來若核准更多新青安房貸,風險增加,股票報酬率將減少,對股東不利。
近來美國川普總統要求美國聯準會降息,並宣布解雇還在進行司法訴訟程序中的聯準會理事庫克,引發爭議,包括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卸任官員在內的593位專家學者2日發表公開信向川普抗議,強調央行應有其獨立性,反對川普企圖將庫克撤職。
對比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或許想推出「有感」的施政,對無殼蝸牛和年輕族群釋出善意,但行政院跳過中央銀行直接放寬「不動產放款天條」,對央行獨立性可能造成的干預卻值得各界深思。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