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台東四日遊-第四天>台東卑南遺址公園>卑南遺址月形石柱、卑南遺址考古現場、卑南文化公園、卑南族少年會所、史前家屋、石柱地景藝術
2025/02/04 20:25
瀏覽436
迴響0
推薦13
引用0
我們的「台東四日遊」,進入最後一天(第四天)。今天要先到位於台東市區的「台東卑南遺址公園」,了解一下【卑南族】的文化與歷史。下午再沿著【台11線】接「南迴公路」回到西部。途中,於著名的「多良車站」作停留。
↓早上從飯店退房後,開車來到「台東卑南遺址公園」,這是國定的考古遺址,有多處入口,附近都有免費的停車區。
↓停好車,爬上來,馬上見到高4公尺餘的「卑南遺址月形石柱」,有圍籬保護著,這是遺址公園裡的紀念性地標之一,也已被評為【一級古蹟】。
↓「月形石柱」是目前遺址上唯一仍矗立於地面上的板岩石柱,頂端原本是圓形的穿孔,因破損,僅存如弦月般的半圓形,故得「月形石柱」之名。
↓「卑南考古遺址」是具有多個文化層堆積的考古遺址,年代距今5300至1900年,考古出土超過2000具的石板棺,以及數量與類型眾多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等。
↓從遺留下來的史前聚落建築遺構,能瞭解當時是個富足的大型部落,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是因這個考古遺址具代表性而命名。
↓此照片為1896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所拍攝。當時三件板岩石柱呈東北-西南向直線排列,皆非現在所立位置。右側石柱(已迭失)外形較為完整,應是石柱原本該有的樣態;中間即現行的「月形石柱」;左側石柱則殘斷不全。
由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屋的遺構,皆併排比鄰而居,與石柱排列方向一致,所以考古學家推測,板岩石柱應屬於建築結構的一部分,可能為住屋中最高的立柱。
↓1980年代,因台東火車站的興建,臺大考古隊的成員們在「月形石柱」旁,展開了歷時9年共13梯次大規模的搶救發掘工作,搶救珍貴的史前遺留。如今月形石柱依舊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儼然成為卑南考古遺址的象徵標誌。
↓「月形石柱」旁,有一座拱橋,可以通到遺址公園的另一區。
↓來到另一區,是一片大草坪。
↓走過大草坪,前方來到「考古現場」。
↓「卑南遺址公園」是台灣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而這座「考古現場」有著豐富的史前聚落遺跡。
↓「卑南遺址公園」面積約有30公頃,我們從地圖的右下角進來,從「月形石柱」來到「考古現場」。
↓本遺址具有繩紋、卑南、三和等三個文化層,卑南族的生活以狩獵和農業為主,人群居住在大量運用石材的建築物中;死後則以石板棺埋葬在家中或附近地區。「卑南遺址公園」目前被登錄為【國定遺址】。
↓「考古現場」全年開放免費參觀。
↓「考古現場」目前被以棚架保護著。
↓建築結構是卑南遺址出土現象中最重要的社會文化資料,包括以礫石排列的步道及前院、以石板規劃的室內空間、以及砌石牆與砌石圈構成的儲存空間,再由多間住屋緊密排列成一長條狀,整個聚落呈東北-西南向著都蘭山,是一種專屬於史前卑南族特有的方向性,連埋葬先人的石板棺也依循著相同方向,因而形成考古出土大量石板棺呈現帶狀分布的現象,展現出3500年前卑南文化所凝聚的高度社會文化秩序。
↓「考古現場」為一長方形的場地,遊客可以環繞四周觀察現場遺留下來的跡物。
↓「卑南遺址公園」面積雖達30公頃,然而,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群生活在卑南遺址這塊土地上,最大分布範圍可能達100公頃。此考古出土現場,總發掘面積約450平方公尺,其所發掘出土的生活文化層距今約2500年。
↓繞一圈考古現場,彷彿置身於史前族人們曾經工作過、生活過的場景中,以及當時安居樂業的景象。首先看到的是「石梯」。
↓規劃室內空間(住屋地板)的「平鋪石板」。
↓構成儲存空間的「砌石牆」。
↓也構成儲存空間的「砌石圈」,與砌石牆都是以礫石為主要建材。
↓還有排水溝。
↓大部分的建築結構物都已不復存在,有些可惜。
↓「石板棺」遺構,「卑南遺址」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石柱」。
↓「屋根結構」。
↓生活中使用的「石臼」。
↓這些史前人類遺留的住屋及生活用品,是史前文化的珍貴資產,包含礫石結構、石器及陶器破片。
↓剛剛看到過的砌石圈、砌石牆與石梯的介紹。
↓這座「砌石圈」內的石頭,有許多的小黑點。不過仔細觀察後發現,它們是一個一個的小黑洞。
↓「考古現場」約一座標準游泳池大小。
↓離開「考古現場」,繼續往前走,來到「卑南文化公園」。
↓公園裡有寬闊的草坪,視野極廣。
↓從步道往前走,看到這棟「卑南族少年會所」。這是早期卑南族部落內少年們接受部落教育的地方,一般卑南族男子在十二、三歲時就要進入少年會所,接受生活禮儀、神話傳說、族群歷史、工藝技術及狩獵戰技的訓練。
↓少年會所是以竹子搭蓋而成的高腳建築,主體分為兩層,下層有竹立柱及斜支撐柱,上層為主要的活動空間,上下層間有竹梯;屋頂的外層則覆蓋著茅草。
↓如今少年會所已成為部落保存傳統祭儀與文化的重要場域,用以凝聚族人的向心力。
↓在「卑南族少年會所」不遠處,有兩間茅草家屋。
↓史前卑南文化人留下整齊排列的住屋遺跡,除了有住屋,推測還有前庭、步道、駁坎、儲物用的砌石圈等。這裡僅重建鋪石結構、立石結構、砌石結構等明確考古發掘證據,其餘則保留想像及辯論的空間。
↓兩間住屋的外形。
↓考量卑南遺址位於平緩河階,史前住屋應為兩坡對稱屋頂。各住屋多半坐西朝東,並為了合力抵抗颱風而南北相鄰,格狀結構的住屋山牆,也增加了防颱穩定性。
↓卑南族人利用礫石堆砌成上寬下窄的「砌石圈」,形狀方圓不等,且分布成排,與步道、住屋結構平行。考古學者在砌石圈底部發現陶片獸骨遺留,推測為儲物用,因此設置了遮棚。
↓成排的砌石圈及遮棚。
↓在史前家屋斜側面不遠處,看到了「石柱地景藝術」。
↓石柱是卑南遺址重要地標,也是史前卑南文化建築結構的主要遺物,呈直線排列指向都蘭山。
↓1930年代,遺址仍可見到許多石柱立於地表;然而到1980年代,僅存四支立於地表,如今僅剩先前看到的「月形石柱」。卑南遺址公園的地景藝術石柱群,乃是參考石柱的珍貴影像,以藝術的手法模擬重現,立於此地。
↓「卑南文化公園」面積寬廣,空氣清新,走來非常舒心。普悠瑪部落(即南王部落)每年的『大獵祭』活動,會固定於這裡的大草坪舉辦。
↓我們原路折返,再經過「考古現場」。
↓經過拱橋,回到「月形石柱」。
↓在「月形石柱」的後面,就是1982年新建完成的台東火車站新站。
↓如今火車每天南來北往奔馳於史前遺址旁,所幸當年許多有識之士多方奔走努力下,才讓台東卑南遺址能夠盡可能地保存下來。
離開「台東卑南遺址公園」後,我們就要與台東市告別了,接著沿著【台11線】往南走。回到西部前,還要在「多良車站」停留。
※※※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上一則: 2025/01/09 台東四日遊-第四天>多良火車站>票選全台最美麗的車站、列車緩緩行經車站,車廂內的旅客與月台上的遊客相互揮手致意,形成溫馨又有趣的畫面下一則: 2025/01/08 台東四日遊-第三天>台東市區遊>台東海濱公園、海洋意象生態廣場、台東市國際地標、台東森林公園、琵琶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 2025/04/01 墾丁三日遊-Day 2>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豐富的熱帶植物園區、探險珊瑚礁步道區地質景觀、360度視野墾丁全覽觀海樓、台灣量體最大400餘歲珍貴銀葉板根
- 2025/04/01 墾丁三日遊-Day 2>鵝鑾鼻公園>外型如人頭的船帆石、『臺灣八景』之一、全國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鵝鑾鼻燈塔、令人拍案叫絕的珊瑚礁石海岸地景
- 2025/03/31 墾丁三日遊>飯店篇>墾丁福華渡假酒店、鹿園、小沙灣海灘
- 2025/03/31 墾丁三日遊-Day 1>號稱全台最大的土地公廟「車城福安宮」、與鵝鑾鼻公園成犄角之勢的貓鼻頭公園、恆春海角七號阿嘉的家
- 2025/03/24 台北市>大安區>台大校園之旅>古蹟遍佈的台灣最高學府-校門、椰林大道、傅鐘、台大共同三松、僑光堂/鹿鳴堂、傅斯年紀念園、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醉月湖
- 2025/03/24 台北市>文山區>景美仙跡岩>共有14個不同方向的登山口、搭捷運就可抵達的輕鬆步道、相傳呂洞賓留下足跡的大岩石、視野極佳大台北皆舉目可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