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3/02/09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風景區>三毛夢屋/三毛故居/三毛的家、將軍湯、張學良故居
2023/03/05 16:25
瀏覽16,878
迴響0
推薦15
引用0
前言:凱文讀大學時,曾與社團的同學們十餘人一起到過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的「清泉風景區」遊玩,也曾住了一晚。今天就要與老婆再到「清泉」這個小聚落,來一趟懷舊之旅。

我們在清泉的懷舊之旅,已經走過「原住民族館」、「清泉吊橋」、「桃山國小」、「清泉溫泉」、「環山步道」、「清泉天主堂」、「清泉藝術之森」等景點。接著,要再走訪「三毛夢屋/三毛故居/三毛的家」「將軍湯」「張學良故居」

我們從「清泉藝術之森」出來,前方就是「清泉一號吊橋」,這是「清泉部落」的第一座吊橋,也是最高的橋,於2018年整建完成,橋座及橋柱滿滿的原住民意象。

吊橋走來平穩,可以遠眺群山及對岸的聚落;橋面橫跨「上坪溪」,溪水清澈。

從橋面上往右分別可以看到「清泉大橋」、「張學良故居」及「將軍湯」。

往左看,分別是我們已經去過的「桃山國小」、「清泉吊橋/二號吊橋」、「清泉天主堂」及「原住民族館」。

吊橋盡頭處有幾戶民家。

「清泉一號吊橋」是大部分來清泉玩的遊客,都會走的一座吊橋。

來到原住民部落,最適合慢慢走,感受原鄉的風情。這裡是「清泉溫泉」,有幾戶店家也提供泡湯的服務。

我們接著要往「三毛夢屋」走。已故作家三毛曾經在1984~1987年間租屋在此小山坡上,又稱「三毛故居」「三毛的家」

「三毛的家」往左上去。凱文大四(1984年)時與社團同學10餘人來清泉玩,就是住在「三毛的家」。當時三毛因病短暫赴美就醫,期間便將房子開放給學生來住宿,我們就是這樣的因緣下入住的。

多年後,屋主將「三毛的家」整理後,由一位退休老師徐女士租下,入內參觀酌收20元,所得除了清潔、維護外,也補助泰雅部落孩子們的生活所需之用。

沿著清幽小徑爬上去。

很快就到了「三毛的家」

自行投入20元後,可以換取三毛的明信片一張。

「三毛的家」門前有一小露台,可以俯瞰「上坪溪」,也可以遠眺「清泉天主堂」,難怪三毛這麼喜歡這裡。這裡目前開設為咖啡館。

也有在地農產品、茶葉、咖啡的展售。

「三毛的家」是一棟紅磚平房屋,屋外,滿滿的三毛的書籍、照片等。

三毛是因為要幫丁松青神父翻譯《清泉故事》一書,而到清泉的,卻也因此愛上了清泉的幽谷夢境之美。在門楣上方的木牌,是當時三毛親自掛上,後來由丁神父保留多年後再提供出來的。

進到屋內,空間不大,也沒有華麗的擺設。雖然事隔40年,印象有些模糊,凱文依稀記得這裡當時是客廳及餐廳。

這個窗戶旁,當時應該是廚房,我們還在這裡煮飯呢!真是辛苦了女同學們。

旁邊有一間小房間。

一進到小房間,哇!印象非常深刻,當時這裡是床鋪,我們十幾個人就擠在這一間小房間裡睡覺,有的同學還整夜沒睡(年輕人體力好啊!)。真令人懷念的青春歲月。

小房間內目前展示著許多三毛的舊照片。

還有三毛的大事記。三毛一生漂泊,堅持愛情,卻也使她常有莫名的寂寞感,讀書、繪畫、拾荒、旅行是三毛人生中不變的四大愛好

三毛多采多姿的一生,於1991年為自己劃下句點,結束了與這個世界短暫的相遇,令人惋惜!小房間內,留下了當時的報紙記載。

三毛的著作題材非常廣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滾滾紅塵》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一條日光的大道》、《橄欖樹》、《夢田》等歌曲,在華人世界傳唱數十年而不朽。

三毛原本就認識丁神父,為了要幫丁神父翻譯《清泉故事》一書,而到清泉,在清泉的日子裡,與丁神父留下了不少美麗的回憶。

三毛原名陳懋平,小時候因為不會寫「懋」(音:ㄇㄠˋ),每次寫名字時,常將「懋」跳過不寫,後來乾脆就改名為陳平。三毛的英文名字為「Echo」。

來到屋外,看一下老屋的四周環境。

故居外,有許多三毛寫的書,也有一些寫三毛的書。

離開「三毛的家」了。

沿著溪岸走,眼前是壯觀的「清泉一號吊橋」。

來到許多遊客脫鞋泡腳的泡湯池。

這是清泉著名的「將軍湯」,顧名思義,是張學良將軍當年在此泡湯而得名。

「清泉溫泉」湧自山壁,前方就是「清泉溫泉」的湧泉源頭。

「清泉溫泉」水質澄清,無色無味,故稱「清泉」,屬於中性碳酸氫鈉泉。

溫泉源頭的溫度高達54.6度,遊客只能在經過一小段泉道、稍冷卻後的泡腳池中泡腳。

繼續往「張學良故居」方向前進,路旁一塊大型的花崗石,上面寫著「不願兄弟自相殘殺,不容強敵磨刀霍霍;張學良毅然決定讓青天白日旗在東北升起」這是「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及張學良當時的心境。

這裡有張學良及在清泉陪伴張學良幽禁11年、人稱「趙四小姐」的趙一荻的雕像,雕像前還有雞、狗、貓等家禽,是當年張學良被幽禁時的生活寫實。

張學良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1936年的「西安事變」,從此過著流放生涯長達半世紀之久,其中1946~1957年幽禁於此。趙一荻不離不棄,陪伴張學良,譜下動人的愛情與生命的樂章。這座雕像,是2011年遼寧省長陳政高先生來此造訪後捐贈建造的。

「張學良故居」到了,這是一棟木造的日式平房。

往下看的這個區域,是我們剛剛走過的雕像區,其實這裡才是過去張學良幽禁時的住房,因為地勢較低,於1963年遭「葛樂禮颱風」摧毀,才於2014年於現址重建。

清泉是張學良及趙一荻被遷移至臺灣幽禁的第一站,進去參觀一下。

一進到故居內,馬上可以看到一座「崗亭」服務台,這是仿造當時的崗亭所建,當時住所附近共有3座崗亭,日夜有憲兵輪流站崗監守。

清泉是張學良被管束「幽居」最久的一處,他和趙一荻、監管的特務人員、五峰居民,共度了11年的山居生活。

左上角照片是故居的展示配置圖。張學良的幽禁期間,閒暇時,餵雞、種菜、養寵物成為他最日常的生活寫照。一代將軍淪落至此,真是不勝唏噓。

1961年,漂泊了20餘年,張學良終於移居北投復興崗的家,雖大門對面仍設有崗哨,不過,監禁的嚴緊度已經輕微許多。張學良於1964年在這裡與趙一荻正式完婚,黨國大老張群及蔣夫人(宋美齡)皆曾參加。

張學良於1916年(16歲)與元配于鳳至結婚,1940年于鳳至罹癌赴美醫治,趙一荻隨後把與張學良所生的10歲私生子交付給友人照顧後,前往陪伴被管束的張學良,從此共度幽禁生活。

1991年張學良與趙一荻首次獲准出境,至美國探訪親友;1994年兩人移居夏威夷檀香山,與家人團聚,安享晚年,結束了政府對張學良超過半世紀的管束。趙一荻於2000年逝世,隔年張學良逝世,結束其傳奇的一生,享壽101歲。

故居內擺設了一個小餐桌及餐點,應該是張學良與趙一荻當年簡單的早餐。

「張學良故居」是遊客到清泉必訪的景點。

1936年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一個國家、兩個黨、三個人的命運。

1957年,張學良與趙一荻從清泉移居高雄西子灣,途經當時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又稱「遠東第一大橋」「西螺大橋」,與長年相處的特務人員留下了這張難得的照片。

1937年,張學良原本被判刑10年,雖獲特赦,卻仍被「嚴加管束」,也開始了他超過半個世紀顛頗的遷徙路程。1946年,張學良搭上了專機,原本以為就此獲得自由,直到落地時才知到了台灣,隔天便移至清泉,一住就是11年。

張學良從1937年到1994為止,共被遷徙了12次,繞過大半個中國及台灣。

「遼寧省張氏帥府博物館」建於1914年,是張學良及父親張作霖的官邸與私宅,1988年對外開放,2002年改為現名。館舍除了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四合院、水樹亭台,也有歐式風情的大青樓、紅樓群,以及中西合璧的趟四小姐樓等。

「陜西省西安事變紀念館」是一處以「西安事變」舊址(華清池的五間廳)所闢建的專題性紀念館,包含了張學良將軍公館以及楊虎城將軍的止園别墅。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週年時對外開放。

張學良一生在不少地方留下足跡,不同的生命階段與生活經歷,串起海峽兩岸五館自2008年起攜手交流與整合的歷史使命,每年輪流舉辦兩岸三館年會「海峡兩岸張學良紀念館合作聯盟年會」,促使三方的交流更具體與制度化。

1930年代,「攘外或安内」、「抗日或剿共」成了糾結的兩端,張學良於1936年與楊虎城發動了影響深遠的「西安事變」。歷史沒有標準答案,事變背後有數不清的政治角力與算計,是非利弊見解不一,這是歷史留下的一道難解的命題。

這是張學良一生的記錄時刻表。張學良是近代中國史上重要的軍事政治家,16歲奉父命娶了年長三歲的于鳳至,卻有大半生的歲月與趙一荻共度。以「西安事變」換來五十餘年的幽禁歲月,面對種種是非流言,他只說:「不求見諒於人,只求無愧於心」。

張學良20歲晉升陸軍少將,英雄出少年,人稱「少帥」;24歲任東北空軍總司令,同年率領『奉軍』於「直奉戰爭」中擊敗吳佩孚的『直軍』,一舉揚名;25歲晉升陸軍中將;27歲升任陸軍上將軍團長;35歲晉升國民黨一級上將;36歲(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終結意興風發的前半生,開始無止境的監禁。

左上角:1949年,張學良曾短暫移居高雄壽山;
右上角:東北耆老莫德惠經常來訪,合照於清泉吊橋;
左下角:1954年,至台北治病,並配了眼鏡及助聽器;
右下角:1953年,蔣夫人贈送收音機,當時清泉還沒有電,只能用電池收聽。

左上角:1950年,特務人員於張學良使用的網球場聚餐,上方為張學良住所;
左下角:張學良2001年辭世時的訃聞;1975年蔣介石逝世,張學良寫下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右邊:張學良親手寫的「胸中藏宇宙,筆下走風雷」。

「張學良故居」內,有一尊張學良閱讀的雕像。

走出「張學良故居」,旁邊有一小公園,以趙一荻之名,命名為「荻園」。幽禁期間,張學良與趙一荻平日引用泉水種菜、養雞、逗貓、垂釣等戶外活動,除了舒活筋骨,也讓平淡的生活增添些許亮麗的色彩。

趙一荻出身名門,卻與有婚之夫張學良相戀並生下一私生子,而後陪伴張學良幽禁半世紀,此等戀情,縱使海枯石爛都堅定不移,令人讚嘆!

張學良與趙一荻在清泉深山,度過了11年平靜的山居生活。

「張學良故居」前的廣場,另有清泉的介紹。

遼寧省榮昌企業董事長石俊慶於瀋陽興建了一座「張學良紀念館」,也復刻了「清泉張學良文化園區」的原貌。

這裡有四顆大石頭,分別描述了張學良一生中的四個時期的故事,分別為:少年張學良(1901~1919年);東北少帥(1919~1936年);幽禁歲月(1936~1959年);自由晚年(1961~2001年)。

丁松青神父於1976年來到清泉,以藝術的手法,美化了「清泉天主堂」,成為五峰鄉原住民生活心靈的最佳夥伴;而三毛因為丁神父的關係而來清泉,也愛上了清泉。清泉如詩、天主堂如畫,三毛與丁神父在清泉共度了美好的時光。

跨越上坪溪(霞喀羅溪)的清泉四座吊橋各有特色:一號吊橋是最高的吊橋;二號吊橋是三毛鍾愛的吊橋,生前常站在橋上沉思;三號吊橋連接清泉部落及民都有部落,較少人使用;清泉吊橋則是溪水兩岸聯絡最方便的吊橋。

我們跨越「清泉大橋」,從橋下欣賞宛如『霞喀羅溪上的彩帶』的「清泉一號吊橋」,大橋上張學良與趙一荻的雕像,像是與世無爭地沉浸在清泉的幽靜之美。

前方是「頭目廣場」,假日有熱鬧的市集,今天是平日,只有一攤小販在此兜售山上栽種的青菜,我們順路買了一些,往前就是我們停車的停車場了。

我們今天走訪位於新竹深山的清泉,陸續參觀了「原住民族館」、「清泉吊橋」、「桃山國小」、「環山步道」、「清泉天主堂」、「三毛夢屋/三毛的家」、「將軍湯」及「張學良故居」。清泉雖小,卻有許多讓人留戀的景點,非常值得再來走走。



※※※

<清泉夢屋憶三毛>文/劉雨菡(點選連結)

【張學良文化園區】官網

【清泉風景特定區】官網

<開放時間>:24小時開放。

票價:免費參觀。

<交通>

< 自行開車>:直接導航「清泉風景特定區」,有免費停車場。

< 搭乘大眾運輸>

公車:搭乘【台灣好行-觀霧線】於「新竹高鐵站」或「竹東火車站」上車、【新竹客運-5629/5630班次】於「竹東火車站」上車,都可達「五峰-清泉」站。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