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8 台北市>國家鐵道博物館導覽>國定古蹟-臺鐵台北機廠舊址巡禮
2022/06/19 22:55
瀏覽2,989
迴響0
推薦14
引用0
很難想像,在<台北市-信義區>的精華地段,有一處面積將近20公頃的國定古蹟。凱文今天報名參加了前身是臺鐵的「台北機廠」、未來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導覽,是一趟非常令人期待的活動。
↓「台北機廠」座落於市民大道、東興路、基隆路與松山文創園區所圍出來的區域。我們原本要停車在松山高中停車場,不過未到停車場,在基隆路一段102巷的路邊,就有很多停車格(其實就在台北機廠的後門),便直接停車後從東興路轉過來。前方就是臺鐵的「台北機廠」了。
↓「台北機廠」於1935年落成啟用,原名「台北鐵道工場」,佔地近20公頃,包括各個作業的大型廠房建築,是臺鐵最具規模的車輛維修、組裝、保養、清潔等作業的基地。今天不巧碰到下雨,不過,我們的導覽活動照常進行。
↓來到台北機廠位於「市民大道」的正門口,圍牆上介紹了員工澡堂的修復。隨著時代的演進,都市裡的鐵路、高鐵、捷運等運輸工具,紛紛地下化及高架化,台北機廠的維修作業,已在2013年遷移至桃園-富岡車輛基地,台北機廠舊廠正式走入歷史,而後於2015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機廠裡面的澡堂,過去是提供給員工的福利。當每天下午5點完成工作環境整理後,可以洗去身上的油汙。入浴順序是依照職位高低,浴後便可下班。澡堂是廠內唯一有法定文化資產的建物,目前正整修中。
↓「台北機廠」舊址,未來將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2019年8月已先於此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國家鐵道博物館】將採分期分區開放的方式,首期將於2024年開放,2027年則達成全區整備完成的中期開放計劃,而後再做長期開放規劃。
↓博物館尚在籌備階段,卻有提供園區導覽服務。申請的時間是每個月20日上午10時起,於官網(點選連結)開放隔月的導覽申請。導覽全程時間約1.5小時,分為:例行導覽、攝影專場、建築專場、博物館願景專場等四種導覽,每個月各有2~4梯次,每梯次25人,免費參加。
↓一進廠區,視野極廣,無法一眼看到盡頭,顯示廠區的寬闊。
↓這是門口的洽公窗口。
↓我們就在旁邊報到。今天的導覽從14:00開始,參加的團友大約都在13:50就報到完畢。例行導覽有分平日場及周末場,今天是平日場,假日場會很搶手。
↓因為園區內還有不少的工程進行中,因此,報到後會發安全帽,要全程配戴。導覽活動有幾位臺鐵的退休員工陪同擔任志工,協助解說並管控人員出入及維護安全。
↓參加導覽的民眾,可以獲取《參觀指南》一冊,有助於對園區的了解。
↓園區形狀略似一把手槍,前窄後寬,1~12號廠房,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範圍。這裡過去一度要被選為「台北大巨蛋」的興建場地,後經各界人士搶救,充滿歷史價值的園區才得以保留,也才有後來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結果。
↓集合報到處的前方,有一台螢幕,稍後會有導覽簡介,趁活動開始前,先拍個照,留下紀念。
↓這位是今天的導覽解說員,目前是博物館籌備處的員工。喔,對了,「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目前隸屬於【文化部】,而非臺鐵。
↓「快快樂樂出門,準時上班下班,努力增產報國,平平安安回家」,這是當初台北機廠給員工的工作目標,而我們報到的這個位置,就是當初員工上下班打卡的地方。台北機廠最多曾有3000位員工。
↓導覽員讓大家先看約3分鐘的導覽簡介。
↓導覽短片介紹了園區的歷史及未來的計劃。
↓看完短片,導覽員先做了簡單的注意事項說明,也順便介紹了這區當初的員工打卡區,這裡的鋼架,都是利用淘汰的鐵軌所栓接而成的喔!我們今天參加的是「例行導覽」,這個導覽可以拍照,但是不能攝影。
↓開始今天的導覽行程,雖然下雨,大家撐著傘,興致勃勃地出發。
↓首先看到了高高的鐵架,是園區僅有的、東西各一區的「西露天吊車」廠。是位於材料廠與材料倉庫的兩側,用滑吊車移動,搬運大型零件及設備。
↓接著沿著這條長走廊往前走,這是行政區與工區的主要切分道。
↓前方這一棟,是「柴電工場」,主要是負責柴電機車的保養與維修工作,為『美援時期』交通及土木建設代表案例。
↓「柴電工場」前,有一區清洗區,有高聳的鐵架。
↓旁邊這一棟,是「組立工場」,原本是蒸汽機車的檢修工場,在臺鐵『鐵路電氣化』工程後,改為以維修電力機車為主要任務。【二次大戰】時,曾遭到美軍空襲轟炸擊中,幸好結構沒有嚴重損壞。
↓馬路旁邊有一棵土芒果樹,長了不少的土芒果,果實碩大。很難得在北部地區可以看到土芒果樹,成熟的土芒果是令人懷念的好滋味(芒果青也不錯)。
↓清洗區有幾個清洗槽還保留著。
↓清洗槽內,可以看到白色污漬,是使用小蘇打殘留的痕跡。
↓「柴電工場」裡,有好幾列不同車型的車廂停放著。
↓「柴電工場」有高低的工作場地設計,進去看看。
↓首先看到一列載貨車的車底。工作場域有高低凹槽,作業人員必須下到凹槽處工作,落差約有2公尺。因此,在參觀期間要特別注意安全,隨從導覽人員的引導。柴電工場最多可同時有7輛車同時檢修。
↓工場裡的建築結構,是以鋼樑製成大跨距構造,牆體則為磚牆。最特別的是,屋體是採階梯狀設計,配合大面窗,以便引入陽光、增加室內照明;即使今天下午沒有陽光,室內也沒開燈,卻覺得明亮。
↓前面看到的是行李貨運車廂,比較特別的是車廂內裝有鐵窗,這是為了預防行李、貨物在行進間搖晃撞破玻璃而設計的。
↓這個貨運車廂「煤斗車」,有很深的車斗,是過去載運煤礦的車廂,現在只能功成身退了。
↓這一台乳黃色、藍色交疊的列車,是很特別的「臥鋪車」,於1910~1983年間營運。台灣南北狹長,過去列車行駛速度不比今日,因此有臥鋪的需求。不過,因為班次並不多,臺鐵也未積極推動,因此知道的人並不多;加上火車行車速度越來越快,「臥鋪車」就默默地走入歷史了。
↓往前走,看到了大片的軌道。過去台北鐵路地下化前,這裡的軌道,是與臺鐵主線道相連接的。據說未來園區開放後,這裡會有導覽車廂,供遊客搭乘體驗。前方的列車是英製的EMU100型電聯車,於1978年引進時,成為臺鐵新型「自強號」列車,並取代莒光號成為臺鐵最高級的列車。
↓來到了前方這間工場。這裡有一條鐵軌凹槽,沒有護欄,要特別小心。
↓從這個角度,可以回望剛剛去過的「柴電工場」,外觀是剛剛提到過的三階式的建築,有助室內採光。
↓大家隨著志工的引導,跨過鐵軌,往旁邊這間不知名的工場走。
↓一進到工場,馬上看到臺鐵招牌車頭之一的「R24型柴電機車」。
↓「R20型柴電機車」是臺鐵於1960年自美購入,是早期動力柴油化的主力。1961年開始營運的「觀光號」列車,便曾以此型車輛牽引。因其機械結構單純且故障率低,目前仍是臺鐵貨運車的主力牽引車種之一。籌備處於2020年修復完成的「R24型柴電機車」,是最早抵台的4輛柴電機車之一。
↓這裡除了有「R24型柴電機車」外,還有「DL1000型貨車移動機」及「WICKHAM 38工程貴賓車」。
↓「R24型柴電機車」車身上,有那個時代『中美合作』的標籤。
↓導覽員還特別請現場的工作人員幫忙開啟車頭燈,讓我們感受機車運作時的臨場模樣。
↓「觀光號Bienvenu」,這是過去「觀光號」列車運行時,放在車頭的標誌。Bienvenu是法文「歡迎」的意思。
↓這輛就是「WICKHAM 38工程貴賓車」,是過去南迴鐵路工程處向英商D.Wickham採購,於1990年抵台的巡道車。過去曾載運貴賓及官員視察各地工程現場,前總統李登輝就曾搭此車視察過。後期則多做為檢查軌道路線狀況時的巡道車。
↓頭尾兩端都設有駕駛台,可以直接換邊駕駛。
↓車子的內裝走簡約式客車設計,除了駕駛座,只有長條型座椅。
↓離開這間工場,又看到長長的鐵軌凹槽。
↓接著進到1935年就興建的「組立工場」。一進到室內,馬上感受到諾大空間以及鋼架交錯的震撼感。長168公尺、跨距23.8公尺、高20.4公尺,是園區內最壯觀且施工工法最細緻的建築。屋頂採用中央抬高採光窗,大大地滿足了採光和通風的需求。場內車輛檢修時最先於此拆卸,最後亦由此試車組裝出場。
↓繼續沿著鐵道往前走。
↓這裡有個「原動室」的復修工程看板。「原動室」是整個台北機廠的動力來源,早期藉由鍋爐設備燃煤產生蒸汽,後期改為燃燒重油,將蒸汽經由管線送至各工場做為動力,或用以加熱員工澡堂的浴池。
↓前面這一間就是「原動室」,目前並沒有開放可以進去參觀。後面的大煙囪,就是「原動室」的排煙氣管。從這個角度,也可以同時看到鏡頭左邊的101大樓、遠雄金融大樓,以及右邊的「松菸文創園區」。
↓這裡還可以看到這座傳統人工控制的軌道轉接器。
↓這是「原動室」的圖片介紹。隨著電力供給的增加,以及技術的演進,機廠內的機具逐漸改以壓縮空氣或電動馬達來驅動了。
↓前面這間是「鍛冶工場」,負責鍛件製造和彈簧生產、試驗等工作,建築講究散熱,地面鋪築著夯實的泥土(日文稱為「土床」),以便物件置於地面澆水冷卻,工場內有許多的蒸汽管往外排氣。
↓這裡的鐵道一路沿伸到園區盡頭,待會兒我們會繞到後面去參觀。
↓這是「鍛冶工場」的圖片介紹。在建築設計上,必須特別加強熱氣的散出機制。場內有多具1930年代便啟用的蒸汽鎚,其中一具是臺鐵向英國購置、刻有1889年生產的記號,是全廠現存最古老的機具。
↓眾人紛紛自窗外向內探視。「鍛冶工場」一樣保有大面窗的採光特色,裡外也有許多的蒸汽排氣管。
↓「鍛冶工場」對面,有一區的樹林,老樹遍布,非常壯觀。
↓往前又來到鐵道密集區,前方高架橋是「市民大道」。
↓站在這裡,可以感受「原動室」高達45公尺的排氣大煙囪的高聳,是台北機廠的主要地標;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領略園區『前瘦後寬』的地形特性。
↓往前這個工場,看到了兩輛列車。左邊的是日治時期所稱的「病客車」,是二戰期間為了能運送與治療傷患而改造的醫療列車,戰後改稱為「傷兵車」,直至1985年才廢止。最特別的,當然是車身兩側各漆上兩個方形白底紅十字標記。右邊的則是過去風靡一時的「觀光號」列車的餐車,依照計畫,未來還會成為鐵道博物館的營業用餐車喔!
↓另一側,又看到了一輛EMU100型電聯車(現行共有7輛在園區內)。這輛運轉了31年,直到2009年才退出營運的自強號列車(後轉為電聯車),因其配色優雅、行駛平穩且隔音效果佳,過去還曾贏得「英國貴婦」美名呢!
↓這間其實是過去的「新車工場」,旁邊就看到一個紀念碑,是民國47年(1958年)奠基興建新車製造廠(即「新車工場」)的紀念碑,當時是以美援的經費興建的。1970年代更名為「鈑金工場」,負責車體的保養、維修與美化的任務。
↓來到旁邊這間有趣的「客車工場」,其實它是由建於1935年的「客車工場」和建於1959年的「新車工場」所組成的,建築特色是屋頂採用便於全天進光的M型採光窗。「新車工場」負責客車車廂、轉向架、座椅、窗簾、行李架等部位的製造與維修。
↓眼前這一輛列車,是今(2022)年3月29日才駛出最後一班車、引起鐵道迷追逐的「復興號」列車。
↓眼尖的團友發現,這列車廂沒有漆上臺鐵的標誌。的確,這是唯一車身兩側沒有漆上臺鐵標誌的列車。
↓難得可以用這個高度及角度觀看車廂的底部,看到了「真空廁所」的鐵箱,算是與飛機相同的設計。早期的臺鐵列車,廁所是採開放式地直接往下灑到鐵軌上,非常不衛生,後來才陸續引進集桶式及「真空廁所」改善。
↓接著看到這節車廂,是接近絕跡的「先轉再推」兩段式手動開關車門的莒光號列車。「莒光號」的名稱,源自於1960年代所推動的「毋忘在莒」愛國運動。
↓莒光號客車的外觀,經歷過多次的顏色更換,在還沒有「自強號」的1970年代,開啟了臺鐵高級列車的新時代。這裡看到的車廂,是服務期間最長、也最耀眼的橘白色外觀。
↓導覽員接著引領我們進入體驗「無空調型鋼鐵通勤客車」的內裝。這節是兩側長條型座椅的車廂。
↓這節則是橫式前後型座椅的車廂,椅背的顏色並非常見的綠色,而是復古的棕色,座位兩側是上下拉的車窗。事實上這種原已淘汰的通勤客車,去(2021)年才被臺鐵改裝成「藍皮解憂號觀光列車」,復駛於【南迴鐵路】線,頗受歡迎。
↓車廂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頭頂上的360度旋轉電扇,還有圓形手拉環,都是復古型的設備。
↓這種過去用來行駛「普快車」的藍皮車廂,最常見的就是眼前的這兩種藍色,前面的是「浪漫藍」,後面的是「海軍藍」。不論您對它是否有其他的顏色稱呼,這兩種藍色應該就是藍皮車廂最經典的顏色了。
↓在「客車工場」裡面的地板,鋪著很特別的鐵軌木磚,依照導覽員的解說,這是為了可以降震,讓工作人員作業環境較舒服;也可以在作業時,如果零件掉落,降低零件損壞的機會。
↓接著看到的是1990年向南非購入的EMC410電聯車。它的車窗是不能打開的,而這也是第一代有空調的電聯通勤車,逐步取代了剛剛看到的藍皮普快車。為了通勤快速上下車,車門設計開在車廂的中間,取代傳統開在車廂前後的設計。
↓旁邊又看到了另一型的藍皮普快車,主要的差異,在於電風扇是不會旋轉的固定式大風扇,車門則是改良過、開在車廂中間的形式。「客車工場」簡直是各式車廂的大集合。
↓眼前這個車廂,是在台北機廠生產製造的「B.V.15092號泰國守車」。這是1963年泰國100輛守車的國際採購標案,由台北機廠得標而製造的車廂,車廂外側還有泰文喔!「守車」是掛在貨物列車尾部的工作車,號稱是「貨車車長的行動辦公室」。
↓車廂外有台製的刻字喔!當時曾為台北機廠創造53萬美元的外銷成績。
↓接著看到的,右邊是日製的SP32550型對號快車,比較特別的,是有別於早期普快車手動翻背椅轉方向的設計,而改為腳踩旋轉椅轉方向。左邊則是早期使用的油罐車,用來載送柴油動力車輛所需的油料。
↓在「客車工場」的盡頭處,看到了在鐵架高處的一個空中洗手台(如紅圈處),這是為了讓工作人員可以在高處洗車以及清潔而設立的。
↓走出「客車工場」,前方是園區的後門,再往前就是松山高中及基隆路。
↓前方是園區最東側的「油漆工場」。油漆塗裝工程,通常在維修流程屬後端步驟,因此位於廠區的鐵軌末端。油漆工場的工作內容,是幫修復完畢的車體進行洗車及塗裝。
↓客車工場及油漆工場,屋頂都是M字型的開窗結構,又是大量採光的設計。
↓在客車工場及油漆工場的中間,有所謂的「移車臺」。這個設計,是為了能在平行的軌道路線間,快速平移車輛,讓整體鐵道車輛的維修程序,變得更加流暢。只是,我們今天並沒有看到這台活動的「移車臺」。
↓往前,又看到了「露天吊車」場,這是東側的「露天吊車」場。
↓我們大致參觀過了主要的工場,準備往回走了。路上,看到這棵長滿了黃花的「軟枝黃蟬」。園區內其實植物生態滿豐富的。
↓地面上看到了這支鐵製圓管,可不要以為它是地板、水溝蓋的板手喔,它可是先前逛過的「鍛冶工場」所接出來的蒸汽排氣管。
↓這裡有一排材料倉庫,這麼大的廠區、這麼多間工場,想必材料種類必定密密麻麻。
↓回到園區前方,這一棟是原本台北機廠的大禮堂,也是員工的「文康中心」,過去裡面有餐廳、可容納千名員工的集會大廳,集會空間也可做為室內羽球場,地下室有撞球、桌球桌等休閒設施。目前這裡做為博物館籌備處的辦公室。
↓這一間就是當時的「員工澡堂」,目前並未開放參觀。據說內部建築平面呈十字型,中央為鋼桁架與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半圓弧浴室。浴池是使用由「原動室」提供的蒸汽加熱。員工澡堂是台北機廠最早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
↓最後看到的這一間,是「博物館願景館」,也是另一個導覽行程「博物館願景專場」的主要活動場地。我們今天並未安排參觀願景館,而後便直接回到旁邊的報到處,繳回安全帽,結束了今天約一個半小時的導覽。
今天的導覽行程,雖然遇到下雨,有些溼溼答答的,不過,導覽過程充實精彩,讓身為火車迷、軌道迷的凱文深覺受益良多,也很期待將來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正式開放參觀。開放前,或許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來參加導覽行程一次,見證園區的整理修復進展。
※※※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官網(點選連結)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園區導覽服務:
<申請時間>:每個月20日上午10時起,於官網開放隔月的導覽申請。
<導覽時間>:約1.5小時。
<導覽類型>:分為例行導覽、攝影專場、建築專場、博物館願景專場等四種導覽,每個月各有2~4梯次,每梯次25人。免費參加。
交通:
<捷運>:
松山新店線(綠)「南京三民站」2號或3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抵達。
板南線(藍)「市政府站」1號或2號出口,步行約15分鐘抵達。
板南線(藍)「國父紀念館站」5號出口,步行約15分鐘抵達。
<公車>:
「市民東寧路口站」:669,步行約3分鐘抵達。
「八德東寧路口站」:202、203、205、257、276、605路公車,步行約5分鐘抵達。
<開車>:
可停車於松山高中地下停車場及周圍停車格(本園區不開放停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 2025/04/01 墾丁三日遊-Day 2>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豐富的熱帶植物園區、探險珊瑚礁步道區地質景觀、360度視野墾丁全覽觀海樓、台灣量體最大400餘歲珍貴銀葉板根
- 2025/03/24 台北市>大安區>台大校園之旅>古蹟遍佈的台灣最高學府-校門、椰林大道、傅鐘、台大共同三松、僑光堂/鹿鳴堂、傅斯年紀念園、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醉月湖
- 2025/03/12 苗栗縣>苗栗小旅行>葛瑞絲香草田(7000坪薰衣草田花期展開)、銅鑼茶廠(茶園風光與群山美景)、薑麻園農業休閒園區(有景觀有果園又可健行)
- 2025/02/17 新北市>五股區>五股水碓觀景公園>輕鬆可達的山丘小公園、可俯瞰大台北地區的無敵景觀、可爬山健身、還可蒐集10個有趣數字雕塑的好地方
- 2025/01/28 台南市>南區>竹溪禪寺>全台第一間佛寺、台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台南四大古剎之一、台南四大名匾之一《了然世界》,展藏四千餘件文物的竹溪禪寺文物館
- 2025/01/09 台東四日遊-第四天>台東卑南遺址公園>卑南遺址月形石柱、卑南遺址考古現場、卑南文化公園、卑南族少年會所、史前家屋、石柱地景藝術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