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新竹市>新竹公園一日遊(下)>新竹市玻璃工坊、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2022/03/30 22:55
瀏覽13,402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凱文與老婆今天的「新竹公園一日遊」,早上逛了公園,下午也遊了園區內的「新竹動物園」,接著要到同樣位在園區內的「新竹市玻璃工坊」及「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我們先來到就在「麗池」旁邊的「新竹市玻璃工坊」。
↓這是一樓大門口。「新竹市玻璃工坊」目前是委外由「春池玻璃」經營,是三層樓的建築,結合了玻璃相關的展覽、玻璃產品體驗、選物及餐飲。
↓一樓的「Glass Studio/玻璃工坊」,是玻璃體驗教室,除了觀賞師傅展藝外,也讓遊客可以體驗玻璃DIY。二樓的「+P STORE/循環選物」,販售春池精選的玻璃瓶器,循環再製玻璃,實現環境共生。三樓的「The POOL /一池Café+Exhibition」,集合餐飲咖啡廳及展覽的空間、臨瞰周圍植栽並沉澱身心的露台。
↓進到一樓「Glass Studio/玻璃工坊」室內,馬上就可以看到幾件玻璃的展示作品,只是並沒有每一樣作品的詳細介紹,不確定是否為循環再製的玻璃作品。畫面中,牆壁上的照片,就是玻璃體驗教室的師傅傳承技藝的場景。
↓來到玻璃體驗教室,看到桌上不少動物形狀的玻璃製品,是現場師傅所燒製出來的作品。
↓這裡就是玻璃體驗教室的作業現場。
↓這裡有一座高溫玻璃燒爐,溫度應該有好幾百度。
↓師傅正對著燒爐熔製玻璃。
↓這是在燒熔後,標準的吹製玻璃動作。
↓我們接著往二樓的「+P STORE/循環選物」走。
↓這裡有許多的玻璃製品可以選購。
↓不過,比較吸引凱文的,是大片窗戶外面「麗池」的湖景風光。能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上班,應該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另外這一面,也有各種展售品,窗外對著的,則是「新竹公園」及「新竹動物園」的樹林。
↓我們接著往三樓走,令人驚訝的是樓梯間有小型的『梯間美術館』,連樓梯的顏色都很美術。
↓樓梯間的外牆玻璃的線條感、太陽照映的光影、懸掛長串玻璃瓶的延伸感,真是一幅美麗的藝術圖畫。
↓來到三樓的「The POOL /一池Café+Exhibition」,這是一間裝潢、擺設簡約的餐飲咖啡廳,廳內也有彈性運用的展覽空間。來這裡可以點餐飲咖啡,坐在室內或室外露台都可以;也可以純參觀。
↓可以從窗外俯瞰「麗池」,只是前方樹木太過高大,擋住了大部分的風光。
↓我們再從樓梯間下樓,來這裡參觀,千萬不要搭電梯喔,否則就會漏掉這般美景了。
↓回到一樓玻璃體驗教室,這裡提供遊客DIY預約體驗。
↓DIY的費用分為兩種:吹製玻璃980元;燈炬作業250元。照片中間這位參加DIY的遊客有點眼熟,常在電視上看到她…。
↓這裡所擺放的,都是師傅們輔導遊客做出來的玻璃製品。
↓我們離開了「新竹市玻璃工坊」,接著就到也在旁邊、簡稱「玻工館」的「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既然是「玻工館」,門口就有一座襄著玻璃球的石雕藝術品。
↓「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是一棟歷史建築。日治時期的1937年,為紀念【新竹州】制度施行而興建的「新竹州自治會館」,是當時達官顯貴住宿、休閒、宴會、會議的場所,也是當時招待日本天皇、皇族與高級官員的行館。戰後,1945年改為國民政府委員會住所,1970年代轉由憲兵隊使用,1999年改建後,成為全國第一座公立玻璃工藝博物館。
↓我們準備要入內參觀。「玻工館」成立的宗旨,主要是要協助新竹玻璃產業升級,讓民眾及業者能參與,能瞭解新竹玻璃產業的開發與應用。館內陳設不少的玻璃作品,也有台灣及新竹的玻璃產業的相關介紹,也有各種的玻璃展覽。
↓參觀「玻工館」是要收費的,全票50元,優待票30元。
↓一進大廳,就可以看到這面大片的玻璃藝術製品,清楚標示出館名。
↓這裡是售票處,直接刷悠遊卡買票入場。
↓「玻工館」是二層樓的建築,我們先從一樓逛起,首先來到「第一特展室」。經與服務人員確認,館內陳設及展出的玻璃作品,都可以自由拍照及分享。
↓一進展覽室,就看到「竹塹玻璃協會」的成立歷程及宗旨,「竹塹」是新竹的古名。協會成立於1994年,是由一群熱愛玻璃藝術的人士共同組成,希望可以將原本冰冷的玻璃,賦予豐富情感的型態推向大眾的視野,讓所有欣賞的民眾能感受到新竹玻璃的「溫度」。
↓「第一特展室」目前展出的是「倩竹迎光-竹塹玻璃協會藝術家聯展」,展覽主題「倩竹迎光」意涵為「光迎竹塹」的倒裝詞,並呼應『新竹光臨』藝術節,環繞「光」進行命名,期許炫麗的新竹將迎向光明燦爛的未來。多數作品結合燈光呈現,自作品中透出光韻,猶如將作品昇華,以光將作品的靈魂勾勒出來,更顯玻璃藝術的風采。
↓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就讓人有震撼感,簡直看不出來是玻璃製品。
↓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燈光變化作用下,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這件作品名為「盛世牡丹-大吉富貴」,作者是張炳鈞。館方針對每一件作品,都有名稱及作者資料的標示;也會針對作品創作意境做說明,甚至請作者自述創作的構想及蘊含的意念。
↓另外這一件作品,名為「吉祥如意-花開富貴」,作者也是張炳鈞,色彩的運用非常豐富。
↓接著看到這件非常有創意,作品像極了一組倒叩的玻璃杯,加上燈光的透映,很有立體感。
↓其實這不是倒叩的玻璃杯,而是作者陳宗漢所作的「萌芽」。作者以800多度燒製垂融,如同植物生長時萌芽階段般,象徵著生命的泉源,透過光的照射而蓬勃發展的生命力。
↓這是作者謝明志所作的「憶」,描述以前的小朋友玩的各種童玩,如:鬥蟋蟀、捕蟬等。隨著時代的演變,現在小朋友的樂趣,早已不是「古代童玩」,而是「3C產品」。作者藉由自己的童玩記憶,喚起四、五零年代出生的童年記憶,莫忘初衷,並藉此帶出傳承之意。
↓這件名為「扶持」的作品,是由鄭木連所創作,是很生活的素材,來自夏天扇子的散熱及青蛙的叫聲。由玻璃所製成的青蛙,小巧而生動。
↓這是「光耀新竹」,作者呂淑燕,巧妙地與地名新竹結合。竹子象徵虛心好學、高尚的氣節,乃君子之風也。
↓接下來這件作品,也是以竹子為題材的「竹籬笆的春曉」,作者張雅婷。沒有嬌豔欲滴的玫瑰花,也沒有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那又如何?做個普通的自己,平凡而平易近人,可以精彩地為自己綻放。
↓這件由林瑤農所作的「太極」,看起來明明是錦鯉,但是背後的意義,是作者藉由錦鯉擺動的樣態成太極狀呈現,結合聚寶盆,取名台語諧音『賺錢』的太極,顏色也很豐富。
↓這件也是與"魚"有關的「金魚悠遊」,作者許鈞淵運用金魚在水中悠遊的自然百態,展現充滿生命靈動之美。
↓這件名為「竹塹風情杯-玫瑰花系列」,一支支綠竹莖枝的玫瑰花穿透酒杯,作者為李文福。玻璃及酒杯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已歷經幾千年了。
↓這件是比酒杯稍大的「魚缸」,作者為李文福。
↓玻璃製品的創意,往往超乎一般人的想像,這件就是邱文虎所作的「夕陽」。這件作品運用抽象的手法,呈現夕陽西下的美景與波濤洶湧的海浪,形成壯觀的景致。
↓這件也運用抽象的手法,作者黃瓊儀所作的「山嵐系列」。這件作品的發想,其實是作者的工作室外的山景,經過大雨滂沱的洗滌,所見到雲霧飄渺的景象,遠近不同的山峰交疊出多層次的畫面。
↓這一件也是抽象手法、很有意境的「山林」。作者邱文虎於假日與家人出遊,看到台灣的好山好水,茂盛的竹林與植物,隨風搖曳飄揚而創作出來的。
↓接著看到的這件作品,就很跟得上時事了,作品名稱就是「冠狀病毒」。作者李財旺以脫蠟的技巧,經過層層的鑽洞加工,組合成此一病毒造型的作品。
↓這是一隻嘴裡含著錢幣的「蟾蜍」,作者是郭永山。蟾蜍在民間可是吉祥的動物喔,具有招財進寶、鎮宅、驅邪、旺財的寓意。
↓我們逛完了「第一特展室」,接著就在一樓的大廳看看「玻工館」的歷史演進介紹。首先看到的是日治時期的「自治會館」外觀,當時就已經發現新竹地區的矽砂,新竹自此成為台灣玻璃工業的重鎮。
↓「自治會館」使用上的歷史演進,分別為1936年興建自治會館,隔年落成;1945年改為國民政府的接待所;1970年代由新竹憲兵隊進駐;1999年玻工館成立。
↓接著看到了這一間很特別的房間,如果不注意就會錯過的這一間,是一定要造訪的「玻璃禁閉室」。
↓這間「玻璃禁閉室」,在改制為「玻工館」前,是憲兵隊的禁閉室,專門囚禁「態度不良、行為不檢」的士兵。憲兵隊遷出後,留下了一條棉被、一雙破鞋和一些盥洗用具。保存這間「玻璃禁閉室」,企圖把歷史的滄海桑田,凝結在如冰的玻璃空間中,同時,也利用玻璃的晶瑩剔透,嘲諷式地滿足人類透視歷史的慾望。過去大部分的人,應該只有在電視上看過阿兵哥的禁閉室。
「玻璃禁閉室」的柵欄、馬桶、棉被、鞋子、洗臉盆、杯子、牙刷牙膏,皆為新竹地區玻璃工藝師的精心傑作。
就材質來說,玻璃一方面改變了監獄的功能:玻璃製作的柵欄,囚犯輕易可破,因此否定了監禁的觀念,同時玻璃的透明性也驅散了狹小牆防的室悶感。但另一方面,西方俗話又以「身處玻璃囚房」,形容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境遇。玻璃房的易碎易破,提醒我們行為舉止必須小心翼翼,以免動輒得咎。
↓我們接著要來逛一樓的「第二特展室」,這一區的展覽空間稍微小一點。
↓首先看到的,又是與竹子有關的「滿竹」,作者是謝明志,果然是新竹的作家的作品。竹子上的小鳥及竹子下的母雞與小雞的愉悅,呈現歡樂的氣氛。
↓接著看到這件很像台灣島形狀的極簡作品,是作者邵尊漢的作品「靜」,以羽毛靜置的意象,表達平靜的狀態,期許環境能逐漸無風也無雨。
↓看到這件作品,很多人應該都會想到「聞雞起舞」,沒錯,這就是作者吳世興想要藉由東晉名將祖逖「聞雞起舞」的勵志故事,引喻勤奮向上,立志報國。
↓旁邊看到的,是林瑤農以台灣帝雉為題材的創作,帝雉熔塑精緻,色彩變化多維。
↓接著從不同角度看這件由呂天寶所作的「仙舞」,四名女子翩然起舞,猶如蝴蝶飛舞在花間,藉由女子跳舞的舞姿,與花卉傳達夜晚意境。
↓我們大致上逛完了一樓的空間,轉往二樓,走一段算是古董級的樓梯。
↓二樓這裡比較偏向玻璃產業的介紹。首先看到的,是「窯口作業工具」。
↓還有「燈炬作業工具」。
↓旁邊看到的,是玻璃歷史的大事紀。
↓先來看世界玻璃史。上半部是東方的玻璃史(其實都是在講中國各朝代的玻璃史),從戰國時代(西元前403~221年)就有玻璃的製造了;下半部則是西方的玻璃史,更是從西元前3500年的敘利亞就開始了。
↓再來看新竹的玻璃史。
↓1920年,日治時期就已經發現新竹蘊藏豐富的矽砂與天然氣。
↓1922年,這個大家都看到過的酒瓶,沒想到歷史這麼悠久了。當時日本著名的「東明製瓶廠」與專賣局合作,在台北景美設廠,開啟了專業生產的開端。
↓1929年,「芝山硝子製作所」在新竹成立,主要生產的,是櫥窗中我們應該都看到過的溫度計與比重計。
↓1939年,台灣總督府在新竹赤土崎(今工技院化工所),創設了「台灣高級硝子株式會社」,從事理化實驗儀器、醫療器具、計器與量器等玻璃製品的生產。相信大家在國中的理化課一定都看過、用過這樣的燒杯。
↓1980年,接近現代,「亞美耐玻璃公司」成立,首先引進全電熔玻璃熔解爐,生產耐熱的玻璃器皿。
↓2000年以後,面臨玻璃工廠萎縮及轉型發展,多數的八卦窯爐廢廠,少數轉型為使用瓦斯或電力的小型玻璃熔解爐,延續玻璃藝品製作與技術傳承。
↓二樓有一間展示間,介紹各種玻璃技術所製造出來不同的成品。
↓也有強調以「形」、「色」或「材質」,…等不同的重點,可以雕塑出不同特色的成品。
↓這裡也少不了以各種生動的動物、植物、昆蟲等為主題的作品展示。
↓牆壁上也有專門的技術「熱工技巧」的分門別類的介紹,這當然已經超出我們這種『一日遊』的遊客的理解範圍了。
↓這裡有一件「竹塹石磚城」的作品,雕塑新竹市著名的「竹塹城迎曦門(東門)」,雕工精細也有燈光透映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來到另外一間展示間,這裡介紹了玻璃的再生與循環。大家平常倒垃圾時,玻璃瓶或碎玻璃都知道要資源回收,但是可能都不知道這些玻璃製品回收後怎麼被處理的。原來,隔壁「新竹市玻璃工坊」所委外經營的「春池玻璃」,就是台灣最大的玻璃回收公司,每年回收將近14萬噸廢玻璃,所降低的碳排放量,約當500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每年所吸收的碳排放量,相當可觀。
↓玻璃再生的過程,從廢材產生->技術處理回收材->研發再生新材料->海內外銷售,專門的技術,還是交給專門的專業人員來好了。
↓我們大致上逛過了二樓的各個展示間,準備往出口走。前方有一座大型的玻璃燈管藝術雕塑。
↓前方就是往一樓的出口,不過,要先經過腳下的『玻璃天空步道』,其實就是懸空的硬化玻璃所鋪成的步道。
↓從『玻璃天空步道』上,可以看到剛剛那座大型的玻璃燈管藝術雕塑,步道是建在工字型建築物的凹處中間相連。
↓『玻璃天空步道』兩旁可以看到樹木就在身旁,巧妙地將樹景融入「玻工館」內。
↓出口旁邊有一間紀念品店,裡面陳列販售的玻璃製品琳瑯滿目,不過店家明確標示禁止攝影照相,凱文只好象徵性地在『玻璃天空步道』上拍一下照,我們的「玻工館」行程也接近尾聲。
今天的「新竹公園一日遊」,早上逛了歷史悠久的新竹公園,也順遊了麗池、九曲橋、氣象站、新竹孔廟、昆蟲館、鄒洪上將紀念碑、石馬石虎石碑、五門古砲等,公園豐富的內容,超乎凱文的預期。下午則先走訪面積雖小,卻擁有各種大小動物的新竹動物園,也看到了幾座古蹟、遺跡;還逛了新竹市玻璃工坊及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除了欣賞到許多精彩的玻璃作品外,也對玻璃歷史及產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非常有趣的一天,園區景點集中,值得來走一趟。
相關連結:新竹一日遊(上) (點選連結)
相關連結:新竹一日遊(中) (點選連結)
※※※
【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官網(點選連結)
門票:全票50元,優惠票30元。
服務時間:09:00至17:00 (每周一及除夕休館),最後入館時間16:30。有提供預約到覽服務。
【新竹市玻璃工坊】:官網(點選連結)
門票:免費參觀,有提供DIY活動(需預約)。
服務時間:10:00至17:30 (每周一及除夕休館)。
<交通>:
<自行開車>:
國道1號-新竹(光復路)交流道下,往新竹市方向走,於光復路底左轉公園路即可達。附近有多處停車場。
<大眾運輸>:
搭臺鐵至新竹站下-由後站出口出來,步行約15分鐘可達。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