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農曆7月真的有吸血鬼出來作怪?
不知是什麼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卻專門吸人的血。
喜歡在庭園工作的我首當其衝,成了它吸血的對象,滿手滿腳被叮得到處都是小紅點印記。
每天,到庭園工作變成是一件苦差事,出去不到2分鐘,進到室內得花上半小時以上抓癢,而且越抓越癢。……
抓癢過程可以用「又愛又恨」來形容,「奇癢無比」的感受讓人不得不抓,抓的時候似乎很爽,奇怪!不能止癢嗎?不,如恨之入骨似的要你自虐式地越抓越癢,直到皮破血流。至此,如果不擦藥鐵定無法善了。……
這幾天又是颱風下雨,又是除草、消毒……等等,人稱「小黑蚊」的小吸血鬼在山區或草地上到處猖獗,橫行無阻。
小黑蚊不是蚊,是吸血蠓(音:ㄇㄥˇ),一種會吸血的「蠓」,學名為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 Shiraki),在分類上屬於雙翅目(Diptera),蠓科(Ceratopogonidae),鋏蠓屬(Forcipomyia),蠛蠓亞屬(Lasiohelea)之吸血性昆蟲。
台灣鋏蠓是台灣原生種的吸血昆蟲,俗稱「黑微仔」、「魍微仔」或「小金剛」。體型細微,大小約一個芝麻的1/3,叮人時不易被察覺。
小黑蚊吸血習性,通常自早上7、8點起即開始吸血活動,吸血活動隨時間增加呈逐漸上升趨勢,並以上午11點至下午3、4點為吸血高峰,然後下降至黃昏時停止,天黑後就完全不會再有吸血活動。
最適合台灣鋏蠓發生的溫度範圍約在18-32℃之間,因此台灣鋏蠓在台灣全年發生,其密度呈春夏季高、冬季低的季節性變化。
影響台灣鋏蠓密度變化的主要因子主要為溫度、雨量、相對溼度、風速等氣象因子,其中又以潮溼為台灣鋏蠓孳生的主要環境因子,通常年度春雨或梅雨季節後,是台灣鋏蠓開始年度大發生的時間。
小黑蚊叮咬有一種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初次被叮咬的人反應通常都很強烈,腫得很大、又癢,經常得癢、腫一個星期、十天才會痊癒;這個現象通常以都會區前往郊區休閒旅遊的民眾最為明顯。可是說也奇怪,被叮咬幾次以後,這種劇烈的反應就消失了,叮咬造成的癢腫變輕微了;似乎人體很快就可以適應小黑蚊的叮咬。
原來,小黑蚊也要先考驗新搬來的我們,習慣它們早已存在的事實,等融入新環境後就是一家人了?!……
- 1樓. 旭日初昇2012/09/03 15:22---
在加勒比海有種比台灣黑微仔更小更毒的蚊蟲叫sand fly,顧名思義就跟細沙一樣大小,該區環境優美是度假天堂,卻隱藏此殺手,常見喜歡往山上叢林逛的觀光客,常紅腫的手腳回家,我也吃足了牠們的苦頭!!!沙蠅也是一種蠓 維基有寫,
維基對台灣鋏蠓似乎未多著墨或未經討論 我不知道為什麼!
上面寫還有一種會傳染皮膚病 利什曼病〈黑熱病〉?
就像登革熱一樣 要特別注意防範! Innchris 於 2012/09/04 15:1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