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去中國化是亡國弱智行為
2016/10/04 23:37
瀏覽647
迴響5
推薦34
引用0
一、前言

         蔡政府一上台,馬上公告廢止「103微調課綱」。學者王曉波指出,公民科課綱與地理科課綱,將回到扁政府的「98課綱」,這是徹底的走向日本皇民化思想,新政府目的是去中國化,邁向文化「台獨」。台灣民眾將因為統、獨意識對抗,造成社會分裂。前馬政府的「103微調課綱」,在編寫國文科、歷史科等各種版本課本內容時,必須嚴格遵守課綱,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內容、發揚民族意識、發揚台灣人民的主體性、不可歌功頌德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蔡政府廢除馬政府的「103微調課綱」後,可能將再度出現台灣是日本殖民地的日本皇民化史觀,以及去除中國化等字句。從歷史來看,台灣的主權變化必經過戰爭。民進黨搞文化「台獨」,增加台灣年輕人的心理焦慮,因為在客觀環境上台灣無法獨立。台灣民眾也將因為統、獨意識對抗,造成社會分裂。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降溫,去中國化不只存在於政治面,文教交流也受到影響。蔡英文上台後,延續扁政府的「兩岸文化分離意識」,廢止課綱微調,將高教發展與新南向政策掛鉤,影響兩岸文教交流,甚至傳出限縮陸生來台。蔡政府去中將進一步影響島內青年一代的政治認知,為台獨政黨培養更大票倉,以利民進黨長期執政。通過弱化台灣民眾的中國文化認同,固化島內台獨毒苗,如果這種趨勢無法得到扭轉,未來兩岸將為整合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5.20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強力實施“文化台獨”政策,行政院長林全上任便廢除馬英九推出的“微調課綱”,並任命具有濃厚台獨色彩的鄭麗君擔任行政機構文化部門負責人。蔡英文就職後,不再遙祭“黃帝陵”,仔細檢視蔡英文所提出的文化政策,可以發現其所實施的“文化台獨”政策與李登輝、陳水扁相比,具有政策目標升級、政策手段增多等新特徵。整體而言,蔡當局所實施的“文化台獨”政策,目標已由“去中國化”上升為“去中華化”,旨在逐步改變島內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台灣文化民族主義主張(1)以“多元文化論”消滅中華文化主體性。(2)凸顯台灣文化具有鮮明區別於中華文化的特性。(3)極力宣揚台灣所具有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在其文化政策背景論述中,蔡英文開篇便聲稱“台灣是一個山海壯闊,故事豐饒的美麗之島”,強調“三萬年前,就有長濱文化存在”、“台灣成為國際公認的南島語族原鄉”、“西洋強權、殖民統治、漢人移民先後進入台灣,……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加入台灣社會……台灣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為傲的新社會”。在這種歷史論述中,台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繫被強行切斷,台灣被抬升為認知中心,承載、融匯各類歷史記憶,以形成本土主體性認同。蔡刻意以“多元文化論”遮蔽中華文化與閩南文化,強力凸顯台灣自身的主體性。眾所周知,中華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體,蔡英文及民進黨也無法否認台灣社會所使用的語言。蔡強化文化的外交功能,主張“運用文化外交讓世界重新認識台灣”,卻完全不提兩岸文化交流。

 

二、文化台獨政策由“去中國化”上升為“去中華化”

     台灣整體人民的中國文化認同長期保持著高水準,但三十歲以下群體的認同已出現下降趨勢。台灣競爭力論壇針對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島內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非常高,大致保持在八成左右的高水準。另一方面,“政治中國”認同則普遍呈下降趨勢,認同自己為台灣人或認同兩岸屬於“一邊一國”關係的比例均呈明顯上升趨勢。如果按照研究者普遍的看法,認為島內對“政治中國”認同的不斷走低與李登輝、陳水扁所實施的“文化台獨”政策密切相關,則客觀而言,從當前島內民意結構以及藍綠政治實力對比來看,李登輝、陳水扁的“文化台獨”政策已初步達到政策目的。

     對於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的發展趨勢,有學者指出,台灣青年人已經從主張“一族一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堅持“統一”(完成國家統一)的信念者,變成了李登輝鼓吹“一族兩國”(一個民族、兩個“國家”)的支持者,現在正朝“兩族兩國”(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在走。可見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必然會進一步夯實“台灣民族主義”或“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文化基礎。而從蔡英文的文化政策論述中,我們可清楚看出其政策目標已由改變島內民眾的“政治中國”認同提升為改變民眾的“文化中國”認同,也就是由“去中國化”升級為“去中華化”。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很多人均強調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中華文化已經在台灣根深葉茂,其主體地位難以動搖。的確,文化傳承因群體自發秩序的存在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如台灣社會遭遇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其基層社會仍相對完整的保留了閩南文化特質。另一方面,則必須指出自上而下的文化政策對文化發展與傳承也具有巨大影響力。相關資料顯示,1945年台灣光復時,受日本殖民文化政策影響,島內能熟練使用漢語和中文的人非常少,日語的普及率反而非常高。而今天台灣社會所展示出的中華文化特質,在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國民黨退台後自上而下強力推行中華文化的結果。

     在兩岸領域,蔡堅持對“九二共識”的模糊態度,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但在涉外方面,身段柔軟,如低姿態參與WHA大會,試圖“維持現狀”、蒙混過關;在島內政治領域,堅決對國民黨進行全方位打擊,一方面對“本土藍”進行利誘收編,另一方面則通過所謂“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對國民黨進行“抄家滅族”式打擊;在經濟領域,不惜違背市場規律,全力與大陸切割,強推“新南向政策”並極力向美日主導的TPP靠攏,只為維護台灣所謂“經濟自主性”,並為政治上的“疏中離中反中”背書。客觀而言,蔡英文與民進黨在政經層面推行的各項“柔性台獨”政策,受主客觀諸多因素制約,未必有顯著效果。例如,若蔡英文在“法理台獨”上走太遠,必會遭遇大陸甚至美國聯手打擊,而蔡英文力推“新南向政策”也極容易被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更有力的台商政策抵消,民進黨思茲念茲的TPP更面臨美國政壇更替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綜合考慮,“文化台獨”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蔡英文以及民進黨能做且很有可能做出明顯效果的不二選擇。

     當前島內政治生態已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實現了全面執政,藍營卻還未展現出谷底爬升的氣勢,這意味著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可能性大,“文化台獨”政策將得以長期實施。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李登輝、陳水扁持續實施“社區營造”政策,鼓勵基層社區自下而上申請經費以從事社區文化建設。該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於“造人”,通過以文化為中心的社區建設塑造出“國家公民意識”和“共同體意識”。台當局的社區發展政策鼓勵各種民間文史工作室和社區發展組織,挖掘各地“鄉土民俗”,將當地的歷史、語言、習俗等傳統文化符號以“愛家鄉”、“愛台灣”等名義編織進入“台灣主體認同”,大力宣揚“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就要認同台灣”的文化邏輯。社區文化建設與李、扁推行的“去中國化”文化教育相配合,把中華文化符號從社區文化建設中刻意抽離甚至直接省略、虛化,置換為根植於本土、來源自日常生活的集體記憶,進而催生出“知道家鄉在這裡卻不知道中國在哪裡”的認同結果,逐步生發出具有濃厚分離意識的“台灣主體認同”。由於這個過程具有自然性、親民性等特徵,且從島內民眾愛鄉土、愛家鄉的樸素情感出發,因此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巨大且難以抗拒,對塑造島內民眾身份認同而言不啻於一場“寧靜革命”。

 

三、混血移民政策消滅漢族正統

     台灣是一個僅有2300萬人口的中小型經濟體,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年老世代群體的逐漸凋零將使島內中華文化主體性面臨新挑戰。按照島內相關部門的推算,台灣人口將在2020年前後就會出現負增長,2060年總人口大約會下降至1800萬左右的水準。台灣嚴重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迫使台灣必須考慮通過引入移民來解決勞動力短缺、社會經濟活力不足的突出問題,對於台灣而言,同文同種且地理距離相近的大陸應是其吸引外來移民的首選。但從蔡英文推出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和“新南向政策”可以看出,民進黨已推翻馬英九當局“由大陸走向世界”的對外發展戰略,將實施一條意在疏離大陸、保持自身相對獨立性的發展路線。同時,蔡英文與民進黨堅持意識形態掛帥,對外籍配偶和大陸籍配偶實施差別化政策,一方面拒絕對大陸籍配偶實施普惠性“四年入籍”政策,另一方面對東南亞裔籍新移民則實施傾向性照顧政策,許諾提供更好的社會福利政策、承認原籍所在地學歷並推廣原籍所在國“母語”,以協助其更好融入台灣社會。可預見,未來蔡英文可能充分利用島內人口結構漸變的機會(中華文化觀念深厚的老一代人逐步凋零),通過鼓勵東南亞移民“換血”、本土文化教育“再造血”等多種手段,逐步弱化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四、蔡去中華文化政策的影響

     蔡政府以“去中華化”為目標的升級版“文化台獨”政策的主要危害在於通過弱化台灣民眾的“文化中國”認同,固化島內“政治中國”認同的分離態勢,使其向不可逆轉方向發展。如果這種趨勢無法得到扭轉,未來兩岸將為整合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中國認同有其自身特殊性,從政治層面而言,“國家”一般指“民族國家”,基本構成為三要素:領土、人民和政權,是一個明確的政治地理概念。而對於傳統中國而言,“中國”更多是一個文明的概念,並非一個具有明確疆界的政治地理概念。可以將“中國”視為一個相當穩定的“文化共同體”,當前島內對“政治中國”認同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獨化”趨勢,只要島內能夠保持高水準的“文化中國”認同,兩岸仍然保留文化層面的共同體意識,隨著大陸的不斷進步,台灣“政治中國”認同的分離主義傾向將會逐步得到糾正:從較長的歷史階段來看,台灣“政治中國”認同將呈現“合一—分離—再合一”的變動趨勢,兩岸社會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政治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岸應將維護“文化中國”認同提升至戰略高度。

     蔡政府實施的“去中華化”文化台獨政策,主要是在島內實施,包括:任命台獨人員擔任教育及文化部門負責人、廢止“微調課綱”、撤告“反服貿運動”涉案人員等。未來民進黨還將強化對文教部門及島內輿論環境的管控,如利用教育評鑒制度打壓“傾中”學者,繼續弱化島內“反台獨”能量。對此,我們應積極探索具體措施,使“反對一切台獨行為”更具操作性。要破解去中國化,

兩岸各界應攜手提供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文教資源,利用新媒體等各種管道向島內輸送,避免台獨文教資源充斥思想市場。同時,兩岸各界應發揮積極性,在島內建立各類社團、基金會等反台獨“陣地”,以團結、聯合、壯大島內外反獨力量。加強兩岸社會民眾的互動交流,特別是應加強與島內基層民眾的互動交流也很重要。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人次突破一千萬,通過兩岸社區及社會組織層面的互動合作,繼續夯實兩岸社會民心基礎,以維護兩岸“文化共同體”意識。

 

五、不重視愛國教育拋棄傳統文化的危機

      台灣的危機很多如(1)經貿協議搞不定淪為國際邊緣人(2)不重視愛國教育拋棄傳統道德文化(3)選舉制度及地方自治制度不良(4)不重視愛國教育拋棄傳統道德文化(5)國家無方向,拚經濟各部會扯後腿(6)國軍被童子軍化(7)外交迂腐化(8)法官影響政治而眾人不知(9)司法保護壞人打擊好人(10)國家在虛耗,台灣的精神教育及提倡民族精神的愛國教育在李登輝執政末期及陳水扁執政八年喪失殆盡,固有傳統文化道德也遭破壞,因而社會不再敬老尊賢及尊師重道,最重要的是教育部官員沒有愛國中心思想,媚日情節嚴重,教科書缺乏傳統道德的宣揚及愛國行為的肯定,以致藍綠官員、議員及立委貪污案件頻仍,毫無羞恥心,與南韓相比,台灣媚日情節嚴重,李登輝公然宣稱釣魚台是日本的,前又爆發教科書上使用「日治」或「日據」的爭議,我們主管教育官員若是昏庸至此就應下台去作日本良民,但是監察院及立法院也該表態吧! 我們都知道日本在二次大戰侵略了許多國家,當然中國是死亡最多損失最大的受害國,但是戰敗後的日本官員,一直試圖篡改教科書,將侵略中國改為進出中國,不承認慰安婦的罪行,以日本人的眼光看這是愛日本的行為,即使昧著良心也要愛國家。反觀台灣一點也不愛國,「日治」及「日據」一字之差反映的是「日治」比較接近「皇民史觀」或「日本軍國史觀」,日本教科書採用,就符合其立場,但台灣是在甲午戰爭被侵略逼迫割讓的,歷史上羞辱我們國家的行為用「日據」反映是應該的。

    再怎麼說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血源也比台灣與日本關係密切,春秋之筆,不可荒唐。日本《外交學者》雜誌一篇文章值得所有台灣人反省,原文標題為:大陸意氣風發之際,氣餒的台灣變得更加脆弱,如今中國領導階層似乎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優越的政治制度,加上強有力的領導人,中國自認是“山巔之城”。這種優越感表現在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冒險行動上,並有可能對北京統一台灣的戰略產生重大影響。我們現在面對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堅信歷史站在自己這邊,如今,隨著蔡政府支持率下降、政治口角、經濟停滯和工業不景氣的折磨,台灣民主似乎失去了光澤。南韓及日本對國家認同及愛國心比台灣強太多了!

     日本壞事做盡還要以愛國教育騙後代,反觀台灣教育部作了什麼愛國教育,李登輝說釣魚台是日本的,謝長廷說日本對台灣最友善,台灣的精神教育及提倡民族精神的愛國教育在李登輝執政末期及陳水扁執政八年喪失殆盡,固有傳統文化道德也遭破壞,因而社會不在敬老尊賢及尊師重道,最重要的是教育部官員沒有愛國中心思想,媚日情節嚴重,教科書缺乏傳統道德的宣揚及愛國行為的肯定,以致藍綠官員、議員及立委貪污案件頻仍,無羞恥心,與南韓相比,台灣媚日情節嚴重,由政府管制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性質上與私人著作大不相同。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5) :
5樓. 吹起了自然風
2016/10/06 11:57
新紀元

延續經驗, 再經營新的啟迪,

意識的提升,不再分化界線,

而是充滿愛的理解,友愛互助, 創造新紀元。

             秋安

謝謝!秋安! 何偉2016/10/06 20:58回覆
4樓. 岳將軍
2016/10/05 17:06
不只是弱智根本就是無智無識的無腦.
讚啦 何偉2016/10/05 20:54回覆
3樓.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2016/10/05 15:47

幾年前大家就很清楚,台獨人沒有國際觀。沒想到台獨人,認為自己沒有國際觀是因為自己走不出去,是中國大陸的打壓。

其實,沒有國際觀,所以不知道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整天自己要雞蛋碰石頭,還說人家在打壓,真的讓人搖頭。


讚啦 何偉2016/10/05 20:55回覆
2樓. X-ray
2016/10/05 10:57

現在講那麼多(可說落落長),可是又有何用呢??

應指出,事情當初為何不能防患未然?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事態不斷惡化?

因此在這裡是否該檢討當時身為執政黨的國民黨是誰該負起這個絕對的重責?為何會讓事情演變得如此不可收拾?若不能痛定思痛的檢討,就無法避免重蹈轍。

沒用就不講!  太陽花也是靠堅持!

何偉2016/10/05 20:57回覆
1樓. reaizuguo*😻我的如夢令
2016/10/05 05:11
分析得鞭辟入裡! 👍
馬英九心裡所想的和任期裡表現出來的
也是 一個民族,兩個國家。
讚啦 何偉2016/10/05 20:5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