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美國無法阻止中國崛起
2023/09/21 16:23
瀏覽315
迴響0
推薦20
引用0

美國無法阻止中國崛起


一、美媒失去戰勝中國信心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9月19日發表中美競爭文章,原題:美國阻止不了中國崛起 副題:它應該停止嘗試。美國政府為防止中國強大,無所不用其極地減緩中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在科技發展領域。拜登競選總統時,曾批評川普對中國加徵貿易關稅,但他上任後變本加厲非但沒有取消關稅,反而試圖透過禁止出口晶片、半導體設備和特定軟體加大對中國的遏制。拜登政府也說服荷蘭和日本等盟國追隨。所有這些行動都證實,美國政府正試圖阻止中國的發展,然而美國可能會失敗。美國現在若調整對華政策,使其朝著更有利於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方向發展還為時不晚。美國決定拖慢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無異是愚蠢行為。 現代中國已經多次證明,中國的科技發展是阻止不了的。 自1949年以來,美國曾多次試圖限制中國取得各種關鍵技術。 縱觀歷史,試圖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行動均以失敗告終,而在當前情況下,這些做法正在對美國長期的地緣政治夥伴關係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美國阻止中國獲得最先進晶片的措施,對美國晶片企業的損害甚至可能超過對中國的損害。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過去10年來,中國從美國公司進口了大量晶片。 高通3/5的收入、英特爾1/4的收入和英偉達1/5的銷售額都來自中國市場。出口管制可能會損害美國的行業領導地位。 美國公司也將因中國的報復行動而受到傷害。

   美國的《晶片和科學法》不可能無限期補貼美國半導體產業,全球也沒有可取代中國的市場。禁止向中國出口晶片和其他核心技術,中國將被迫提早建立自主能力,美國短視的保護主義政策喚醒了一個亞洲巨人。美國現在面臨短期和長期威脅,短期威脅是,失去推動美國創新所需的重要收入;長期威脅是,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建立自己的全面半導體生產鏈。美國對華為實施了嚴厲制裁,但華為仍能推出搭載5G晶片和作業系統的新款智慧型手機。這說明美國試圖阻止中國科技發展的政策是多麼不明智。既然美國不可能阻止中國的科技發展,那麼就應有一種互利互贏的模式。實際上,永續的合作對兩國和人類都有好處。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減排目標都無法實現,因為中國擁有太陽能、風能和電池的許多綠色能源專利和核心投入。與中國脫鉤的科技生態系統不僅會阻礙技術進步,還會產生其他風險。繼續歡迎來自中國的科學人才到美國學習、工作和定居,也有利於兩國的科學進步。 這些科學家可以成為中美兩國科學合作的橋樑。一開始,這種大國合作可以集中在雙方有共同長期利益的領域。 雙方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後,對話與合作就可以逐步擴大。

二、美國必須接受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力

    依據亞洲時報報導,中美之間更多的是競爭而不是戰爭。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結束中國之行後在媒體表示:“相信世界足夠大,足以讓中美兩國繁榮發展。”耶倫的言論並沒有說服力,因為事實是充斥著制裁、投資限制和遏制措施的緊張地緣政治格局。耶倫是近幾個月來美國官員多次訪華的其中之一。這些提議是在美國集中努力反對中國在亞洲日益擴張和自信之後提出的。2002年,美國布希總統在與江澤民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未來由中國人民決定。” 但目前的關係狀況表明,中國為自己選擇的道路並不符合美國利益。2009年,國務卿希拉里暗示奧巴馬政府希望在發展中美關係方面比布希走得更遠,奧巴馬時代的戰略最終於2011年全面轉向亞太,導緻美國的經濟、安全和外交資源向該地區轉移。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對華政策重點轉向經濟關係,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成為爭論的焦點,特朗普的做法不再是對話而是直接對抗。在拜登的領導下,中國被視為“競爭對手”。政策選擇包括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經濟依賴,建立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伙伴關係(AUKUS),以及允許美國使用菲律賓的另外四個軍事基地。


   儘管美國對華政策已轉變為對抗,但中國的總體外交政策軌跡在很大程度上是務實和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明確提出了建立多極世界的宏偉目標,其中全球政治由幾個主導國家決定。當習近平2013年就任國家主席時,這一願望變得越來越公開和自信。一年前,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宣布了中國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呼籲到2049年中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對全球世界秩序產生影響。數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強國,甚至在 1750 年代也是一個製造業巨頭。在地緣政治上,美國繼續保持對中國的軍事和外交優勢。但儘管中國在許多領域仍落後於美國,但並不像以前那樣需要美國支持而是能獨立發展。過去二十年中國驚人的快速發展可能還未達到頂峰。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其實也有限,美國未能超越現有聯盟及強化軍事設施的目標。如果美國增強日本的進攻能力或深化與印度的伙伴關係以挑戰中國,他們就會無意中創造一個多極世界。中國並沒有被美國的政策嚇倒,通過說服和對話的藝術來對抗美國。大多數亞洲國家並未面倒向美國。未來幾十年,中美主導權力中心的共存將在某種程度上平衡。首先,美國未能成功抑制中國的增長和擴張,也可能無力阻止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百年目標。其次,中國在人力資本、投資、製成品方面已經在全球佔據一席之地——而且世界公眾對中國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非自由民主政權的崛起和民主國家的弱點正在造成一些國家向中國靠攏,而另一些國家則出現遠離美國的局面。

三、中國的崛起及美國的衰落

    中國快速的工業化進程改變了國際力量平衡,因為中國體量大,也是極少數相對收入增加的主要經濟體。過去30年,美、德、法、英收入大致不變,中國則是自1990年以來相對收入顯著提高的經濟體。中國相對收入的迅速提高造成美國擔憂失去各方面的領導地位。如果中國繼續縮小與美國的差距,競爭和緊張局勢可能會加劇。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中國的優勢之一是,由於其經濟中工業比重大於服務業,它能夠更好地阻止病毒傳播。在社交隔離的前提下,經營工廠要比經營依賴面對面接觸的服務部門企業容易得多。製造業在中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超過任何其他大國。相比之下,美國政府應對疫情反應遲緩,造成整個國家衰弱。2020年,一場疫情及一場混亂選舉,讓美國露出其政府體制的千瘡百孔。美國霸權無可避免在走下坡,為應對此次新冠疫情,美國推出了史無前例的金融量化寬鬆政策,程度遠超金融危機時期。美國賴以傲視世界的美元霸權將因超發貨幣而疲軟,最終會嚴重損害美元作為國際支付體系當中的核心貨幣地位。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以後,可看出在眾多領域,中國都已超越了美國。中國沒有種族歧視及美國黑白社會問題,中國去年已達成脫貧艱鉅任務,基本上人民無溫飽問題。而美國窮兵黷武,貧富懸殊,遊民失業者中,整體國家充滿社會問題,已失去美國建國之初的昂揚鬥志,勢必走下坡。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稱中國和伊朗正在拓展政治和經濟關係,這進一步削弱了美國在中東的地位。美國此前已退出伊朗核裁軍協議,特朗普讓美國退出許多全球舞台,失信於世界,讓美國影響力進一步削弱。最近三年有幾個趨勢對美國不利,對中國有利。第一,美國外交政策一直在收縮,與一些前盟友和中國展開貿易關稅戰。美國還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伊朗核裁軍協議。它與北約拉開距離,摒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國家避開美國,繼續簽訂多邊協議。第二,隨著美國從全球舞台後撤,中國採取了更具主導性的立場。中國與伊朗加強經濟和政治合作,加強了中國在中東的地位。中國企業是非洲最大的投資者,而且已在拉丁美洲投資逾1400億美元,在亞洲和歐洲各地進行投資,讓“一帶一路”經濟重獲新生。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