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兩岸核電發展顯示治國能力差異
2023/08/27 20:14
瀏覽357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兩岸核電發展顯示治國能力差異

 

一、中國積極發展核電對比台灣傻傻廢核

       台灣能源政策的錯誤愈來愈明顯,為了達成碳中和目標,全球主要國家紛紛轉變對核能的看法,歐盟已將核能認定為綠能。中國大陸規劃在2030年前建造150座核電廠,成為全球最大的核能國家,核電佔比將達10%,這超過其他國家在過去35年內建造的數量。中國認為核電計畫可以減少每年約15億噸的碳排放,比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排放量總和還要多。核能是清潔低碳、安全及高效率的能源,對於保障國家的能源供應、調整能源結構、維護國家安全都有重大戰略意義,在應對氣候變遷、改善人類環境及拓展太空發展都很重要。2022年4月,中國大陸發布了“十四五”能源領域創新規劃,結合實現“雙碳”目標,設置了安全高效核能多項重點任務,從現階段第三代壓水堆核電升級到小型模塊化反應堆與第四代核電技術,實踐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的突破。中國的核電技術,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進展,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經過30多年不間斷的科研攻關,中國核電技術飛躍進步,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自“十三五”以來,“國和一號”及 “華龍一號”研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法、俄等核電強國後擁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和全核電產業鏈的國家。中國新一代核電技術包括高溫氣冷堆、鈉冷、鉛冷快堆技術以及釷基熔鹽堆技術等。快堆是中國“三步走”戰略的關鍵一環,鈉冷快堆有較好的研究基礎,鉛冷快堆是近年來研究熱點堆型,在安全性和燃料循環方面具備一定優勢,“十四五”規劃設置了“鈉冷、鉛冷快堆技術”任務。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頂層要求以及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結構,中國正處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需不斷加強核能技術自主創新。另外,拓展核能非電應用及多能互補。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核能除可提供穩定基荷電源外,還可在清潔供暖、工業供汽、海水淡化、核能製氫、同位素生產、製冷等方面,發揮傳統化石能源所不具備的優勢。 

      台灣公投否決了重啟核四廠扼殺了台灣的核能科技發展,島內因廢核政策引起的缺電及電價上漲勢必對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響。而對岸中國大陸卻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電擴張,以核綠共生原則,推進東中南部地區風電光伏就近開發,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和溪北地區風電光伏基地化開發,加快推進西南地區水電建設,重點任務是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中國發展核能工業是全方位的,除了建設華龍一號第三代核電機組外,還致力發展第四代反應堆,更安全、更高效的高溫氣冷堆決不會發生爐心熔毀事故。另外釷融鹽堆也在甘肅武威研發實驗中。另外秦山核電廠一號機核准延役將使中國大陸核電發展更具效益,台灣應及時回頭發展核電才是能源永續之路。台灣的廢核是最錯誤的能源政策,廢核將給台灣帶來缺電、電費上漲、空污及國家安全問題。可再生能源無法彌補廢核所缺的電力,缺電需用大量昂貴的天然氣發電,同時無法達到碳中和之國際氣候改善目標。堅定致力於核能的獨立知名記者安吉麗卡·翁認為台灣的廢核是愚蠢的。翁認為,放棄相對自給自足的核電,也會帶來國家安全風險,特別是會導致對澳大利亞、卡塔爾和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更大依賴。 

二、中國對能源的布局展現領導人的智慧 

      能源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及命脈,中國大陸在能源佈局上掌握了許多前瞻性的重點,首先了解清潔能源對改善氣候變遷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大陸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全力投入發展,不但是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生產國,且是太陽能發電設備及風力發電設備製造的大國,尤其是研發掌握離岸海上風力發電風機製造及安裝技術,不但可開發廣大海上風場還可輸出技術賺錢,不像台灣只會依賴國外技術造成高電價成本。中國大陸的水力資源豐沛,水力發電也是世界第一,但傳統的燃煤發電仍佔很高比例,為迅速降低使用化石燃料發電比例,因此也大力發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核能發電,藉此達成 2030 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2060 年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中國大陸建設世界最長的高鐵並大力發展電動車,有效改善交通運輸產生的空氣污染及碳排放。中國將過剩的風力及太陽能發電用於製造氫氣以便儲能,氫氣可用於燃料電池是清潔的二次能源。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過去十年在減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了一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明表示,煤炭能源消耗總量從 2005 年的 72.4% 下降到 2021 年的 56%。在可再生能源中,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超過3億千瓦時,居全球首位。彭博社援引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報告稱,從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國空氣中的有害顆粒物數量下降了 40%。中國大城市空氣質量改善顯著。2021年,北京的藍天日數為288天,比2013年增加112天。碳減排的趨勢不會改變,中國在開發新能源方面仍具有巨大潛力。中國水電技術可開發容量估計為6.87億千瓦時,其中僅開發57.1%。中國各級政府一直在實施促進新能源發展的措施,許多企業也將目光投向了利潤豐厚的新能源業務。除了增加對新能源的投資外,提高能源效率也很重要,特別是在工業領域,加強新能源的存儲技術及加強全國智能電網的建設。

三、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實現“雙碳”目標 

      專家認為到2060年光伏、風電、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佔比將提高到80%~93%。核電發電量將從當前的5%增長至10%~18%,核電的裝機容量將是現在裝機容量的4.6~6.6倍,達到2.3億~3.3億千瓦。雖然風電和太陽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但風電和太陽能因受氣候影響而不穩定。核能發電則可作為穩定的基荷能源,提供穩定的零碳能源。因此在碳中和願景下,發展核電十分重要。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為滿足電力供給需求,中國將會穩步推進核電站的建設工作。《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1》預計到2030年,核電在運裝機將達到1.2億千瓦,到時核電發電量約佔全國發電量的8%。諮詢機構伍德麥肯錫預計2060年中國核電裝機將達到6.2億千瓦。這大約是當前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的12倍。央視記者訪問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稱,2022年第一季,中國各核電站穩定運轉,累計發電量為989.83億度,比2021年同期上升了6.81%。中國核能發電量增大的原因有三:一是核電機組數量增加,今年一季度中國核電機組數量同比增加3台;二是核電具有可再生清潔低碳能源的類似屬性,基本享有清潔低碳能源多發滿發的鼓勵政策;三是核電持續穩定運轉,核燃料能量密度高便於大規模儲存、換料週期長受外部環境影響小。近年來中國不斷推進核電建設,華龍一號機組批量化建設中。前不久,6台機組獲得國務院核准,即將動工。截至今年6月,中國55台核電機組運轉中,總裝機容量5692萬千瓦,僅次美國、法國,位居全球第三,已核准及在建核電機組共24台,總裝機容量2768萬千瓦,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中國不斷推進核電建設的原因有四:一是核電是清潔低碳能源,與燃煤發電相比,每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每年可等效減排二氧化碳600萬噸以上,碳減排效益顯著,核電可以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較大規模的替代燃煤發電以及燃煤供暖、供汽、製冷等綜合利用;二是核電有助於保障能源供應安全,鈾燃料能量密度大,易於大規模長期儲存;三是核電適於作基載電源並具有一定的負荷跟踪能力,可以為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大規模消納提供有效支撐,同時,核電還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轉動慣量水平和阻尼能力,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有效支撐。四是發展核電是當前穩經濟特殊時期最有效的投資拉動措施之一。核電是資金密集型高科技戰略性產業,發展核電不僅可以有效增加綠色低碳能源供應,也可以帶動高科技裝備製造業發展。總之,中國戰略性地確立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方針,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保障國家能源及電力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核電是改善氣候變遷的重要戰略選擇。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