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製造業仍不遷出中國
一、美國政府不顧企業反對要求與中國脫鉤
鑑於當前中美間的地緣政治挑戰,以及影響製造商和消費者的持續供應鏈問題,將全球製造業遷出中國的討論很多。但儘管有此說法,美中貿易在2022年仍達到創紀錄的高峰,並且未來也沒有放緩的跡象。中國經濟的驚人崛起帶來了許多地緣政治挑戰,從間諜氣球到不公平貿易行為以及盜竊知識產權的指控。這導致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激烈貿易戰。2018年,當時特朗普總統援引《貿易法》301條對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因此,全球公司將其製造業務轉移到越南、孟加拉國和印度等亞洲成本較低的目的地的壓力加大。在Covid-19大流行造成全球供應鏈混亂之後,有人呼籲通過“近岸外包”(例如在墨西哥建工廠)或將製造業回流回本國,將製造業帶回離本土更近的地方。儘管面臨這些巨大的財務和政治壓力,許多公司仍然沒有將更多的生產轉移出中國。
據路透社報導,一組美國國會議員將會見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首席執行官,以“減少對電動汽車電池等中國製造汽車零部件的依賴”。媒體援引福特的話說,它與立法者的目標一致,即加強美國競爭力,在美國建立電動汽車供應鏈。而特斯拉等海外汽車品牌近年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以受益於汽車的旺盛需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汽車銷量2686萬輛,同比增長2.1%。美國國會議員向其汽車製造商施壓的舉動是在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抵達中國後採取的。布林肯週一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應了美國財長耶倫最近的言論,即美國不應尋求與中國“脫鉤”,可見美言行不一致。美國政府一面試圖與中國對話以穩定關係,另一面又採取強硬措施,包括在汽車製造等關鍵行業向中國施壓。這種政治分裂很可能會引發疑慮和擔憂。專家指出,如果美國政府擴大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只會給美國企業造成更多經濟損失。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製造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如果美國汽車製造商放棄使用中國電池,則意味著他們將不得不面臨更高的生產成本。
二、外國製造業願留在中國的理由
許多外媒紛紛誇大外國製造業大批離開中國前往低人工成本的東南亞國家的景象,希望中國經濟崩潰。通常企業需要考量物料零件供應的安全及成本問題,專家認為中國作為世界製造中心的角色將繼續下去,原因如下:
(一)希望產地靠近世界上最大的中國消費市場
儘管許多公司已在其他國家開展業務或尋找供應商,但他們將繼續在中國生產以利進入中國廣闊的國內市場。通用汽車40%的汽車在中國生產和銷售,亞洲佔蘋果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對於這些公司來說,搬遷沒有太大意義。
(二)中國的替代品有限
中國製造是複雜性和低成本的結合很難找到同質替代品,印度及東南亞國家替代中國產品的製造能力有限,而且與中國強大的交通物流系統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運輸成本較高且困難。
(三)上游原料及設備依賴中國
儘管東南亞在低端生產成功奪取中國份額,但仍高度依賴中國的設備和原材料來為其製造業提供動力,任何東南亞製造中心都無法承受中國輸入被切斷的後果。
(四)缺少技術工人
過去幾十年來,由於許多低技能工廠工作崗位已從西方轉移,製造商現在發現缺乏必要的技術工人。
(五)中國掌握了製造工藝關鍵
儘管孟加拉國等其他市場與生產相關的勞動力成本明顯較低,但生產率也明顯較低。與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勞動力相比,中國勞動力的成本更高,生產率也更高。在決定將生產遷出中國時,必須考慮生產率因素。
(六)中國的製造業已經進入高水平的群聚經濟或生態系統
以生產衣服為例,不僅僅是剪裁和縫製紡織品,它還涉及組裝產品所需的裝飾、染料、拉鍊、繩索和其他必要部件。中國已經部署了確保整個製造供應鏈都位於那裡的戰略,並掌握了流程的每一步。
(七)離開中國的成本太高
只要製成品的生態系統仍然存在於中國,那麼它在世界製造業中所佔的重要份額就無法變動。
三、中國正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但新優勢正在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中國過去多年來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擁有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漸減退,但中國的巨大市場和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將成為其新優勢。近期中國提出“雙循環”發展模式,是“升級版”的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多年來,中國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擁有競爭優勢,但這一優勢近年來正逐漸減弱。首先,隨著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製造業增加值下降。中國參與全球分工與國內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內循環”和“外循環”不可能脫離對方而孤立存在,不論談“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必須將二者放在一起討論。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不斷提高,這也導致中國正在失去其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雙循環”正是建立在新的比較優勢基礎上,是一種再平衡的發展模式。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可能正在失去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的比較優勢,但它在全球價值鏈的許多生產流程和技術環節上仍擁有比較優勢,這使中國製造業企業能夠牢牢地嵌入到全球價值鏈中。
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也位居世界第一,並且仍在不斷擴大,由此產生的巨大需求必然會成為貿易和投資決策者重點考慮的因素。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當潛在合作夥伴在安全(脫鉤)和盈利(不脫鉤)之間權衡時,中國巨大的市場也會令他們明顯傾向於後者。中國越是讓市場充分發揮其潛能,它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就越高。短期內,中國應充分利用率先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的機遇,展示中國經濟的韌性,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貢獻。從長遠看,中國必須將創新發展與市場比較優勢相結合,以提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在招商引資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通過為所有企業營造公平競爭氛圍、鼓勵創新、保護知識產權,來著力改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投資潛力。為了增加投資需求,還應改善基礎設施,以適應新技術環境。此外,還應刺激消費,明中國居民消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事實上,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更高,因此,提高居民收入和減少收入不均衡將顯著刺激消費。通過實施更多的財富再分配可以帶來更平等的公共服務,降低不必要的儲蓄。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比較優勢發生了動態變化:不再是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而是巨大的市場和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