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地球氣候變遷改善關鍵在中國
2022/09/19 19:05
瀏覽878
迴響0
推薦27
引用0

地球氣候變遷改善關鍵在中國

 

一、中國是清潔能源最大力量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中國在過去10年裡一直是清潔能源建設最強大的力量,去年中國安裝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過了美國、歐洲、拉丁美洲、中東、東南亞和非洲的總和。今年夏天乾旱和熱浪席捲全球,但孟加拉遭遇了致命的季風降雨,巴基斯坦三分之一的國土被淹沒,超過1000人死亡,100萬座房屋被毀。這些異常氣候變化都與溫室效應有關。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迄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它很可能是塑造地球未來最具決定性的力量。多年來,西方對於中國在氣候上扮演兩種矛盾腳色多有批評。紐約時報說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候污染國,而且現在的煤炭使用量約佔全球的一半,碳排放量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是美國的兩倍多(儘管按人均計算,美國的表現要差得多)。但中國大力發展風力及太陽能發電並提供廉價可再生能源設備促使可再生能源價格暴跌,是世界清潔能源最大推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中國同時扮演著英雄和反派的角色。今天,世界脫碳的進程仍然緩慢,氣候投資正在美國蓬勃興起,隨著《晶片法案》和IRA氣候法案的通過,美國確實已經加入了Politico最近所說的一場全新的「綠色能源軍備競賽」。力量格局也發生變化,這不僅體現在中美貿易戰、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以及中國在南希·佩洛西訪問台北後取消雙邊氣候談判等方面。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尤其是自唐納德·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和美國早期疫情應對的表現拙劣以來,沉迷於美國衰落敘事的人往往把中國視為令人生畏、不可避免的繼任者:這個國家擁有壓倒性的人口,受到阻力相對較小且蓬勃發展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指導,卻沒有美國這裡似乎不可避免的各種政治功能障礙。中國顯然是美國的地緣政治對手,而且剛剛在一項科學貢獻指標上超過美國,中國發表了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期刊論文。 

   紐約時報不認同中國的清零防疫措施,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泡沫」即將破裂;也不意味著中國不再是世界上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國家。在9月初,《碳簡報》的分析顯示,主要由於新冠疫情大流行封鎖和經濟停滯,中國2022年第二季度的排放量較前一年下降了近8%,比中國在大流行封鎖最嚴重時期的降幅更大。疫情期間,全球排放量暫時下降了7%左右。氣候觀察人士指出,這大約是實現《巴黎協定》中最雄心勃勃的目標所需的脫碳速度,然而全球停止運轉並非一種可持續或有吸引力的方式。澳洲《悉尼先驅晨報》編輯尼克·奧馬萊說中國正經歷綠色革命,輪到西方緊張了。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綠色革命,西方想像中,中國是一台用煤發動的機器。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不同意簽署逐步淘汰煤炭使用的承諾。新冠疫情暴發後,中國大幅增加煤炭產量,刺激經濟增長。去年,美國誇口說新建了約30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但中國可能新建了180千兆瓦。2021年,中國就佔全球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新建總量的46%。彭博社稱,2022年上半年,中國對大型太陽能項目的投資為410億美元,同比增長173%,對風能項目的投資達到580億美元,同比增長107%。中國領導人這麼做,是因為希望中國將主導未來的關鍵行業。中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宣布將停止資助海外火電站,中國將進一步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國際能源署長比羅爾表示,世界上80%的太陽能電池由中國生產,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95%左右。 

二、中國引領全球綠色能源轉型 

  《世界報》稱中國在綠色技術的研究和專利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能在氣候保護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且經濟有望在未來幾十年受益。多年來,中國研究人員在氣候保護領域的科學出版物數量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目前在氣候保護所涉及的技術領域擁有超過50%的專利。中國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裝機均超3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繼續保持領先優勢;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都是世界第一。全國抽水蓄能電站累計裝機規模達到3479萬千瓦,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過400萬千瓦,新增電能替代電量大約1700億千瓦時,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預計250萬台左右,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儘管補貼取消,中國仍將在 2022 年保持可再生能源領先地位,路透社指出,中國將在戈壁和沙漠上建立史上最大規模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廠,裝置量達 450GW。美國彭博社網站稱中國可以提前至少5年實現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中國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大幅增加電力容量,以確保能源安全,同時繼續實現長期氣候目標。中國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目標是到2025年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約30億千瓦,全面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開發水電,到2025年,常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8億千瓦左右;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進等。 

   西班牙《機密報》稱中國將戈壁沙漠變成了風能和太陽能的農場,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分析師西蒙·尼古拉斯指出,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項目在中國的大規模開展,也得益於中國擁有全球領先水平的超高壓和特高壓這些可遠距離輸電技術,中國在新能源領域上的探索領先全球。BBC報導,中國是光伏產業的後來者,但中國用十幾年的時間彎道超車,成為世界太陽能發電的領軍者。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光伏發電全產業鏈集群、最大應用市場、最大投資國、最多發明和應用專利和最大產品出口國等實績。到2022年,中國風電裝機量在全球也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製造出口基地。在風電方面,到2022年,中國風電裝機在全球也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製造業基地。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的規劃,2021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1%左右,之後逐年提高。中國政府規劃稱將確保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20%左右。此外,中國政府還承諾不再投資新建海外火電發電項目。 

三、中國的綠電發展 

(一)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是再生能源發電的領頭羊,遠比風力和太陽能的發電量多。在全球發電份額中,水力發電僅次於燃煤發電和燃氣發電,居世界第三。目前在中國發電份額中燃煤發電居首,水力發電居第二位,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水電開發的領頭羊。到2020年年底,中國建成水電站2.2萬餘座(500千瓦以上)。總裝機容量已達到350 吉瓦,發電量 1,322 太瓦時,佔中國可再生能源總量的 65%,發電量佔全中國總發電量的17%,約佔全球水力發電總量的30%。目前,中國的水電裝備製造能力得到廣泛認可。中國掌握了三峽工程開發期間(1994-2010)製造700兆瓦單渦輪機以及在建的白鶴灘水電站1GW 單機機組(2013-2022 年)。由2019年底,中國企業參與國際水電項目406個,累計裝機容量達127吉瓦,中國在該領域與更多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80多個國家。中國的水電發展過去和現在仍然是由政府通過龐大的國有企業推動的連續五年獲得流域規劃發展獎勵。它經歷了三個與眾不同的時期:(a)第一個時期是改革開放前的發展(1949-1977),主要集中在小水電,以滿足農村人口占主導地位的需求。(b) 第二個時期跨越二十多年(1978-2000 年),其特點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大水電工程建設融資。開放政策的到來提供了合作學習的機會先進國家和建設最先進的項目。(c) 第三個時期涵蓋過去二十年(2001-2021 年)。在此期間,政府採取多項舉措讓中國水電製造商和開發商參與競爭在蓬勃發展的全球市場。 

(二)生質能產業

   中國的生物質能源產業起步於 1950 年代。 70年後,它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覆蓋用於發電、沼氣、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物質和城市固體廢棄物( MSW)焚燒。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從 2005 年的約2吉瓦增長到2019年的約 22.5吉瓦,2019 年,約佔全球裝機容量的17%。然而,與生物質燃料替代品相比,產量相對而言仍然有限。它佔總發電量的 6%,佔總燃氣量的 3.7%產量,佔汽車燃料總量的 1.4%。生質能產業經過三個時期發展,逐步構建起完整的垂直產業鏈研發到裝備製造。第一階段(至1994 年)致力於開發沼氣設備,第二階段,實驗和示範階段(1995-2005),主要側重於研發,加強和拓寬工業生物質能源知識庫,吸引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第三階段(2006年至今),中國本土生物質產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一系列現代產業的發展和執行標準。儘管如此,中國仍然面臨許多技術障礙,並且正在努力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物質能源的需求。 

(三)太陽能光伏發電

    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與風電不同,它是由利用海外資本來華投資的企業家、高技能的技術人才並降低國內勞動力成本,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增長的海外市場競爭。中國後起之秀,覆蓋整個光伏供應鏈,改造了過去 15 年可再生能源市場。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中國在全球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自 2015 年以來,全球使用的模塊中約有 70% 是在中國製造的。2019年,全球前 10 大多晶矽生產商和全球前20大模塊製造商中的15家是中國公司。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促進了顯著。在 2006-2019 年期間,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成本下降了 96%,中國的系統平衡成本 (BOS) 下降了 93%。這種戲劇性的發展是在四個階段實現的,由於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出口,中國的發展從未低於 40%。2019年佔組件總產量的60%。第一階段(2000年之前),中國光伏組件製造能力明顯落後於行業領導者,製造商過度依賴進口材料,市場太小,無法支持商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第二階段(2001-2010年),中國企業家利用光伏產業投資海外技術、人力資源、資金、市場和低成本勞動力,尤其是在2001 年加入 WTO後。他們利用“邀請外國投資海外”享受優惠條件,例如稅收減免、獲得土地和融資由先進省份提供給先行者,以在其領土內建立製造光伏能力。第三階段(2011-2017),行業進入大規模擴張期。為了鼓勵國內市場光伏利用,中國政府採取上網電價等政策措施,關稅和依靠“傳統”的中國產業支持方式——大規模示範和試點“金太陽”項目、光伏扶貧項目等。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表示,從 2022 年到 2025 年,中國每年可以增加 83 到 99 吉瓦的新容量,中國太陽能製造協會表示,預計中國將在 2022 年增加 75 至 90 吉瓦 (GW) 的太陽能發電量,遠高於去年的創紀錄增幅。這家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產品製造商和太陽能發電機組在 2021 年新增光伏發電 54.88 吉瓦。在中國西部戈壁和其他中國沙漠地區建設更多大型太陽能電站的項目也在籌備中,該地區已經在建設約 100 吉瓦的太陽能發電能力。中國屋頂太陽能發電板數量屬世界領先,2021年,中國共建成54.9吉瓦的太陽能發電功率,其中一半是家庭屋頂太陽能。據中國國家能源局數據,中國太陽能發電總功率已達306.56吉瓦,足夠為整個德國供應電力。

(四)風力發電

   2005年,中國頒布《可再生能源法》後的15年間,中國建設了4,000 個風電場,風電總裝機容量從2005年的約1.2吉瓦增長到2021年的328吉瓦,中國大陸的風電發展分成幾個階段:在知識轉移方面與先進國家廣泛試點和聯合的方法,高度重視本土化,其次是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和降低成本以增加競爭力。在第一階段(至1994年),為了打造風機製造業,政府將多個風電項目納入歷屆五年計劃並啟動多項合作與領先國家的計劃,這些合作促成了50 kW渦輪機的開發。在第二階段(1995-2005 年),政府採取加強和改進研發並擴大工業風電基礎及吸引知名風力渦輪機製造商在中國製造等措施來幫助發展風電市場。在第三階段(2006-2017)期間,中國發起了多項與國際風能標準機構(即IEC)的合作,將設備質量推向國際標準。在第四階段(2018年至今),中國聚焦在克服風電與燃煤發電的競爭以及海上風電市場發展的障礙。這些舉措的積極成果導致風電成本降低至人民幣5,284元每千瓦及商業化的10兆瓦風力渦輪機。根據GWEC世界風電協會統計,中國陸上風電佔比世界第一達39%,海上風電裝機規模也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近1700萬千瓦,中國現在運營著全球近一半的海上風電裝機,即5400萬千瓦中的2600萬千瓦。如今,中國引領全球新型離岸風電機組裝置,到2030年預計能夠達到52GW的裝機容量。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環保生態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