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歐盟認定天然氣及核能是綠能的原因
2022/07/08 01:21
瀏覽891
迴響0
推薦33
引用0

歐盟認定天然氣及核能是綠能的原因




一、歐洲議會通過將天然氣及核能列為綠能

 

     根據美聯社報導,歐盟立法者7月6日投票決定將天然氣和核能納入歐盟的可持續活動,允許核電站和天然氣發電站作為金融市場的可持續投資進行營銷。根據分類法,到 2030 年建成的新天然氣電站將被視為過渡能源,只要取代燃煤或燃油電廠,到 2035 年改用氫等低碳氣體,並在 20 年內保持在最大排放上限之下將獲得綠色標籤。而現有核電站如果承諾從 2025 年開始改用所謂的事故容錯燃料,並計劃最終放射性廢料貯置也將獲得綠色標籤。歐盟委員會今年早些時候提出了這一提議,作為其建設氣候友好未來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使成員國分裂,並引起了環保主義者對他們批評為“洗綠”的強烈抗議。來自環境和經濟委員會的歐盟立法者在法國斯特拉斯堡進行了決定性投票。但歐洲議會議員以 328 票對 278 票否決了他們的決議,如果歐洲議會和成員國在 7 月 11 日之前不反對,所謂的分類法授權法案將於明年生效並適用。歐盟委員會的綠色標籤系統定義了什麼是對可持續能源的投資,使私人投資者更容易向天然氣及核能注入資金。據估計,要實現 2030 年的目標,每年約需 3500 億歐元的投資。

 

     多年來,核電問題在環保主義者、能源專家和政府之間存在分歧,一些人認為它是一種重要能源,因為核電不排放二氧化碳,但另一些人認為核電風險太大,基礎設施構建速度慢且成本高。天然氣是一種化石燃料會排放二氧化碳,在環保界受到嚴厲批評。德國工業遊說團體 BDI 對該投票表示歡迎,稱其為從化石燃料向清潔能源的過渡提供資金掃清了道路,認為天然氣是通往可再生能源的過渡橋樑。德國總理舒爾茨的發言人表示,德國政府認為核能是不可持續的,儘管如此,德國政府認為分類法是實現氣候保護目標的重要工具,因為很明顯,天然氣是我們在實現二氧化碳中和中的重要橋樑技術。歐洲議會投票給核能和天然氣貼上綠色標籤後,此類發電廠將被允許作為金融市場上的可持續投資進行銷售。根據美聯社報導,歐盟委員會的這項提案並不是完全不限制對天然氣和核能的投資,像對天然氣的投資通常僅限於供電和供暖,且排放必須低於特定的門檻,而且要在2030年或2035年之前獲得批准;對核能的投資則被限制在使用最先進技術的新核電站或是用新技術對老核電站進行改造升級。路透社稱,除非歐盟27個成員國里有20個成員反對這次投票,不然該提案將於明年生效,而在這一議題上能拉到20個反對票被認為是“極不可能的”,因為許多國家都曾在過去支持兩種能源中的一種,或是兩種都支持過。這一投票結果引發環保人士的強烈抗議,他們認為這是在“洗綠”。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將向歐盟委員會提交正式的內部審查請求,未來還可能在歐洲法院採取法律行動。青年活動組織“未來星期五”也表示,這一決定可能會導致數十億歐元的資金注入天然氣基礎設施和核電站,分流本應用於可再生能源的資金。

二、歐盟認定核能及天然氣是綠能的原因

      一年多來,圍繞核能和天然氣能否貼上“綠色”標籤一事,歐盟成員國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和爭議。2020年7月,歐盟為可持續經濟活動建立的分類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將可持續經濟活動分為三類,即“環境可持續”“有利”和“過渡”。近日通過的法案將滿足特定條件的核能和天然氣項目歸為“過渡”類,即雖然造成碳排放,但目前在技術和經濟上不可替代,且不阻礙低碳替代方案發展和應用的經濟活動。為實現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提供過渡性保障,是歐盟將核能和天然氣項目納入分類條例的現實考量。在能源轉型道路上,歐盟國家起步較早,進展也較為顯著。但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尚未達到可以提供持續、穩定供給的水平,能源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持續困擾歐洲。與傳統能源相比,核能和天然氣碳排放相對較低,被視為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重要能源。去年歐委會將法案草案遞交歐盟各成員國征詢意見時指出,核能和天然氣可以作為一種促進向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過渡能源。這在歐盟內部引發了很大爭議。支持一方強調這兩種能源碳排放較低,可提供過渡性保障。反對一方則認為,即便是暫時性的,這兩種能源也不應算作綠色能源。從現實情況看,單純依靠政府資金,歐盟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面臨很大困難,要實現目標需要大量私營投資的參與。歐委會通過補充授權法案,將核能和天然氣項目納入分類條例,目的是將私營投資引入到實現碳中和目標所需要的各種行動中。

      缺電及高漲的能源價格嚴重衝擊著歐洲人民的生活,將天然氣和核能列為“綠色能源”雖然反對者眾多,但支持的聲音也不少。據路透社報導,歐盟委員會稱這對促進投資可持續能源至關重要。據估計,歐盟如果要實現2030年減排55%的目標,每年大約需要3500億歐元的投資。歐盟金融服務主管麥吉尼斯表示這是一項務實的提議,可確保能源轉型所需的對天然氣和核能的私人投資符合嚴格的標準。法國歐洲議會議員博耶爾表示,從長遠來看,用可再生能源來滿足能源需求是理想但現在還不可能。烏克蘭能源部長在信中稱:“我堅信,將天然氣和核能列入綠色能源分類是歐洲能源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為了取代俄羅斯的天然氣”,核電作為低碳能源卻一直處於爭議中,正當德國、比利時棄核時,美國、英國、印度、俄羅斯及中國卻在努力發展核電。根據美聯社調查,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州政府認為,核電將有效替代化石燃料,對於達成淨零排放目標頗為有利。印度、南非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正計劃大幅擴建核電,在滿足電力需求的同時,也降低對煤電的依賴。另外,沙特、阿聯酋等傳統產油國也在規劃核電。法國總統馬克宏強調反核不切實際!因為若能源不能自主就無法擺脫對外國依賴,經濟將受制於人。急著讓核能變「綠」的原因是歐盟許多國家已受不了缺電之苦及天然氣價格飆漲導致的電價上漲。法國想在2030年前重返半導體自主製造、生產數百萬輛電動車以及研發低碳飛機,這些建設都須耗電,同時又需兼顧減碳要求促使法國加碼核電建設。為讓核電被歐盟各國認可並獲得永續投資金援,這個把核能變「綠」的新法案,對法國非常重要。據紐約時報報導,法國去年已花幾個月積極遊說歐盟各國,是此法案關鍵推手之一。      

三、支持核電已成世界趨勢  台灣應回頭是岸

     依據國際核工程報導,目前約有30個國家正在考慮、計劃或啟動核電計劃以尋求安全、低碳的能源供應。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的說法,預計到2035年將有10到12個國家加入核電陣容。

 

(一)正在建設的核電站

      孟加拉的兩座1200MWe的VVER-1200反應堆正由俄羅斯Rosatom公司在達卡西北160公里處的Rooppur建造。盧普爾1號機計劃2023年開始運行,盧普爾2號機計劃2024年開始運行。白俄羅斯於2013年開始建造奧斯特羅維茨1號機,2014年開始建造2號機。該電廠以俄羅斯的VVER-1200為基礎。1號機於2021年6月商轉。2號機目前正在調試。土耳其於2008年對地中海沿岸的阿庫尤電廠的建設進行招標。俄羅斯的ASE和Inter RAO UES與土耳其的Park Teknik提出了一個擁有四個1200MWe反應堆的工廠。所有四個機組現在都在建設中,計劃在2025年前運轉。2009年,韓國取得阿聯酋巴拉卡核電站興建合約,合約價值200 億美元建造四個APR1400反應堆後。目前,該電廠已完成96%以上,並開始發電。巴拉卡1號機組於2021年4月開始商業運營,2號機組於2022年3月開始商業運營。3號和4號機組正處於調試的最後階段。

 

(二)擬議或計劃中的核電站

       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加納、蘇丹、烏干達及尼日利亞都有建設核電站的計畫。阿塞拜疆在2018年收到Rosatom建議建設一個核電站。埃及的El-Dabaa核電站位於地中海沿岸的Matruh省,將包括四個VVER-1200反應堆,由Rosatom根據2017年的合同建造,一旦獲准將立即開工。2021年,愛沙尼亞加入了美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的基礎架構(FIRST)計劃。2022年,約旦計劃到2025年有兩台1000MWe的核電機組投入運行,也正在考慮SMR。哈薩克斯坦總統稱需要一個核電站,其能源部開始研究可能的地點。菲律賓正在考慮一項核電計劃,包括可能恢復621MWe的西屋公司停產的巴丹核電站項目或建造一個SMR。波蘭計畫用核電取代燃煤電廠,法國、美國及韓國都在競逐此市場。沙特阿拉伯於2010年成立了阿卜杜拉國王原子和可再生能源城(KA-CARE),以推進包括核在內的替代能源。計劃包括建造16個反應堆,為沙特阿拉伯提供約20%的電力,以及用於海水淡化的小型反應堆。斯里蘭卡計畫從2030年起建立600MWe核電站。泰國計劃到2036年實現5%的核電份額。2018年,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簽署了一項協議,合作設計和建造一個價值130億美元的兩單元電站,第一個VVER-1200反應堆將於2028年投入運行。 

(三)台灣缺電仍傻傻廢核

      中國為達成氣候改善目標,未來15年將新建150個核反應爐,中國認為核電計畫可以減少每年約15億噸的碳排放,比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排放量總和還要多。核能是清潔低碳、安全及高效率的能源,對於保障國家的能源供應、調整能源結構、維護國家安全都有重大戰略意義,在應對氣候變遷、改善人類環境及拓展太空發展都很重要。2022年4月,中國大陸發布了“十四五”能源領域創新規劃,結合實現“雙碳”目標,從現階段第三代壓水堆核電升級到小型模塊化反應堆與第四代核電技術,實踐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的突破。中國的核電技術,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進展,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經過30多年不間斷的科研攻關,中國核電技術飛躍進步,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自“十三五”以來,“國和一號”及 “華龍一號”研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法、俄等核電強國後擁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和全核電產業鏈的國家。中國新一代核電技術包括高溫氣冷堆、鈉冷、鉛冷快堆技術以及釷基熔鹽堆技術等。快堆是中國“三步走”戰略的關鍵一環,鈉冷快堆有較好的研究基礎,鉛冷快堆是近年來研究熱點堆型,在安全性和燃料循環方面具備一定優勢,“十四五”規劃設置了“鈉冷、鉛冷快堆技術”任務。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頂層要求以及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結構,中國正處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需不斷加強核能技術自主創新。另外,拓展核能非電應用及多能互補。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核能除可提供穩定基荷電源外,還可在清潔供暖、工業供汽、海水淡化、核能製氫、同位素生產、製冷等方面,發揮傳統化石能源所不具備的優勢。 

     台灣公投否決了重啟核四廠,不但扼殺台灣的核能科技發展,島內因廢核政策引起的缺電及電價上漲勢必對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響。而對岸中國大陸卻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電擴張,以核綠共生發展風電光伏,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和溪北地區風電光伏基地化開發,加快推進西南地區水電建設,重點任務是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中國發展核能工業是全方位的,除了建設華龍一號第三代核電機組外,還致力發展第四代反應堆,更安全、更高效的高溫氣冷堆決不會發生爐心熔毀事故。另外釷融鹽堆也在甘肅武威研發實驗中。另外秦山核電廠一號機核准延役將使中國大陸核電發展更具效益,台灣應及時回頭發展核電才是能源永續之路。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