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呢?
2023/03/14 20:16
瀏覽2,75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六祖壇經》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菩提的本源來自自性佛無上的正見正覺,而自我人心意識的起心動念即是虛妄。事實上, 上帝清淨的心一直處在自我妄想的人心意識中,只要端正自己的心念,便無煩惱障、無業障、無報障等三障。所謂的煩惱障,即是來自內心的慾望、執著;內心充滿了慾望和執著,觀念偏差,行為必然錯誤。錯誤的行為必然造下種種業障,業障不消最後必然遭受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的果報障。
人若想要遠離煩惱痛苦,必須有清淨的心,清淨的心來自 上帝的意念,來自 上帝的力量,不是來自肉體五官所看見的、聽聞的、品嚐的和碰觸的,也不是來自自我人心意識的起心動念。修行人要有清淨的心,一定要先破除煩惱障、業障和報障。《六祖壇經》云:「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所以修行人只有向自己內心中去除造罪的根緣,各自向自性佛真誠地懺悔,才能頓悟大乘佛教的真懺悔法,徹底去除邪念行於正道,遠離罪惡。因此,修行人要有清淨的心,除了選擇放下對慾望的執著和追求,不再迷戀、厭惡或執著肉體五官所感知的色、聲、香、味、觸等一切人間的外境,更要放下自我的成見,真誠地向 上帝懺悔,發愿追隨 上帝,並付諸行動,落實完成 上帝的旨意、天命。如此一來,煩惱障、業障和報障皆破除了,修行人才能有一顆清淨的心,故《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上帝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放了一支蠟燭,我們可以選擇讓 上帝的火焰點亮它,不斷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自見清淨光明的本性,也可以選擇吹熄它,使自己陷入黑暗痛苦的深淵。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