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3月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像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
在驚蟄節氣前後,動物開始繁殖,鷹和鳩的繁育途徑大不相同,附近的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而原本蟄伏的鳩開始鳴叫求偶,古人沒有看到鷹,而周圍的鳩好像一下子多起來,他們就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時分,天地暖,雨水多,正是一年春耕的好時節,繁忙的農耕自此便開始了。黃牛套了犁頭緩行,農人手中的鞭子蕩啊蕩,身後留下的淺渠整齊劃一,待夕陽落盡,便三三兩兩地坐在村頭,閑聊中吃吃梨子,因為有著“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天氣轉暖,脫去冬衣,上班途中,筆者發現迎春花已經開了,春色映滿人間,安然歲月流轉,又是一年驚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