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從那一聲聲的蟬鳴中開始的。
酷暑難當,蟬鳴如潮。面對撲面而來的滾滾熱浪和響遏行雲的嘹亮歌聲,我的心頭縈繞著古代詩人詠蟬的詩句。朱熹“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即景寫景,意境十足;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蟬卻成了寂靜的像征。古往今來,借蟬抒懷的詩句很多。曹植《蟬賦》、郭璞《蟬贊》均不吝辭藻、篇幅對蟬高風亮節的品行,歌之詠之;蕭子範“流響繞從藿,余響徹高軒”,把蟬視為高潔的像征,大加贊譽。而在虞世南看來,“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已遠,非是藉秋風”,詠蟬言志,持節不污,抒發了作者無需外在力量、自能聲名遠播的豪邁。
蟬是夏天的精靈,沒有了蟬鳴的夏天也就不熱鬧了。蟬聲傳響,情由心生,每位詩人由於心境、抱負和命運不同,聽到蟬鳴後的感受也不盡相同。楊萬裡“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 劉克莊“何必雍門彈一曲,蟬聲極意說凄涼”,渲染了聞蟬而產生的凄涼情緒;駱賓王以蟬喻己,寫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詩句,寄情寓興,表現了詩人命運多舛的苦悶心情。最具代表性的李商隱的《蟬》詩: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說的是蟬餐風飲露於高枝,吃不飽肚子,不飽則“恨”,不平則鳴,“鳴”了也沒人聽。詩人把詠物與抒情巧妙地結合起來,借蟬為自己鳴不平。
高高低低的蟬鳴,是無數人童年的美好回憶,也是故鄉特征鮮明的一個符號。袁枚有詩:“兒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意思是說我們大喊大叫絲毫不影響蟬的歌唱,但當我們去抓它的時候,它卻閉嘴了。這就是蟬的“聰明”,也是少時捕蟬的樂趣。鬥轉星移,四季交替。蟬鳴作為季節流逝的物候,更能勾起鄉思。漂泊在外的白居易異鄉聽蟬,著《早蟬》:“一聞愁意結,再聞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以蟬為載體尋音思鄉、紓解鄉愁,流淌著無數的溫馨與感動。故鄉的夏天熱烈,蟬鳴的和聲此起彼伏,穿透熾熱的陽光,在盛夏的枝頭傳動,在風裡流動,奏響了一支支充滿無限激情的交響樂。辛棄疾筆下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述了家鄉田間牧野別樣的風景。在稻花香裡想著豐收的景像,多麼愜意!此時詩人感受到心靈上的回歸,連喧鬧的蟬鳴和蛙聲聽起來都是那麼祥和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