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川流不息的路,它像一幅精致略帶繁復的畫卷,儼然就是“現代中山版”的《清明上河圖》。嶺南最大的郊野公園——紫馬嶺公園如同一枚碩大的“中山印”,毫無違和感的蓋在“畫卷”旁邊。它還像一條無限延長的五線譜,往來的車輛和行人,宛如躍動的音符,日復一日彈奏著生活的幸福樂章。
這條路,一頭連起彩虹大道,穿過中山的母親河——岐江,一頭止步於中山火炬大數據中心。中山一橋塔影橫江,宛如一把碩大的豎琴,跟波光蕩漾的流水應和著,送走了多少似水流年。有多少司機踩著綠燈的腳後跟,絕塵而過奔向彼岸;有多少騎友沿著兩側綠道蹬著小黃車,將時光拉得跟車輪一樣循環往復;有多少過客驚嘆那團團簇擁著的木棉和鳳凰花,次第燃燒了無數春夏。
夜游岐江,可換個角度,站在游輪上看“一江兩岸”。領略源自“世界燈都”的精彩綻放,光與影的魔幻結合,顏色不斷變換,光帶發送方向不停變更,臨江建築物的輪廓成了川劇裡的變臉,光怪陸離軀干與婀娜曼妙身姿中,透著幾分嫵媚。江風涼意襲人,美輪美奐的噴泉,跟著搖曳生姿的音樂節拍,不時的切換造型,在綠色地燈輝映下,不禁神采飛揚起來。
中山二路,一段長長的林蔭大道。兩旁的大葉榕隔空握手,形成一道長長的拱廊,只在枝葉間漏下斑駁的陽光。抬頭仰望,屈曲回環的葉脈依稀可見,經過陽光的穿透,面朝地面的葉面顏色略淡,仿佛年輕後生的臉,朝陽的另一面則顯得深沉得多。即便是在炎炎盛夏,走在樹下,剛才還焦躁不安的心,倏忽平靜下來,如同從熱浪逼人的沙丘,走進一段幽邃的溶洞,那種透心的涼意便一圈一圈漾開,彌漫在每個毛孔中。
歐陸風格雙子塔的橫空出世,如相對而視的擎天之柱,一下子挑高了這座城市的天際線。首個空中直升機停機坪、首個空中泳池等高端配套設施,為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帶來現代氣息。國際金融中心、利和廣場購物中心、利和希爾頓酒店、利和國際公館的入駐,讓城市變得“國際範”十足。佇立樓頂,放眼遠望,美不勝收,睥睨群雄、傲視天下之感油然而生。
越過四季繁花似錦的興中道,南側路邊有個“庫充”牌坊。這個看似貌不起眼的城中村,歷史上出了一位非同尋常的人物,那就是兩宋之交的陳天覺。陳家原系中原名門望族,宋時大批南遷。中山庫充陳氏始祖陳文龍,由南雄珠璣巷遷至香山。陳天覺系陳文龍次子,於宋紹興八年(1138)參加殿試,博學宏詞,科欽賜進士。
南宋時香山隸屬於東莞。因上繳朝廷的賦稅運至縣城途中,常被海盜劫掠,紹興二十二年(1152),陳天覺建議改香山為縣。朝廷析南海、番禺、新會三縣瀕海之地給香山縣。陳天覺在建縣城時,主張選址於石岐山(煙墩山)以東的仁山一帶,另一世系大族鄭氏邑紳則提議建於雍陌,雙方莫衷一是。陳天覺頓生一計,建議“建城必須貴地,地貴土必重,試請秤之。”眾人一致同意。陳天覺命人悄悄先以鐵砂混入石岐之土,自然重於雍陌之土。於是定仁山為縣城,“鐵城”一說也由此而來。
陳天覺不僅捐糧數千斛以作建城之資,還在主政香山縣期間,首倡辦學。紹興二十六年(1156),陳天覺帶頭捐糧,於蓮峰山麓興建香山歷史上第一座學宮。在陳氏家訓中,讀書被列為“天下第一等事”。陳氏後人守此祖訓,育才興學,蔚然成風。只要你願意慢下腳步,走入村中,在村民指引下,可憑吊陳天覺墓,瞻仰陳氏宗祠,緬懷這位開縣先賢,觸摸這座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城市悠久文脈。
與之毗鄰的“盛景尚峰•金融商務集聚區” “紫馬奔騰•智慧教育集聚區”在舊城改造中應運而生,煥發第二春。城市中心CBD正在拔節生長。
繼續東行,穿過紫馬嶺公園門前隧道不久,左側有一座歐陸風格的大樓,牆面用花崗石砌築,頂部哥特式的鐘樓,忠實的履行著職責。整座建築雍容典雅。這便是中山海關大樓,與上海外灘的海關大樓有著幾分神似。這棟樓是一面窗口,見證了這座城市躋身於“廣東四小虎”行列,GDP位居全省第六的榮光。
接著往東,昔日長滿雜樹荒草的低窪之地,這幾年紛紛被水木年華、東方名都、領秀城、天奕國際等樓盤詩意棲居。與這條路的終點中山火炬大數據中心連成一片。後者集聚通信、互聯網、大數據產業等新興企業,孕育智慧商圈、智慧社區,推動大數據中心產業生態圈和集聚區的形成。
從彩虹大道到中山火炬大數據中心,這條東西向的路橫貫城市,經過西區、東區、火炬區,通過高架橋、下穿隧道,彙聚、分離著滾滾車流,連起這座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這條路,便是中山路。它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從中山縣到中山市,正經歷“岐江時代”到“灣區時代”的華麗轉身。一年一度的“中山馬拉松”,就是沿著這條路,在繁華絢麗異木棉的注視下,丈量著這座城的厚度,更新著這座城的發展速度,引領著這座城走向蔚藍色的未來。
一條路,溫潤偉人故裡城闕;一條同名路,撐起世界精神骨架。這條路,便是中山的中山路,也是中國的中山路,更是世界的中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