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AI產業的推手輝達決定將海外總部設於台灣,然而,相關用地一再卡關,即使地主新光人壽16日在爭議未解之下執意動工,卻因與中央、台北市政府乃至於輝達之間並未達成共識,因此,問題仍懸而未決。賴清德總統將AI產業列為布局全球的五大關鍵產業的核心,多次表明將進行大量投資,而輝達總部一案正是其中的指標,如果輝達遲遲無法確認落腳台灣,那麼,賴總統的AI大夢能否實現,其實存在著重大變數。
給足資源 帶動AI發展
賴清德就任時曾許下宏願,將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所謂「五大信賴產業」,列為未來布局全球的重點產業。在AI產業部分,賴清德提出的願景是要成為全球AI影響力中心,目標則是推動AI、軟體、資安等數位經濟產業,在2026年共創產值突破兆元,而策略則是透過數位發展部結合國發基金成立100億元基金,專案投資AI數位產業。此外,賴政府還要與國際合作,爭取擴大算力並引進低耗能等,包山包海。
時間過去1年多,行政院終於在今年8月28日通過「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中;數發部在9月30日開了「加強投資AI新創實施方案說明會」,於10年內投入100億元,希望能夠攜手民間資金共同投資台灣具潛力的AI新創與數位經濟相關企業。看起來似乎AI列車正在開始動土,然而這當中有不少迷思。
首先是,該基金計畫澤被百家,但相對於日本2025年投資了2960億元強化AI產業、韓國2025年的AI預算高達2183億元,數發部這種羽量級的投資,真的能夠為台灣培育出具國際競爭力的AI新創企業嗎?賴政府會不會把AI想得太簡單了些?民進黨政府對綠能投入上兆資金也毫不手軟,怎麼對AI就這麼小氣?
如果政府的錢不多,就應該選定真正有潛力的目標給予足夠有效的資源,讓這個企業成為帶動AI生態發展的領頭羊,就如同當年政府選定了台積電、聯電,打開台灣進入半導體產業。如今政府天女散花,但每家企業只分到那麼一點點錢,能幹什麼?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政府在AI產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數發部認為,AI創意在民間,政府只是扮演推動的角色,這樣的定位大有問題。中美等大國都把AI視為國家級戰略產業,民進黨政府卻只願、只敢退居第二線,在一旁用小兒科預算叫企業去闖,難道政府要重現40年前台灣企業提著一只007皮箱全球搶訂單的景象嗎?AI之路不是這樣走的。政府必須要有明確的產業方向,傾全國之力發展。如前述,賴政府的AI願景是「成為全球AI影響力中心」,何謂影響力中心?這根本就是一句口號,缺乏實質內涵。
五缺未解 難搶占先機
賴政府想發展AI卻沒有足夠的決心,以致於支撐產業的基礎遲遲無法到位。眾所周知,AI是高耗能產業,需要大量水、電,AI時代將改寫能源規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不只一次表示,核能對發展AI很重要,但賴政府到現在仍置若罔聞,一副「船到橋頭自然直」模樣。在電力即是算力之下,輝達日前宣布展開「電力革命新時代」,聯發科集團與貿聯-KY成為輝達電力大革命的供應鏈。政府不給力,夠力的企業可以自尋生路,但是廣大沒有這種能耐的企業要怎麼辦?商總、工總為了電力要求使用核電,不知哀嚎過多少次,只知漲電價的民進黨政府卻充耳不聞!
要發展AI就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這部分政府的準備仍遠遠落後。人力銀行表示,企業在AI的徵才選才上遇到很多困難,根據「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調查,台灣AI人才存在明顯的缺口,且不論數量或是素質都不足,而這股AI人才壓力仍在持續增加中,政府有對策了嗎?
賴總統在擔任行政院長時,就曾面對台灣經濟缺工、缺才、缺水、缺電和缺地的五缺問題,多年來,這些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且隨著AI時代的來臨,包括輝達海外總部用地未能定案,電力供應存在變數等,五缺問題每況愈下。AI產業是台灣要締造的下一個護國神山,更已成為支撐全球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為搶占先機,各國紛紛展開異常激烈的競爭,賴政府必須實事求是下定決心、全力投入,沒有虛應故事的空間。